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风云三百年

第二十五章【充分发挥】


    然而与之相对的是,杨素、杨约和元胄等人都受到了赏赐,因为他们在诬陷太子一事上贡献突出。
    十一月,晋王杨广被立为太子,并被赋予监守原太子杨勇的重任。
    杨坚也是昏了头,竟然把前太子杨勇交给现任太子杨广监管,有着巨大利益冲突的两个人,怎么能够矛盾调和,实现和平共处呢?
    然而在杨坚的眼里,杨广是非常仁慈的,他当晋王时都能够友爱地对待太子,此时他已经贵为太子了,也一定会友爱地对待他那个成为阶下囚的哥哥。
    杨广对自己的哥哥确实不错,在寒冷的冬天里,不给他提供取暖的木柴,御寒的衣物也很少,以促使哥哥加强运动,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日常三餐也分量不足,而且非常简单,以保证哥哥吃了身体不发胖,减少三高等疾病的发病率。估计如果不是不让杨勇出门去的话,杨广早就安排他的哥哥去参加极限生存节目了。
    说实在话,杨勇本质上是忠厚的,善良的,他并不懂得怎样去防备别人,而是用自己的善良去度测别人的心。他是投错了胎,在错误的时间投生到一个错误的地点。如果他不是投生在这样一个帝王之家,如果他不是投生在帝王之家的第一个,他一定会平平安安地幸福地度过他的一生。可是现实是无情的,人心是丑恶的,斗争是残酷的,他的善良只能败在邪恶的杨广手下。
    杨勇吃不饱,穿不暖,忍受着极大的痛苦,可是这些痛苦都是身体上的,虽然很不好受,可是还不是最不好受的。最大的痛苦的不是身体上的,而是来自心理上的痛苦。
    多少个难熬的漫漫长夜里,他都在苦苦想着自己怎样就走到了这么一步。我曾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太子,将来的皇位继承人,怎么就落到如此地步。可是他是个蠢人,三十四岁了,还处在一个天真的时段,他还不明白什么是政治斗争,也不会搞好批评和自我批评,当然也不会认识到自己本身存在的缺点和毛病。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看来这句话是对的。
    可怜的杨勇只是知道自己被冤枉了,他的所作所为只是要躲避灾祸而已,根本没有要害老爹的心思。怎么就变成了谋逆呢?他要告诉老爹,希望得到老爹的怜悯。他向看管人员祈求希望能传话给老爹,让老爹知道自己的苦难。可杨广是看守主管,他好不容易才得到太子的位子,怎么能让你再去喊冤呢?
    他喊叫,哭诉,希望老爹能够知道他的冤屈,然而根本没有人理会他。
    杨勇被逼无奈,终于他想到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爬到院子当中的一棵大树上,向着皇宫的方向大声哭喊,希望老爹能听见自己的声音。
    “父皇,儿臣是冤枉的,儿臣是冤枉的啊……”
    这喊声穿透门户紧闭的小院,穿透繁华热闹的东宫,在皇城之外飘荡,在寒风之中飘荡。
    每一个黄昏,东宫的上空都回荡着杨勇那悲怆凄惨的喊声:我是冤枉的啊……冤枉的啊……
    枝头夜宿的乌鸦被这凄惨的声音惊扰,惶恐地飞起来,在空中久久地盘旋……
    或许是心电感应,隋帝杨坚从自己的心底听到了杨勇的喊声,他身体了仅存的那一丁点儿父爱好像苏醒了。他问身边的近臣:“太子近来如何?”
    手下人答:“听说太子每天都在大哭大叫。”
    他叫来杨素,问杨勇是怎么回事。
    杨素回答:“庶人杨勇已经神经错乱,每天都爬上大树之上大哭大叫,他已经发疯了。”
    是啊,如果不是发疯,一个三十四岁的人爬上大树上哭喊什么?
    隋帝杨坚相信了杨素的话,与其说是相信了不如说是他彻底放弃了这个儿子。
    在庄严辉煌的皇宫之中,权力和利益的争斗,让人性和亲情变得那么地微弱和渺小。
    仁慈的父亲没有了,有的只是严苛的君王。友爱的兄弟没有了,有的只是竞争的对手。
    公元602年隋仁寿二年八月,独孤皇后躺在病榻之上,她无限深情地望着身边的丈夫杨坚和太子杨广,望着眼前那豪华的宫殿,望着她和她的丈夫辛辛苦苦地建立起来的大隋江山,如今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物阜年丰,太子年富力强,英明神武,大隋基业万年永固,她可以安心了,于是她面带笑容,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时年五十岁。
    上面说了许多关于独孤皇后的事情,都是她如何嫉妒如何狭隘等负面影响的事情,读者可能已经对这个女人有了一个非常不好的认识,可是我这里要告诉大家的是,这是不对的。独孤皇后出生贵戚之家,可是她非常的谦逊礼让,持家也非常简朴,没有丝毫的公主病。她严格地要求着自己和自己的子女,比如女儿出嫁,她告诫她们不要耍贵族小姐脾气,对公婆一定要遵守妇德,有礼貌。都督崔长仁是她的表兄弟,犯法当斩,隋帝杨坚因为她的缘故想放他一马,可是独孤皇后不许,最后照样砍头。她的异母弟独孤陀搞封建迷信,诅咒她,杨坚要处死他,可是独孤皇后求情说:“如果他是危害国家或者危害百姓,我不敢为他求情,可是他因为我而被杀,还求陛下宽恕他吧!”为此她还绝食三天。可是她对下人却很仁厚,对下属官员的父母她也总是给予最大的礼遇。有人为她从突厥买来一匣明珠,非常的珍贵,要是其他人早就高兴疯了,可是她不要,坚决要求把这些东西分给有功将士。所以她在下级官员和将士之中威望非常高。
