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你尽管说

第27章


 
  安东尼奥是怎样变成和蔼的男孩的?他为什么不按照“同流规则”行事,也不去做伤害别人的事呢?原因在于:尽管早期的生活并不如意(遗弃和轻视都是不利因素),但是在两岁到九岁时的生活环境里,他的内心世界得到了很好的映照,甚至在不利的性格(太活泼、太好动)前提下,他也学会了理解自己和别人的内心感受,掌握了健康的神入能力。 
  帮助男孩学会并保持神入能力的实践 
  来自外界的很多影响决定了男孩的神入发展。尽管安东尼奥生性活泼,但是他的外祖母没有放弃关注他的情感生活的机会。她总是在映照着他的内心感受,并且很坦率地在家里和他讨论他们各自的情感。 
  根据最新的大脑-情感-行为研究显示,环境能够改变行为的生物本能。例如,近期一项对惧怕牙医的调查发现,学会用行为技巧(放松练习和自我交谈)让自己平静下来的患者,在看牙医时较少会表现得焦虑不安,而与此相对照的不用任何手段的甚至使用镇静剂的患者则不然(汤姆、萨尔托里和焦伦 2000)。所以说,与情感相关的行为的改变会带来很大的变化,即使在恐惧牙医这件事上也不例外! 
  家长等成年人怎样才能帮助男孩发展神入呢?旨在形成男孩的神入能力的训练中,哪一项能起到像牙科患者放松练习那样的效果?对各年龄段的男孩来说,发展神入能力所需的来自环境的主要支持大体上包括以下的行为干预: 
  ★ 对男孩神入 这包括真正地理解男孩的情感并设身处地体会他们的体验。这样做本身并不困难,但却是与“同流规则”格格不入的。成年人往往会在关注男孩心理感受时感到很棘手,原因是担心无意间伤害了男孩,害怕对其心理感受太注意了会让男孩变得“女性化”。这是很荒谬的,与男孩心灵互通只会让他更加人性化,而不会带来别的什么东西。 
  ★ 让男孩的情感合法化 情感合法化,简单地说来就是一旦你理解了情感,就承认并接受它。这可以靠语言也可以靠行动来完成,当男孩气馁时拍拍他的肩膀就是一种方式;同样也可以对他说“你的感受对我很重要”;或者仅仅听男孩诉说一下内心感受。忽视或羞辱男孩的情感感受是应该绝对杜绝的行为(这也是神入的对立面)。 
  ★ 神入的教导 这可以用很简单的方式进行。家庭中考虑(或感触)问题时的神入现象越多,男孩学到的能力就越多,不知不觉他就掌握了,就像是学会骑自行车的过程一样,毫不费力。教导神入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谈论其他人的心理感受,对于年幼的男孩,可以借用故事书里的人物,或者他的玩伴和家庭成员也可以。对于年龄稍大的或处在青春期的男孩,可以在不经意间谈及他的亲戚中的兄弟姐妹,再延伸到家庭成员、以及电视、电影、小说中的人物和朋友、队友、教师等等。不必和大是大非的事挂起钩来,教导他神入仅仅是承认他人的需要和心理感受。明白了这一点,下一步要关注的就是别人怎样看待男孩的行为:“杰米对你的说法有什么反应?”假如回答是“我不知道”,那就要鼓励男孩去猜想一下。如果还是想不到,那就替他把可能的情感描述一下。这样就会使男孩和他人的情感建立起联系来。 
  ★ 界限的教导 当各个年龄段的男孩能够感受到别人的感受时,就很有必要在自己和他人之间建立起一道心理界限来。如果在自己和别人之间没有界限,就会发生一种叫做“共生”的现象(心理融合),就会搞不清究竟是谁的想法和感受。共生现象是两岁以下时期心理发展的自然过程,会最终被个性(纯粹的个体特征)所替代。良好的心理界限反映了这种个性,并厘清了“关心别人”和“承担别人的责任”之间的区别。当男孩对他人神入时,懂得不放弃自己的需要和想法,同时又知道该怎样关心别人,这是非常重要的。心理界限有助于确立和保持自己的个性。 
  ★ 直接演示神入 在每天和男孩的谈话中都可以实现神入的直接演示。简单地就像是“让想法发出声音来”,以便男孩能听到成年人对事物的说法,如:“我觉得失火的那家人太不幸了……他们一定非常震惊和绝望”,或:“我觉得危地马拉的孩子真可怜,他们为了填饱肚子,一天要在垃圾堆上翻8个小时。”当然也别忘了演示正面的东西,比如:“获得全国冠军的橄榄球队该多自豪呀!”这些表达都是通过描述别人的情感而直接演示了神入。 
  ★ 间接演示神入 间接形式的神入是指观察别人什么时候神入并对此做出肯定的评价。它可能是在家里看到哥哥对别人神入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像:“塞缪尔对约舒娅那样说的确是出于好意。”随着接近和进入青春期,可以找到值得回味的大量的男孩表现出神入的例子。根本之处在于成年人对事物要观察并讲出来。正面强化男孩神入能力的一种方式是把“懦夫”与“和蔼的人”区分开来。男孩往往在对别的男孩表现出神入时,别人既不当回事又不领情,所以要肯定地告诉儿子神入是应该提倡的。   
