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礼监新晋随堂太监王坤,冒冒失失地在皇帝面前提了一次建议。
他本以为这是投皇帝之所好,而且在他看来,这也是一次获得崇祯皇帝器重与赏识的机会。
但却没有料到,崇祯皇帝不仅没有接受他的这个建议,而且看起来还相当反感这个建议。
这一点,直让王坤心里后悔不跌,知道自己还是没能沉住气,这一次怕是犯了皇帝的忌讳了。
不过崇祯皇帝的心思如此难以琢磨,倒也给这个后世以阴险狡诈而著称的太监,提前敲响了警钟,让他知道,他过去习惯的那一套做法,在崇祯皇帝面前并无作用。
且说这次春闱期间,崇祯皇帝最后一次亲自前往贡院考场的念头,因为这个太监王坤的自以为是,而打消了,但是他对这次春闱的关注,却并未受到影响。
由朝廷礼部每三年举办一次的贡院会试,历来都是大明朝选拔天下官员的所谓抡才大典。
会试之后,那些被选中的贡士们,或者说准进士们,除非在殿试之前犯下了什么大逆不道之罪,否则在接下来的殿试之中,是不会被皇帝淘汰掉的。
所以,只要通过了会试,能够成为贡士,就注定要成为大明朝朝廷或者地方的官员和准官员。
对于这样一群将来要为自己效力的士大夫阶层中的精英群体,崇祯皇帝也不可能不重视。
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对于明末的科举制度自然有着许多不同的想法,比如八股文的问题,比如死读书的问题,比如缺乏各种科学知识的问题,等等,他都想做出某些改变。
但是,他的所有想法,不管是改革科举的内容,还是改革科举的形式,都只能留待将来和以后慢慢去做。
因为他很清楚,科举制度几乎涉及到了大明朝上下所有读书人的根本利益,是一个绝对不能轻举妄动的禁区。
在你没有树立绝对的权威,也就是说当你还没有绝对的把握之前,绝对不能轻易去否定它。
而且,在如今的这位崇祯皇帝眼中,持续存在了上千年的科举制度也并非一无是处,并不是非改不可,更不是他应付眼前局面的当务之急,完全可以留待以后再说。
比如说,留待消灭了建虏这个威胁之后,再着手调整不迟。
因为,真正到了那个时候,崇祯皇帝也就有了可以改革科举制度的绝对权威了。
就在崇祯皇帝的默默关注之中,崇祯四年的春闱结果,顺利出炉了。
这一次的春闱,从崇祯四年三月二十一日的清早卯时下场,期间历经了三场考试,累计九天的时间,直到崇祯四年三月二十九下午申时三刻,方才真正宣告结束。
原本的历史上,崇祯四年的春闱录取了三百四十九名进士,其中一甲三名,二甲共计六十七名,三甲共计二百七十九名。
这一世,崇祯四年的春闱自是大为不同。
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在招录的名额上面,继续延续了元年恩科的思路,依然放宽了录取的门槛。
而且之前,崇祯皇帝在恩准朝鲜士子加入北榜录取的同时,为了安抚大明朝的北方士子之心,又为北榜增加了十个名额。
这样算下了,崇祯四年春闱录取的名额,将达到了创纪录的五百一十个,注定了会成为大明朝建立以来,截至目前,贡士录取人数最多的一科。
这一点,当然也是如今这位崇祯皇帝的一贯套路。
在他看来,大明朝的读书人们,其实并不是很难对付,只要给他们官做,他们就会老实听话。
因此,对皇帝来说,要想把读书人这个群体,或者说把更多的士大夫群体,牢牢地绑在自己的战车之上,最好的做法,莫过于将读书人中的英才人物,尽可能多地拉拢到大明朝的官僚体制之中来。
就像当年将张溥、夏允彝、吴伟业等人提前了好几年招录为进士的做法一样,这一次,崇祯皇帝还是这样的打算。
因为这样的人物,比如说张溥、吴伟业、夏允彝这样的人物,把他们弄到大明朝的官僚队伍之中以后,可以名正言顺、光明正大地摆布。
比如说,让张溥去朝鲜常驻,让吴伟业到琉球常驻,还有让夏允彝到云贵去任职,以及让史可法到山西去任职等等。
让他们去,他们就得去,而且不去还不行,真要是宁肯辞官也不去,那可不光是抗旨这一条罪名了。
对他们来说,最致命的恰恰还是违背了他们自己到处公开张扬和传播的东林信条。
这些人在民间的时候,总是召集书生聚会,议论朝政,指摘朝政得失,认为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说来说去好像就他们行。
那么现在给了你施政的机会,给了你治理地方的机会,若是你不去,或者去了干不好,你还有什么脸面有什么底气,再去对大明京师的朝政得失指手画脚?
