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掌柜陈云

第7章


陈云提出,要注意节省开支,但更要注意增加收入。节流很重要,开源更重要。所谓开源,就是发展经济。陈云还要大家注意灵活运用物资。他说,过去,大多数干部是物资拿到手就不愿抛,这是历年物价不稳所造成的。现在要注意,什么东西什么时候抛有利。如果该抛的不抛,物价涨了,又要多发票子,从局部看可能有利,但对全局不利。要准备从稳定物价这个全局出发而抛售。 
  二是要求“各大区财委机关要组织成为一个司令部”。陈云说,现在各地区财委只有几个人,这样不行。财委要设置专管各方面工作的组织,如金融、财贸等处。有些可以设秘书或委员,如工业秘书、计划委员等,负责看有关材料,动脑筋,考虑问题。这光靠下面的业务部门不行。现在工作范围很广,任务很重,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应付不了。人员从哪里来?由上面派不可能,要从业务机关抽。抽二三等的不行,要抽一等的。以前的机构,已完全不适应今天的需要,过去的那一套经验也应付不了现在的局面。现在我们不但要应付国内,还要在国际经济中周旋。这样,就需要党内外人士团结起来,根据地的、做地下工作的,外来的、本地的,没有哪一方面的也不行。总之,我们今天面临的是管理一个有几亿人口的大国的局面,必须吸收党内外各方面有知识的人来共同工作。   
  物价风潮下的策略   
  开国刚半月就迎来最猛烈的物价风潮,陈云下令: 
  这次要给投机资本一个教训! 
  陈云预期中的物价风潮,终于来了。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隆重举行。陈云担任了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然而,仅仅过了半个月,开国大典的礼炮余音犹在人们的耳畔回响,一场巨大的经济风暴就向年轻的共和国猛烈袭来! 
  年轻的共和国能不能顶住这次风暴的冲击?人们的目光投向了北京,投向了新中国财经工作最高负责人──陈云。 
  11月初,陈云对物价形势进行了认真的研判。他从实际出发制定现实的目标,即在财政收支暂时还不能平衡,生产尚未恢复的情况下,把稳定物价的目标定为使物价根据通货增加情况稳步适度上涨,防止猛涨。对于增发通货引起物价上涨,陈云一直是头脑清醒的,增发多少通货,物价会有多大幅度的上涨,他都预先考虑得很清楚。而物价波动虽然是投机资本扰乱市场引发的,但根本的原因还在于通货膨胀。从现实情况看,通货膨胀一时难以根治,在这种情况下稳定物价,如果不充分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片面强调物价稳定,用行政手段和市场调控手段“冻结物价”,则不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因政府调控能力受损而造成物价失控。 
  11月13日,中财委致电各地,分析形势,布置战略。电报分析了这次物价猛涨的原因,指出根本原因是纸币发行量大增,国家没有回笼或抵消巨大数量货币的物资,造成通货膨胀。在物价涨了两倍的情况下,货币发行量与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已能适应,物价有了稳住的可能,各地均应以全力稳住。为了稳住物价,电报中发出12道指示,对贸易、财税、金融部门进行全面动员,集中力量同时出击:……对于投机商人,应在此次行动中给以适当教训。为此:(甲)目前抢购风盛时,我应乘机将冷货呆货抛给投机商,但不要给其主要物资。(乙)等到收缩银根、物价平衡,商人吐出主要物资时,我应乘机买进。 
  11月25日,根据中财委命令,全国采取统一步骤,在上海、北京、天津、武汉、沈阳、西安等大城市大量抛售纱布。一场征讨投机资本的战斗开始了! 