    独孤皇后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思想高尚的人,一个有能力的好人。她待人非常宽厚仁慈,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她的仁慈和贤惠丝毫不亚于后来的大唐长孙皇后。说了这么多,大家可能已经看出来了,她那样刻薄地对待废太子杨勇不是因为她狭隘、自私和仇恨,恰恰相反,这是一种宽宏的爱,博大的爱。她是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危害大隋江山和大隋的百姓,所以宁可亏了儿子,也不要亏了国家和百姓,这是一种大爱,无私的大爱。她对儿子杨勇有恨,可不是因为仇,而是因为爱,因为爱、所以恨。
    杨坚望着眼前这个女人,最后一次抚摸着她的脸庞,注视着她脸上的每一个特征。这个陪伴了自己一生的女人,她永远地离开了。她曾经是那样严格地管制着我,可是她也是那么热烈地爱着我,那么贴心的照顾着我,那么无私地帮助着我。她是我最亲密的爱人,最忠诚的同志,最知心的朋友,最得力的助手。从此我们阴阳永隔,再也不能够携手走下去了,你以后将在天国之上,而我却还要在这个充满了艰辛和苦难的世界上生活下去。你走吧!放心地走吧!在天国的那边等着我,不久的将来,我也要走向那里。到那时候,我们还会再见面,到那时,我们就会成为永恒!等着我——
    与杨坚的悲痛不同的是,太子杨广虽然也很悲痛,但更多的却是一种解脱和喜悦。
    历经艰难坎坷,阴谋诡计,杨广终于登上了太子的座位,如愿以偿。可是他知道,接下来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在的他一面要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一边就是静静地等待了,等到皇帝宝座上的那个老头杨坚咽气的时候,自己就可以永远地揭去自己的面具,做回那个真正的自己了。
    可是此时,在没有坐上皇帝的那把座椅之前,他还不行,还必须隐忍。明明是儿子,偏偏还得装孙子。
    现在老妈去世了,他也很悲痛,可是他也知道,他开始可以稍稍地松一口气了。要知道老妈那是非常的精明的,甚至比老爹还有精明。她能去暗中调查大哥杨勇,也就能暗中在自己的周围安插耳目。所以他要时刻小心谨慎,不能有些许差错,否则自己的下场将要比杨勇还要惨。老妈去世了,自己的身后就少了一个监视自己的最大的威胁,从此他只要维护好老爹就行了。相对而言,老爹相对要比精明的老妈好糊弄许多。所以他在悲痛之余,也有些许的小开心。
    正是这些许的小开心,让杨广在老妈葬礼上的作为成为后世正人君子、仁人义士所不耻的行径。
    是一个崇拜祖先和崇尚孝道的国家,作为主流思想的儒家认为不孝的人也不会忠,也不会是一个将信义的人。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孝顺的人你要指望他能忠于自己的国家和君主,打死你也不会相信。基于以上理论,所以历朝历代的君主都对孝道极为推崇,在民间也对孝道非常的重视,现在民间还流传着如王祥卧冰、郭巨埋儿、孟宗哭竹等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以劝勉世人一定要孝顺自己的父母。
    父母去世,按照中国千百年来儒家遵循的规矩,这时候当儿子的应该痛哭流涕。但如果要当一个孝子,仅仅是痛哭流涕是远远不够的,他不但要伏地痛哭,还要绝而复苏者数次。就是说要由于伤心,哭得要昏死过去,然后被人抢救过来然后再昏死过去,如此几次。这就要有点儿功底了,当然这类人还是有很多的,甚至还有直接哭死过去没有抢救过来的,这就是儒家标榜的大孝。
    完成以上动作就行了吗?答案是不!你也太小看古人的孝道了。要知道,古人是用了一本专著来阐述人的孝道的,这就是古代鼎鼎大名的《孝经》。这本《孝经》不仅详细规定了子女在父母亲人去世后的应知应会,更多的当然还是关于在世的时候的。关于这部著作,非常惭愧地说,我没有读过,我仅仅知道这部书却是古代人启蒙教育的必读课本之一。我所知道的一些皮毛都是从古代那些被人们所称道的孝子的行为上得来的。
    古代人在父母任意一人去世以后,必须守制三年。所谓守制,就是有一定的制度的,而不是在胳膊上带个黑布袖箍就行了的。这些制度其中包括,从父母去世那一刻起直到埋葬的三周年忌日那一天,孝子本人不能穿颜色鲜艳,质地华丽的衣物,只能穿褐色等颜色灰暗低调,质地朴实的普通衣物。不能吃肉食等精美的食物,而只能吃最粗糙的米和普通蔬菜所坐做成的味道寡淡的饭菜。吃饭时不能就在桌子上吃,只能蹲坐或盘坐在地上吃饭。不能听音乐也不能弹奏用于娱乐自己的音乐。不能从事生产活动和工作,只能守候在亲人的坟墓旁。守墓时只能住用茅草树枝等搭建起来的建议的房子,称为草庐。见到除了自己家人外的任何人哪怕是比自己年轻的多的人,都要低下头弯下身子表示出极其恭敬、极其谦卑的神情,所谓见人低三分。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泪腺作用,只要一提到或者一想到去世的亲人就要作痛哭流涕状。以上这些仅仅是我所知道的关于亲人去世后的相关事项,我不知道的可能比我知道的还要多得多,这里就不说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