  男孩情感健康的标志(6)   
  结论 
  有必要探讨一下神入的生理基础。有的理论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基因”,还有的认为是大脑功能的不同阻止了某些人的神入能力和道德心(布拉泽尔斯 1989;帕特里克、卡思伯特和朗恩1994),这方面的理论及其研究目前还在发展中。在这里,我更愿意认可基因的作用有可能左右神入的发展。 
  本章关于男孩神入的讨论重点放在了影响神入发展的环境因素上,因为这是可以由我们塑造的一面。显然,家长不能改变儿子的遗传基因但能够决定养育儿子的方式。环境对男孩情感的回应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影响他的神入发展。 
  表现出太少或太多神入的男孩都可以发展健康的神入能力吗?我不能对所有男孩一概而论,但我要说的是,教会――所有年龄段的――男孩认清自己的和别人的心理感受能够加强他的神入能力及其行为效果。与我在男孩情感表达方面的立场一致,我主张男孩能够被教会对自己和他人的神入能力,这也是保障男孩心理健康的必要技能。     
  第六章   
  男孩的怒气(1)   
  “难道我能做的事……就是站在那里看着他逃脱?” 
  ――大卫,15岁,由于被弟弟嘲弄而抓住弟弟的头往墙上撞完以后这样说 
  发怒是我们的文化环境允许男孩具备的少数情感之一。男孩可以发怒但不能害怕;可以发怒但不能痛心;可以发怒但不能窘迫。所以发怒就成了男孩频繁体验和表达的情感,也是这个原因使得攻击行为成了男孩最常见的表达怒气的方法。为什么呢?因为攻击行为不光被“同流规则”所倡导,而且映射到了常用来说明男子汉概念的一句话中:“男孩就得有男孩样”。 
  许多男孩的第一次攻击行为都是在家里发生的――和自己的兄弟姐妹,当哥哥的总想教训一下弟弟妹妹。如果这样不被制止,就会演变到对学校里的伙伴和财产实施攻击行为,并继而扩大到更大的范围。男孩通常不用健康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发怒,他们常常会击打、挥拳、踢东西、扔石子儿、谩骂、诅咒、身体冲撞甚至用头撞墙……但是很少会用语言来表达心理感受,也很少会被鼓励这么做。 
  男孩必须用攻击行为来发泄愤怒吗? 
  有多种原因使男孩不能健康地表达愤怒,其中一个就是很少有人真正知道什么是健康的愤怒表达。健康的表达愤怒三原则是:当你要表达愤怒时,1)不能对自己有害;2)不能伤害别人;3)不能毁坏东西。男孩用不健康的和有害的方式表达愤怒的另一个原因是“同流规则”总是凌驾于健康的原则之上。本章将重点讨论为何以及如何会发生这种情况,同时给出允许男孩发怒但不会演变到攻击行为的策略。攻击行为是人类的共同行为,并非独属于男性(当然也不独属于女性),所以,我们来首先看看为什么会把攻击行为和男子汉气概联系在一起,并考虑一下怎样去改变这种状况。 
  超级英雄的概念在作祟 
  有一年,有十几个男孩前来找我做门诊咨询。所有这些孩子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症状:控制不住发怒情绪,在家里或学校(或两者都有)显得极其好斗。在咨询访谈中我了解到,这些小男孩特别崇拜动作片明星,而且在刚刚十几岁的时候,就是职业摔跤和橄榄球的狂热拥趸。对这些男孩来说,这些体育活动为他们展示了什么是最棒的小伙子,也就是所向无敌、无所畏惧和强大无比――堪称超级英雄。 
  像喜欢摔跤手和其他运动员一样,他们也会狂热地喜欢儿童剧里的偶像人物。大约在近十年以来,电视上出现的拥有强壮肌肉的摔跤手被做成了塑料小模型,让男孩们竞相模仿。“我就想成为那样子”,这是在我的治疗过程中小男孩们经常提到的愿望,他们也经常会宣称:“总有一天,我就会像他那样”。 
  文化背景 
  崇拜超级英雄、职业摔跤手、巨无霸般的动作明星和忍耐住身体的疼痛对男孩的愤怒意味着什么?至少在两个层面上他们是有联系的,而且这两个层面和文化都有关。首先是关于男孩的攻击行为的信息,也就是说,攻击行为被肯定了;第二种体现的是文化要求,男孩必须强有力。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