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东西方的奋

第93章


既如是,她就大刀阔斧又沉稳细心地干开了,并且不发布任何新闻,以免节外生枝。 
  然而,世上无不透风之墙,事情还是传开了。陈履安在台湾公开责备她,一些报纸也对陈香梅进行攻击,陈香梅却仍将台北当做自己的家。一天中午,台北的旧友新朋在来来大饭店十七楼为香梅举办小型宴会,没想到许多陌生人蜂拥而至,男女老少举着鲜花、擎着花篮、捧着各式各样的礼物盒要见陈香梅女士。陈香梅怔怔地站了起来,一时间演讲天才竟说不出一句话!陌生人群其实多互不相识,有台北的,还有从台中、台南、嘉义、新竹等地赶来的,人声鼎沸,本地方言、国语、英语嘈嘈杂杂一片,表达着对她的谢意。她不禁茫然,为什么谢她呢?一个中气十足的中年汉子以压倒一切的声势大叫:“陈香梅女士你对台湾是真正的好!”霎时周遭变得寂静,寂静中一白发苍苍的老者颤声说:“你懂……懂得中国人的心……”她的喉头哽噎,她的心在极度的欢乐与极度的苦痛中窒息,她本来就是一个中国女人,谁谢谁啊!她向父老兄弟姊妹们深深地行下一鞠躬礼,泪水早已夺眶而出。   
  海峡两岸皆我家(10)   
  像是与十七楼震撼人心的场面相呼应,楼下正出演着一幕闹剧,几个腰圆膀乍的彪形大汉诈诈唬唬,骂骂咧咧,挥胳膊弄腿,说要打那些到大陆去的人。后总算被来来大饭店的人好说歹说给请了出来。真是“来来来”,人上一百,形形色色。 
  虽说虚惊一场,可大姐静宜忧心忡忡,劝她三思而行。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在岁月长河中已历经六十四个春秋的她不会不懂,但是认准了的事就做,不屈不挠已凝进她的血液中,成为生物属性了,她不想也不能后退,尽管访问团的成员在软硬兼施中已退出一半,只剩下三十多位了。 
  1989年冬,代表团全体成员在香港集合,由香港飞往北京,然后依次访问上海、福州、厦门和广州,再回香港。陈香梅任代表团团长,副团长是台湾人朱伯舜和美国人郝福满。中国接待单位是国务院外经贸、侨务办公室、地方工商联和中国对外友协。负责友协美大洋司的主任是李小林,李小林工作勤奋,一口流利的英语,长相又极亮丽,陈香梅与她相识好些日子后,方知她是李先念的小女儿,所以陈香梅对这位不骄不躁的女子评价颇高。 
  在北京,访问团受到最高礼遇,住进了原本是中国政府招待外宾的钓鱼台国宾馆,而且是十八号总统楼!总统楼是用来招待外国元首之处,听说英国女皇伊丽莎白夫妇、里根总统夫妇访华时就住在此楼。雕栏玉砌、宫殿楼阁、花木繁茂、流水潺潺,宛若人间仙境。访问团中不少商界人物,真有受宠若惊的诚惶诚恐感。陈香梅不觉打趣道:“你们此生大概只有此一回住这栋宾馆,除非有朝一日你们中的哪位做了总统。”众人倒也不恼,没有这位响当当的陈香梅,他们怕也没有今日,至少没这么快吧。江泽民总书记和李鹏总理还接见了他们,且莫说商界人士全是钻在钱眼里的,这一回他们在投资考察之外收获到了更重要的东西,实实在在感受到母亲怀抱的温暖,寻到根了。 
  在上海,他们受到上海市长朱基的热情款待。汽车大王、上海工商联主席刘靖基老先生在他的会馆隆重招待访问团。刘老的小姨子便是台北女企业家吴舜文,而朱伯舜的九十岁的老母仍居住在上海,访问团中还有几位上海人,正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他们不是客,是同祖同宗的中国人。 
  在福州、在厦门,王兆国省长向访问团展示了这方水上最理想的投资环境,那与台湾相通的语音、习俗,还真对访问团团员们有着别样魅力呢。 
  在广州,叶选平省长的晚宴又是另番情趣。主客皆可即兴赋诗高歌,其乐陶陶。粤剧名演员红线女为大家唱了一曲,唱前说道:“叶省长有命我可以不来,但今日听说是欢迎陈香梅一行人,我不请自来了,而且要为大家唱一曲。”陈香梅跟红线女及她女儿红红私交不错,陈香梅相信,人生有缘,处处关情。席间有位美国驻广州领事,是刚从台北调过来的,被欢乐融洽的气氛感染,也要唱首中国歌,可他只会唱一首:“梅花、梅花满天下,愈低它愈开花……”台湾人不觉一愣,这不是蒋纬国的《梅花歌》么?叶省长的秘书急了,走到省长身旁轻声说:“省长,你听他在唱回民党的国歌呢。”叶省长摇摇头:“你不懂,这不是国民党的国歌,是梅花歌,你不要乱说。”于是,气氛始终和谐轻松。坐在叶省长旁边的陈香梅目睹这一幕幕,不禁又咂摸起她信奉的八个字:“有容乃大,无欲则刚。” 
  怀着依依惜别的深情,访问团飞回香港。两岸行算是圆满成功。 
  1990年5月,陈香梅再度组织台湾工商访问团到大陆,海峡两岸的交流纳入正轨。 
  春去春来,花落花开。两岸交流有拓宽有进展,也有跌宕起伏,但前景是光明灿烂的,海峡两岸,本是一个中国。 
  陈香梅很爱说一个硌:有个老人临终时,将十个儿子召到床前,给他们每人一双筷子,让他们给折断,十个儿子很轻易地都办到了;尔后老人将十双筷子捆成一扎,让他从们给折断,可谁也办不到。老人大喊一声:“团结就是力量!” 
