凰女倾世:殿下,靠边站

起源


    生命的短暂、人世的无常,使人总是渴求在有限的、经验的存在背后寻找到无条件的、绝对的东西。这种对形而上学问题的求索,被康德恰切地喻为汹涌大海上的漂泊者对大陆的迫切追逐。然而残酷的是,追逐永无止境,人类永无宁日,因为大陆是肉眼不可见的。人们所以为的答案,一次次被证明不过是“远方时而出现的雾峰和很快将要消融的冰山”。
    康德哲学的核心内容,就是以理论理性的限度揭示出过往形而上学探索的虚妄,并从实践出发为形而上学重新奠基。康德哲学的历史贡献,就是为一个时代的人类精神开辟了一座可以暂起码在晚年,是一位天才的老学究,特别遵守时间。一位同时代的传记作者曾写道:康德每天都要拜访老朋友格瑞,“他下午动身去朋友家。到那时,格瑞正在躺椅上睡觉。康德坐到旁边,继续思考,慢慢地也就进入梦乡。过一会,银行家拉夫曼准时到来,他也和康德一样,坐在一边打盹。到了一定的时间,莫特白走进来,叫醒他们三位。一场热烈的交谈便开始了。七点正,聚会准时结束,朋友们各自回家。我就经常听到街上的居民说,不可能到七点了,康德教授还没有走过呐。”
    晚年时的康德,每天的日程安排非常呆板。他的一位朋友写道:“不管冬夏,康德每天早晨五点起床。仆人四点三刻准时来到床前叫醒他,直到主人起来后才离去。有时,康德睡意正浓,请求再让他休息片刻。但按照康德事先的命令,仆人从不让步。”起床后,康德便开始在书房里学习,然后去上课,机械而准时。下午和朋友们一起吃饭,用餐时间一般很长。晚上十点上床。一位同时代人这样写道:“经过多年的习惯,他能特别轻巧地钻进被窝。一般是要睡觉时,他先坐在床上,轻轻地躺下,将一个被角拉到肩膀上,再掖到背下,然后特别熟练地将另一个被角用同样的方法整好,接着再将身体的其他部分盖好。这样把自己像茧子一样裹好后,他便等待着睡意的来临。”
    如同日程的安排,康德的环境也必须布置得井井有条。剪子或小刀放错了方向或者稍微移动了一下,房间的某个椅子放错了位置,都会使他心烦意乱,坐立不安。1804年,康德在哥尼斯堡辞世,终年80岁。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好!”
    回顾康德的一生,人们会觉得,康德的生活是那种非常典型的德国知识分子的生活:呆板、准时、不合潮流,还经常有些乖僻。但在这并不显眼的一生中,康德却完成了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贡献。在他发言之后,后人就不能继续像他那样在同一意义上进行哲学思辨了。他的学说代表了哲学史上的转折点。对此,谢林曾在他的悼文中写道:“不管那些打着注释家和追随者旗号的人怎样简化或误解他的学说,不管那些苛刻的对手们如何攻击他,康德的精神不会受到丝毫损害。它将以其完美的无与伦比的形式照亮哲学世界的未来。”
    那么,康德哲学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简单。对康德的哲学,人们已经进行了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解释。然而,我们也许能够正确把握康德的本意,如果我们把下列问题看作是康德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在可见的现实中以及在这种现实的背后起根本作用的到底是什么?也就是说,在所有有条件的存在中时安歇的冰山。战国时代,各国国君之下分设相将,分掌文武二柄。赵惠文王以蔺相如为相,以廉颇为将,是人们所熟知的例子。《荀子·王霸》篇说相是“百官之长”,所以《战国策·齐策》说:“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楚国最高的长官称为令尹,次于令尹的是武官上柱国,官号和其他各国不同。
    秦代皇帝之下设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寺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禀承皇帝意旨佐理国政;太尉掌全国军事;御史大夫是皇帝的秘书长兼管监察。丞相官位最高,尊称为相国,通称为宰相。汉初沿袭秦制,汉武帝以后,丞相地位虽尊,权力却逐渐缩小。例如: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辅理国政,其权势就远在丞相之上。西汉末丞相改称大司徒,太尉改称大司马,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号称三公,又称三司,都是宰相。但到东汉光武帝时,“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见《后汉书·仲长统传》,三公只处理例行公事,台阁反而成了实际上的宰相府。
