我为死囚写遗书

第50章


 
  等古均魂飞魄散地逃回策划中心时,他那一副惊恐不安的样子立刻引起了龙树的警觉。在龙树的再三盘问下,古均不得不将他独自作案的过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龙树。 
  龙树问:“密码箱被人家夺回去了,这没什么关系。你仔细清一遍身上,掉什么东西了吗?” 
  清查的结果,掉了一张填着爷爷地址的汇款单、几张“策划中心总经理助理古均”的名片。 
  龙树拍了一下脑袋,双眼紧紧一闭,失口说道:“完了,你娃娃把我们全毁了。” 
  龙夫人一拍大腿,从沙发上一跃而起,说道:“马上搬家。” 
  当天晚上,警方果然进入策划中心,却已是人走屋空。 
  一位自小在大都市里长大的非常年轻的警察在屋角拾到一枚竹哨,他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他好奇地将竹哨放到唇间用力吹了一下,竹哨的清越声却吓了他一大跳。他惊愕地嚷起来:“这东西怎么会响?天哪,它居然会响!”   
  策划“观”念的大师(16)   
  龙树不可能再扯一个新的策划中心做幌子了,既然身份已经暴露,他与古均一咬牙: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由盗变抢,明火执仗地走上了抢劫道路,开始在血盆里抓饭吃了。 
  1994年8月中旬,在一次抢劫中,龙树、古均被警方抓获。躲在暗处的干姐姐却逃掉了。 
  1996年12月20日,重庆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了重刑初字(1996)第56号刑事判决,认定龙树、古均犯抢劫罪,判处死刑; 
  1997年7月22日,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下达了川法刑一终字(1997)第346号刑事裁定书,决定对龙树、古均执行死刑。 
  1997年7月下旬的某天夜晚,我见到了死囚龙树。 
  在见到龙树以前,我已经给若干名死囚写过遗书。因此,当我平静地在他面前铺开一张报纸,正准备坐下时,他双眼一亮,指着报纸对我说:“兄弟,报纸给我看一下。” 
  我将报纸递给他。 
  他展开,凝视着报纸上占了大半版的售房广告。他那种专注阅读的神态使我颇感惊讶:能够吸引一个死到临头的死囚的东西,想必非同凡响。问题是,他专注的对象仅仅是报纸上的售房广告啊,难道他与售房广告之间有什么渊源吗? 
  许久,他放下报纸,轻轻地吁口气,嘴角扯起一丝冷纹,自言自语地说道:“复活了,复活了。” 
  我疑惑地望着他,脑筋急速地开动起来,“复活?你的意思是?……” 
  他指着报纸上的售房广告的文字内容,说:“你看你看……” 
  我终于看到了那则中、西方老百姓购房观念的文章。 
  待我看完,他又说:“这篇中、美两个老太婆在天堂门口相逢的故事是我七年前在广州策划出来的。现在他们拿出来重新使用,不是复活了么?” 
  我先是震惊地望了他好一会儿,继而从他手里一把夺过报纸,重新仔细地读了一遍那个故事,然后不相信地问道:“这个故事是你七年前策划出来的?你怎么会策划这样一个故事呢?” 
  他先是得意地笑起来,旋即,在越来越弱的笑声中,我看见他眼眶中慢慢地蓄起了泪水。 
  于是,在1997年7月下旬,我听到了一则策划大师的故事。在他述说的过程中,那张报纸时而在他手里折叠起来,时而铺开在他的眼皮下,泪珠滴下去,很快就将报纸上那则售房故事浸染得一片模糊。末后,他问道:“你说,当初,导致我逃离广州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我到底错在哪里?” 
  我无法回答龙树的这个问题。 
  接下来,我该去给关押在另一间死牢的死囚古均写遗书了。在我没见到古均以前,我正站在离死牢不远的院坝上,双臂抱到胸前,仰望幽深的夜幕深处其实什么也看不见的远方,阴暗的雾气渐渐地绕着我的脸皮,窃走一丝一缕的热情。忽然间,我听到一声响亮的口哨声,哨声穿透力极强地划破沉沉的夜雾,还没等我从惊愕中回过神,又听到死牢里传来犯人的警告声:“老实点!规矩点!” 
  我急忙扑进死牢。我立刻看到古均那张泪流满面的年轻如嫩竹般的脸,他的左手食指弯曲着咬在嘴里。哨声想必就是这样发出来的。 
  照看他的两名犯人中,一人正用一根食指指着他,警告道:“规矩点!” 