正所谓,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早点把这些人弄到体制内,让他们到地方上去任职,用繁琐的政务将他们牢牢捆住,分散他们的联系,消耗他们的精力,让他们没有时间天天无病呻吟,可比留着他们在地方上乱发议论,要好得多了。
对于如今的崇祯皇帝来说,这样做,看起来好像是对这些爱发议论的读书人做出了让步,而实际上却简简单单的一招以退为进。
这样做的效果,如今已经显现出来了。
至少,历史上崇祯四年的时候,在江南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和影响的复社,现在没有了影子。
因为原本历史上复社的牵头人物和灵魂人物张溥,现如今正在朝鲜国当着他的大明天使,并且借着这个高高在上却有十分超然的身份,带着一帮当年的江南士林同道,在朝鲜国创办了复林书院,开门收徒、开坛讲学,干得是有滋有味、风生水起。
那么当崇祯皇帝通过这样的方法,把张溥这类人物弄到了束缚住,不让他们留在江南搞东搞西、兴风作浪之后,大明朝的士林儒生之中,还有没有类似于张溥的人物呢?
当然还有。
大明朝士大夫阶层的读书人中,可能最不缺的,就是这种确实很有才华但是脾气又臭又硬的人了。
比如黄宗羲这种。
崇祯四年春的时候,黄宗羲刚满二十一岁,不过在世家子弟云集的京师国子监中,已经显现出了士林领袖的苗头。
出众的才华,当然是必不可少的。
如今这个黄宗羲年纪还小,其学问造诣还远远没有后来的时候那样博大精深。
但是即便如此,二十一岁的黄宗羲,在国子监里已经样样都是出类拔萃了,不管传统的经史子集,还是新兴的天文算学,常常辩得国子监里的五经博士们哑口无言。
除了出众的才华之外,这个黄宗羲之所以能在国子监里成了一个颇有领袖气质的风云人物,还有其他的优越条件。
其一,他的父亲黄尊素当年曾是东林党人中的大人物,而且惨死于阉党之手,名头非常的响亮。
再加上黄宗羲的确很有才华,这让他被推荐进入国子监之后,很快就成了国子监生中的头面人物。
其二,他的老师正是眼下大明朝廷上的大理寺正卿刘宗周。
大理寺正卿刘宗周,不仅受到了当今这位崇祯皇帝的尊重和推崇,在京师朝堂之上拥有很高的地位,而且在大明朝的士林儒生之中,也拥有十分崇高的声望。
作为刘宗周的亲传弟子,这个黄宗羲在国子监中,受到了许多士子的拥戴和追捧,隐隐然成为了类似张溥那样的人物。
崇祯皇帝倒是并不担心这些国子监生们能够搞什么事情来,不过若是一直让黄宗羲这种不安分的监生,一直在国子监里乱发议论,也不是长久之计。
国子监里当然有锦衣卫和东厂的合作者,而黄宗羲在国子监里的大量议论,也经过锦衣卫和东厂之手,不断地传递到崇祯皇帝的案头。
其中的许多议论,在如今这位崇祯皇帝看来,并不能算是错的,但是在目前的形势之下,却不是提出来议论的恰当时机。
比如,黄宗羲在国子监中说:“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
这话有没有错?当然没有错。
但是在如今这位崇祯皇帝正在巩固君权的时候,散布这样的议论,却没有什么好处。
再比如,周皇后终于生了皇长子之后,整个京师都在为此庆贺,而这个黄宗羲却在国子监里跟人辩论,语出惊人地提出重设宰相,他说:
“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
“昔者伊尹、周公之摄政,以宰相而摄天子,天子且以师礼待之,即令天子年幼,而国政亦可维持不坠!