    所谓台阁,是指尚书机构尚书台说的,后世逐渐称为尚书省。晋称为尚书都省,刘宋称为尚书寺。首长是尚书令,副职是尚书仆射。魏文帝鉴于东汉尚书台的权势太大,把它改为外围的执行机构,另外设置以中书监、令为首长的中书省,参掌中枢机密。南北朝时皇帝鉴于中书省权势日大,又设置以侍中为首长的门下省,对中书省加以限制。这样,就形成了皇朝中央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职的制度:中书省取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隋代避用“中”字,改中书省为内史省,改侍中为纳言。在唐高宗、武后和玄宗时,三省名称曾有几度改变:尚书省称中台,文昌台;中书省称西台,凤阁,紫微;门下省称东台,鸾台,黄门。三省首长同为宰相,共议国政。
    唐代因为唐太宗曾任尚书令,以后此官不再授人,而以左右仆射为宰相。唐高宗以后左右仆射不再参决大政。唐太宗又认为中书令和侍中的官位太高,不轻易授人,常用他官加上“参议朝政”“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的名义掌宰相之职,高宗以后执行宰相职务的称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宋代简称为“同平章事”,以“参知政事”为副相。
    宋代中央是中书和枢密院分掌文武二柄,号称二府。枢密院类似秦代的太尉府,正副首长是枢密使、副使。
    宰相一词最早见于《韩非子》。《韩非子·显学》:“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又,过去文人常用宰辅宰衡等以称宰相,但都不是正式官号。正式定为官号是在辽代。辽代中枢机构九卿之外,还有掌管京师治安的中尉后来称为执金吾,以及掌管营建宫室的将作少府,后来称为将作大匠等。
    诸卿各有属官,这里不都列举,只就郎中令(光禄勋)的属官大夫和郎稍加说明:汉代有太中大夫、中大夫,汉武帝改称光禄大夫等。大夫“掌论议”,“无常事,唯诏命所使”,是后世散官的性质。
    郎是皇帝侍卫官的通称,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议郎掌顾问应对,比较特殊。其他诸郎皆“掌守门户,出充车骑”。
    此外汉武帝又置期门、羽林作为光禄勋的属官,期门是汉武帝微行时的侍从《汉书·百官公卿表》注引服虔说:“与期门下以微行,后遂以为官。”,羽林是宿卫之官《汉书·百官公卿表》颜师古注:“羽林亦宿卫之官,言其如羽之疾,如林之多也。一说羽所以为王者羽翼也。”,都是郎的一类,所以有期门郎、羽林郎之称。
    这里说一说,汉代的加官,这是本官之外另加的官职。
    汉代的加官有侍中、给事中、诸吏等。加侍中就能出入宫禁,成为皇帝的亲信。加给事中就能掌顾问应对。加诸吏就能对宫廷官员进行监察和弹劾。后世侍中成为门下省的首长,给事中成为门下省的属官。
    汉代的加官还有中常侍和散骑等。中常侍在禁中侍奉皇帝,东汉改用宦者,散骑是皇帝的骑从,掌“献可替否”。曹魏时合称散骑常侍,备皇帝顾问并掌规谏。南北朝散骑常侍是集书省,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的首长,后世并入门下省。
    下面说到六部。
    尚书本是九卿中少府的属官,发展为尚书台后,事务增多,于是分曹治事,每曹设尚书一人,这是后世中央各部的前身。从东汉到南北朝,部曹尚无定制,隋代始定为吏、民、礼、兵、刑、工六部,属于尚书省。唐避太宗讳,改民部为户部。此后历代相承,作为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制基本未变。
    三省六部
    六部的职掌大致是:
    一、吏部,掌官吏的任免、铨叙、考绩、升降等。
    二、户部,掌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
    三、礼部,掌典礼、科举、学校等。
    四、兵部,掌全国军政。
    五、刑部,掌刑法、狱讼等。
    六、工部,掌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各部的首长称为尚书,副首长称为侍郎。部下设司,隋唐时每部分为四司,第一司即以本部为名,“佐其长而行政令”,其余三司各以职掌命名。例如唐代吏部,第一司仍称吏部,其余三司为司封、司勋、考功。后代部司有所调整,名称也不尽相同。司的首长称为郎中,副首长称为员外郎。属官有都事、主事等。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