  这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老掉了牙的故事。可而今,年轻的父母不爱说了,可爱的孩童更不爱听了。 
  她很爱说。 
  血浓于水。 
  把根留住。 
  岁月不饶人。她已是年近古稀的老人了,她还会不屈不挠地努力么? 
  她笑笑,她想起了胡适之在自家照片上题的小诗,她喜欢这两句:“做了过河卒,只能拚命向前。” 
  不只是喜欢,这还是她的处境和心态的真实写照。   
  姊妹情 母亲心(1)   
  一个人进入社会之后,不是把心撞碎了,就是把心变硬了。 
  ―――巴尔扎克 
  ・52・ 
  1978年冬,旧金山的清晨大雾弥漫,寒意沁人。 
  苍天无情人有情,来自华盛顿的客机安全降落于机场,陈香梅焦急地走下舷梯,大姐静宜已在机场接她,姊妹俩默默拥抱,冰冷的脸颊上泪水纵横,她们的父亲已去世了。 
  陈宜着一袭黑色的薄呢风衣,黑然的高帮皮靴,蓬松的卷发上系一条苍绿的丝带;陈香梅着一袭深藏青薄呢风衣,藏青色的高帮靴,同样苍绿色的乔其纱围巾歪歪地在右肩上系着,像是一丛青松翠柏。无尽悲凉的苍绿,姊妹间心有灵犀一点通。 
  语言是多余的。 
  姊妹俩驱车向海湾大桥进发,父亲的最后归宿地在奥克兰小山的小楼中。 
  海湾大桥和金门大桥是旧金山两座气贯长虹的大桥。海湾大沟通旧金山和奥克兰,金门大桥是世界上桥墩间跨度最大的桥,金黄色的桥栏高高耸立。使人不禁联想起这座城市的命名。1848年1月24日偶然发现了一些金粒,八年之内,竟生产出价值四亿多美元的黄金,这里,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金山呀!为区别于澳大利亚的新金山,故名旧金山。 
  黄金的诱惑、黄金的璀璨、黄金的沉重、黄金的枷锁,这里都有过。自觉的淘金者美梦的实现与幻灭,被欺骗被驱赶来的淘金者的血泪与挣扎,沉淀在这里的历史页码中。而今这里的移民区仿佛浓缩又展现出这些页码,最大的移民区是唐人街!街口是中国式牌楼,琉璃飞檐下的匾额上题着孙中山的“天下为公”。进入这座“中国城”,红檐绿瓦廊柱楹联全然中国古建筑风貌;占色古香的庙宇香烟袅袅,中国招牌中国风味的中国餐馆生意兴隆,摩肩接踵的人流声浪滚滚南腔北调可全是中国活!恍兮惚兮间不知身在何境何地!谁知道是解了怀乡情结还是添了怀乡病! 
  随着岁月的推移,当陈香梅也老了的时候,她越来越理解父亲退休后为什么卜居旧金山对岸的奥克兰,疲马恋旧秣,羁禽思故栖,人呀,无法抹去家园意识,无法稀释血缘之情,父亲离不开中国的气息!父亲爱与继母碧茜手挽手来到唐人街缓缓地踱来踱去,有时进到双喜楼品尝风味小吃,有时在菜店买回一袋嫣红的苋菜,忆起的却是北平老家李妈菜篮子里新鲜的菜蔬,菜根带着泥土,菜叶还留着露水!往日的时光不会重现。在冬夜的炉火旁,他望着暗红的火光,像是自言自语:“我一生最爱做的还是当老师,北平师范大学那段教书生涯最值得回味,可惜我国学根底不深,不能与人较高下,才弃教从政呵。”女儿们知道,老父得的是怀乡病,老父在“想家”!叶落归根,人老想家。 
  何时能归家?香梅清楚地记得,就在父亲居住的皮德蒙特小山上的楼房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划时代的大事震憾了她的心房,她有过失落,有过茫然,甚至有过种种逆动,然而二十九年过去,新中国不屈不挠实践着她的誓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扬眉吐气,已进入美国主流生活的她不能不正视这一切,打尼克松访华后,美国掀起一阵阵的中国热,中国的丝绸、瓷器、书画成为人们追逐的热点,“到中国去”,成了爱旅游的美国人最新的热点目标,可是,他们仍游离在热点之外。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