“今国朝自太祖高皇帝以来,宰相之位废置而不设,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
小说推荐
- 我本将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
- 我本将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作者:坐化所写的《我本将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穿越架空坐化连载中
- 最新章:第二十章 剪不断
- 易中天中华史总序: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
- 有理由认为,未来的世界舞台,将是三大文明唱主角。哪三大文明?西方现代、伊斯兰、中华。是这样吗?是。请看世界地图 作者:所写的《易中天中华史总序: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8章
- 日月当空
- 《日月当空》作者:黄易【第一,二部完结】黄易蛰伏五年,重出江湖巅峰之作!超越《大唐双龙传,另一武侠经典。摒弃和前瞻,烘焙和穷究,大师黄易力图将武侠小说扩展至新的极限。经过五年的思考和沉淀,最后的结果,便是《日月当空》的面世。这部全新长篇巨作,预计每月出版一卷,全系列预计以20卷完结。某一程度上与《大
- 武侠小说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28章
- 风华录/苏照颜
- 风华录作者为:苏照颜雪绯墨从天水城回到京师,流花王朝太傅夕岚光携大长公主云缺来朝。两国联姻。这样的联姻将会给风云乍起的风息大陆带来什么呢。雪太傅生平第一次相许的恋人风间月离世,她的世界里又会出现什么人呢,到得最后,是何人伴她看细水长流呢?御苑秋猎,杀机四伏,是谁的箭在黑暗欲划破长空?皇宫大内,杯弓蛇
- 都市言情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62章
- 修真之芳华照
- 修道者终生所求便是有朝一日登临飞升,跳出轮回之外,俯瞰苍生悲喜 可是当这一切的实现要以我为药!引!子!就不那么美好了 于是 钟离川拿着面镜子对我说“这是你身上掉下的肉啊,你得救它 我不以为然“它可能只是我掉下来的脚皮 百里浮尘对我说“我是那块肉的朋友,你得帮我 我不为所动“脚皮的朋友,只有脚皮才能帮
- 武侠小说云烟无相完本
- 最新章:36 大结局
- 末世对照组:大佬带全系异能守护华夏
- 【重生末世+系统异能+双强护国 直到死的那一刻,简瑜才知道,末世不是天灾,是人祸 人类毁灭,蓝星灾变,不过是高等文明闲的无聊、想看低等文明垂死挣扎的一场狩猎游戏 看着眼前佛口蛇心的系统,浴火重生的简瑜弯唇笑了 基因改造液 上交国家,复制生产,全民觉醒异能 虫族入侵 火力全开,枪打炮轰,干成濒危保护
- 恐怖灵异篱落深深连载中
- 最新章:第439章 终章
- 易中天中华史卷十二:南朝,北朝
- 刘渊明明是匈奴天子,却定国号为汉,把刘邦、刘备奉为列祖列宗,选择了“借壳上市。石勒不过是个被人贩卖的奴隶,却封王称帝,成功实现“逆袭。苻坚一统北方,踌躇满志,淝水一战,落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剃光头、留辫子,原始野蛮的鲜卑拓跋部,悄然在北方崛起“胡无百年国运”的神话从此被打破。拓跋改为元姓、独孤改为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易中天中华史卷3:奠基者
- 武王砍下了纣王的脑袋,不等于拔掉了殷商的根子。生于忧患又偷天换日的周人,必须证明革命的合理性和政权的合法性 作者:所写的《易中天中华史卷3:奠基者》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18章
- 易中天中华史卷2:国家
- 文明是人类自己上演的节目,它的初潮很晚,前戏很长。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国。国家,是文明与史前的分水岭 作者:所写的《易中天中华史卷2:国家》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19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