  陈云指挥的这场战斗,干净、利索,使投机资本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上海的投机势力损失最为惨重,有些资本家卷入投机过深,这时候血本无归,应付不了日拆,跳楼自杀,有的卷起铺盖逃往香港。参与投机的私营钱庄很多也因大批贷款收不回来而亏损以至破产。在上海,光是私营的粮食批发商就倒闭了几十家。京津地区参与投机的资本家,很早就受到政府大规模调运的压力,加上过去吃过亏,收敛得快,这时候就庆幸自己躲过了灭顶之灾。 
  这场战斗,人们称为“米棉之战”。投机资本遭到痛击,上海和全国的物价则迅速稳定下来。 
  米棉之战,投机资本吃了大亏。但凭着10余年的积累,他们的残余势力仍然还有力量进攻。最主要的,通货膨胀仍然没有解决,物价上涨势所必然,这就为他们的活动提供了可乘之机。这一点,陈云注意到了,十分警惕。 
  投机资本家始终看准粮食是新政权的薄弱环节。进入1950年,上海投机资本开始暴炒粮食,而国营贸易部门存粮太少,不敢接战,粮价半个多月涨了80%。2月6日,上海遭国民党飞机轰炸,损失惨重,市场动荡加剧。国民党兴高采烈,叫喊“如长期轰炸,可以动摇中共的统治”。由于电厂遭袭,影响了工厂生产,投机资本又开始暴炒纱布。而且上海市场历来有春节“红盘看涨”的老“规律”,投机资本家预料1950年春节上海市场物价一定要大涨,事先就调集资金,抢购和囤积物资,准备在春节后开市时大赚一把。这是投机资本掀起的第4次物价风波。 
  对物价波动,陈云已经预为之计。 
  经过紧张的调运,国营贸易部门有了稳住阵脚的实力。春节后开市第一天国营公司挂出牌价和春节前一样,而且粮食、纱布、食油等主要商品一律敞开供应。 
  这时投机资本家妄图背水一战,到处借钱,接连3天抢购粮食、纱布,拼命哄抬物价。但国营部门却仍在源源不断地抛出物资。到到第4天投机资本已经力不从心,资金用光了,想组织退却,把抢购的东西吐出去,却苦于没有买主,血本无归。 
  到3月份,全国物价涨风停止,上海、天津等6大城市物价3月份比2月份下降15%,投机资本受到毁灭性打击。陈云指挥中财委,只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干净利索地解决了这次涨价。这次斗争,也被称作“红盘之战”。 
  经过物价四波四稳的较量,人民政权终于击退了投机资本的挑战,在财经没有完全统一、财政收支还有较大赤字的情况下,打退了投机资本的进攻,掌握了市场主导权,遏制了物价猛涨势头,为恢复经济及最终消除通货膨胀创造了条件。   
  财经分散,收支脱节   
  ,财政概算有被冲破的危险。 
  陈云疾呼:防止物价大波动关键在统一财经、整顿收支 
  对投机资本的战斗取得决定性胜利,使得全局性的物价暴涨危险性大大降低。同时,除西藏外,中国大陆全部解放,军事费用这项最大、最难以控制的财政负担得到极大缓解。这样,彻底消除通货膨胀、稳定物价的最大障碍,就是财经分散、收支脱节。这一状况使得中央财政收入无法切实掌握,支出无法切实控制,财政收支不平衡,为弥补赤字不得不搞财政发行,导致物价继续上涨,甚至有剧烈波动的危险。 
  陈云认为,这个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 
  但是,多年来习惯于各搞一摊的地方财经干部,对统一财经想不通。一说要统一,就强调一大堆的困难。什么不能及时保证下级的开支啦,影响下级干部积极性啦,等等。陈云感到,必须引导大家从大局来看问题,充分认识统一财经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解决大家心中的疑惑。 
  1950年2月13日至25日,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国财政会议在北京召开。13日,陈云在会议上讲话,提出要统一财经。 
  陈云说,现在关键的问题是收支机关脱节,收入主要在省县两级,中央收不到东西,支出主要靠发行货币,继续下去将天下大乱! 
  会议期间,陈云还分别找各大区财委领导谈话,做工作。他首先找的是华东财委的干部,直截了当地问他们,统一是先统富的还是先统穷的?华东是全国比较富裕的地区,但解放初期在稳定物价的斗争中,他们接受全国的支援也最多,对财经统一的重要性有很深的感受。陈云此前也做过他们的工作,因此,他们毫不犹豫地表示:当然是先统富的。 
  富的地区首先赞成统一,穷的地区就更好做工作了。因此,会议在统一全国财经工作方面顺利地统一了认识。会议决定节约支出,整顿收入,统一管理全国财政经济工作,以实现国家财政收支平衡、物资供求平衡和金融物价稳定。 
  会后,陈云为政务院起草了《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3月3日,政务院第22次政务会议讨论通过。 
  《决定》最主要的措施是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物资调度和现金管理,重点在于统一财政收入,即国家的主要收入,如公粮、税收及仓库物资的全部,公营企业的利润和折旧金的一部分,统归国库,以保证国家收入的统一使用。 
  财经体制这样巨大的变动,必然引起各级财经干部的思想震动和疑虑。为此,陈云于3月10日在《人民日报》发表《为什么要统一财政经济工作》的社论,答复人们心中的疑问。 
  陈云断定,只要严格实行统一财经的决定,熬过几个月的困难,财政情况就能逐渐好转。而实际上,财经情况好转的速度,大大超乎陈云的预料。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