  这样的情形使我非常吃惊,须知,在我已经接触过的若干名死囚中,他是我看到的第一个一边流泪一边打口哨的死囚。那么,在这位年轻的死囚心里,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哨声呢?我慢慢地走到古均面前,目不转睛地望着他。 
  这时候,在照看他的犯人的警告下,他的食指已经从嘴上取了出来,无力地放到大腿上。 
  想了想,我说:“你明天上午就上路(枪毙)了,我帮你求一个情。”我转眼望着那两名犯人,说道,“我们三个人一起来监管他,请允许他吹一会儿口哨吧。”接着,我拿起古均的左手,将他的食指轻轻地弯曲起来,轻轻送入他嘴里,“吹吧,天一亮,你今生今世就再也吹不到了。”   
  策划“观”念的大师(17)   
  他将两排白白的、恍如山间嫩笋一样的牙齿轻轻地咬住食指,泪珠一颗一颗地滴到手指上。不知为什么,除了他的啜泣声,他从此再也吹不出一点点口哨的响声了。 
  于是,在这个深夜,我听到了死囚古均的故事。我恍惚看到了在满眼翠色的竹林里行走的爷爷,看到爷爷的满头白发在冷风中飘出遥远的思绪。我知道他在等待着满耳清明的竹哨声能够在开满野花的田园小路间、能够在远方绵绵不绝的青山姿影里重新脆声“翠色”地响起来。爷爷啊,你也许还不知道,多年前离开家乡时响在半空中清明盈耳的竹哨声已经成了悲哀的绝唱! 
  古均说:“大哥,求你一件事。” 
  我轻轻地抚住他的双肩,点点头。 
  “我的账上还有六块多钱,请你转告管教干部,麻烦他们给我爷爷寄回去。”他的泪水哗一下涌了出来,“唉,爷爷,今后还有谁给你寄钱啊?” 
  我轻轻地抱住他,泪水情不自禁地流了出来。 
  许久,我松开手,含着眼泪说道:“古均,你犯的是死罪,罪不可恕,该杀。”我又说,“明天上午上路,你好好走,走好今生今世最后一步路,来世重新做你爷爷的好孙子。” 
  那种在现代都市里几乎绝迹了的竹哨,或许可以称作乐器,它产自广袤的乡村那些满山翠色的竹林里。它的清音应该属于那些在开满野花的田园上空飞翔、在青山姿影的裙钗间啁啾的各色鸟儿们……那么,当一只黑色猎枪从竹林深处瞄向半空中自由盘旋的小鸟儿时,竹哨的声音还会清越盈耳吗? 
  次日上午,死囚龙树、古均被执行了枪决。   
  形象代表:逼出“匪”气(1)   
  这是一则关于“酷”的故事。 
  在叙述这个故事以前,我先要提到一种人:形象代表。顾名思义,形象代表一般是指那些社会名流或俊男靓女们代表某一类组织光芒四射地出现在各类媒体上的形象。 
  形象代表的最终目的是创收。 
  1 初恋时代的“匪”气 
  这个光芒四射的故事虽然发生在深圳,但是,这个幸福而哀伤的故事源头却要从1973年说起。 
  1973年2月11日,刘原出生在四川省璧山县(现重庆市璧山县)一个叫云周的小村庄。就在这天,离云周村不远的另一户农家院坝上,几株蜡梅绽开了花蕾,在如丝如缕的花香中,农舍里响起一位女婴的啼哭……没有多少文化的父母在蜡梅花香的启发下,居然给女儿取了一个如诗如歌的名字:香梅。 
  这是平淡而又平静的1973年的冬天,一男一女原本互不关联的两个新生命呱呱坠地了,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俩的命运会在将来非凡地光芒四射起来。 
  日子就像那几株蜡梅树一样花开花落,到1986年的冬天,已经十三岁的香梅虽然两只手掌因做农活而磨出了趼子,然而青春的花季一如蜡梅花一样散发出隐约的幽香。在这个冬天的璧山县城,在节假日里,香梅成了一位卖花姑娘——她将院坝里的蜡梅花枝剪下来,卖给城里爱花的人。问题是,买蜡梅花的多是女人,“赏”她这朵“花”的却是县城里的几位二流子。就在香梅惊恐莫名时,一位年少男孩奋不顾身地冲上前,两只小手握住一根木棒,拼命地将香梅护出了璧山县城。年少男孩的脸上,留下了几丝器械打击的伤痕。 
  那位年少男孩就是刘原。 
  刘原保护她的理由很简单:“我认识你。” 
  没有任何理由去怀疑一位乡间十三岁小男孩英雄救美的单纯动机,但他疯狂般的勇敢举动却从此感动着一位十三岁少女的心房。 
  就在这年初夏,十三岁的刘原因犯盗窃罪被“少管”两年。等他“少管”结束回到乡间时,童年时的伙伴对他退避三舍,就连成年人也用怪怪的眼神警惕着他。 
  可是,在乡间那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旁,身背猪草背篼的香梅将双脚浸到溪水里,砰砰地溅着水花,热情地招呼着他:“刘哥,你不要再偷东西了吧。” 
  很遗憾,1990年,年仅十七岁的刘原第二次因犯盗窃罪被“劳教”两年。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