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岛的秘密

第5章


小周听说蝮蛇生小蛇,觉得很新鲜,便说:"队长,您说漏了嘴了。蛇是爬行动物,跟鸟类一样,只会生蛋,怎么会生小蛇呢?"
"蝮蛇生下来的,的确是小蛇,"队长十分肯定地回答,"不过,它和哺乳动物不一样。猪、狗、猫等哺乳动物,是真正的胎生。它们的胎儿和母兽的子宫壁之间,有一个胎盘。胎儿通过胎盘,取得母体的养料,同时排出废物,才能逐渐长大。长到能够离开母体独立生活的时候,小猪、小狗、小猫就生下来了。蝮蛇却没有胎盘,只不过把蛋留在母体的子宫里孵化,胎儿和母体的子宫壁没有什么联系,所需要的养料都是早就贮藏在蛋里的,母体的子宫只不过起了保护胎儿的作用。因此咱们说,蝮蛇是卵胎生的。卵胎生的动物也有不少种,除了少数爬行动物,有几种鱼也是卵胎生的。"
听了队长这番解释,小周自言自语地说:"真没想到,动物界原来还那么复杂。"
到夜里9点多钟,才把59条肚子大的蝮蛇全部解剖完,等收拾好用具,已快10点了。我们回到帐篷里去写工作日记,把一天的所见所闻都记了下来。孙大光和其他几位记者在忙着写通讯稿。他们要连夜把稿件由汽艇上的无线电台发出去,使全国各地在明天早上就知道,蛇岛的秘密已经初步被揭开了。队长和张大夫检查了夜间的安全设施,又安排了明天的工作计划,才熄灯睡觉。
夜间负责守卫的队员,每两小时轮换一次。轮到小周和我,是夜里2点到4点。我们拿着电筒,不断地在帐篷周围巡视,却什么也没有发现。天空黑沉沉的,没有月亮,也没有星星。海滩上静极了,除了波浪冲上海滩的声音和偶尔有一两声海猫叫,别的什么也听不见。我们的到来,并没有改变蛇岛多年来的夜的沉寂。
这些海滨动物说明了什么
天刚发亮,队长就悄悄地起来了。他要小周和我再去睡一会儿,由他代替我们守卫。但是那灰蒙蒙的天空,笼罩着薄雾的海面,海滩上特有的清新的空气,引得我们不想再睡了。而且我们也不愿意让队长太劳累,他的任务比我们重得多。
为了节约船上带来的淡水,我们只用淡水漱了口,洗脸就用海水。我们三三两两蹲在岩礁上,用毛巾沾着又成又苦的海水就洗起来。小周特别高兴。他说用这样大的脸盆洗脸,出生以来还是第一遭,一定要多洗一会儿。后来,他索性脱了鞋袜,卷起裤脚站到水里去洗了。
张大夫知道我对海滨动物很有兴趣,洗完脸就拉着我去采集。我们拿了采集筒和采集用具,一直往海滩的东头走去。
潮水正在下退。在刚露出水面的礁石中间,最触目的是各色各样的海葵,绿的,黄的,灰白的,淡黄的,大大小小,散布在石缝里。海葵原来是一种腔肠动物,附着在礁石上,比长着根还牢固。它的无数触手张开着,每个海葵就像一朵盛开的菊花,好看极了。我想采几个带回去,可是一碰到它,它的触手立刻缩成一团,等了好久也不见它张开来。我们只好挑几个大的,用铁锤把它们连石头一起敲了下来。
同海葵长在一起的,还有黄色的山形海绵。这是一种最低级的多细胞动物,全身只有两层细胞,没有肠胃,没有神经肌肉,也没有心脏和血管。它附着在礁石上,受到外界刺激,也没有什么反应。古代人还把它当做植物呢!
礁石上还到处长着贻贝,石头缝里更多,要用铁钩才能把它扒下来。它和牡蛎一样,是很鲜美的海味。汽艇上的水手们正在那里挖掘,准备今天来一次会餐。
生活在礁石上的小动物,常见的还有藤壶、笠贝和石鳖。藤壶是海生的节肢动物,外形像贝壳,实际上却是螃蟹和虾的堂兄弟,都属于甲壳动物这一类的。但是它附着在礁石上,永远不能移动。笠贝和石鳖都能移动,却慢得像蜗牛一样。这也难怪,在几千万年以前,它们跟蜗牛本来是一家。要把它们从礁石上取下来,动作一定要快。因为它们一受到刺激,就紧紧地贴在礁石上了。
潮水渐渐往下退,海滩越来越显得宽阔了。我们在海滩的边沿上采到了几种海星和海胆。海星像个五角星,它慢吞吞地爬行,看起来很斯文,其实是个吞食贝类的凶手。海星的口在腹面,一遇到贝类,它的身体就向背面弓起,5个腕足紧紧地抱住捕获物,把捕获物的肉整个吞食了,光留下壳。它是水产养殖场的大害。有人试验过,一个海星每天要损伤和吃掉20多个牡蛎。养殖工人看到它,总要把它狠狠地摔在地上,用脚踩个稀烂。把它撕成几块是不解决问题的,因为每一块碎片都会长成一个完整的海星。但是海星也不。是完全没有用处的,它是棘皮动物门的代表,做动物标本少不了它;还可以把它晒干、捣碎,用来做肥料和鸡的饲料。
海胆的种类也不少,一般都是扁球形,满身长着长刺。这里常见的海胆有两种:一种是马粪海胆,带灰绿色,刺比较细而小;另一种是大连紫海胆,深紫色,比马粪海胆大几倍,是大连的特产。海胆的硬壳含有很多钙,也可以用来做肥料。
张大夫采到了一个特大的紫海胆。他顺手捡起一块鹅卵石,轻轻敲开海胆的壳,从里面挖出一团淡黄色的东西来,对我说:
"您看,这就是它的生殖腺。可以烧熟了吃,也可以生吃。您尝一点儿看。"
我拣了一小块尝了尝,滋味果然很鲜,如果配上作料,一定非常好吃。张大夫也吃了一块,接着说:
"海胆酱,你吃过没有?旅大水产公司的海胆酱罐头,在国外很受欢迎,据说每年为国家换回来不少的钢铁和机器呢!"
这片海滩上看到的海滨动物,跟旅大相比,种类实在不算多,跟青岛和烟台相比,那就更少了。我把这种看法告诉了张大夫。
"是的,"张大夫说,"种类是不多,却特别有意思……"
我听了觉得很奇怪,便问:
"为什么特别有意思呢?我们看到的,不都是旅大海滩上常见的动物吗?"
他点点头,表示同意:"不错,它们都是常见的种类。可是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它们的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你看,它们都固着在石头缝里,或者紧贴在礁石上。这种生活方式,跟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很密切的关系。我说有意思,指的就是这个。"
张大夫说得不错,在这里看到的动物,都是固着在石头缝里和紧贴在礁石上的。但是,这和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呢?我还不太明白,请求他再加解释。他说:
"我们知道,蛇岛是大海中的一个孤岛。这里经常有狂风巨浪,强大的海流又从这里经过。大浪和急流不断地冲刷着海边的礁石,附着力小的动物很容易被冲走。经过年代漫长的选择和淘汰,能够继续在礁石上生活的,只有那些固着力比较强的动物了。所以,尽管这些动物种类不同,样子不同,却都能适应这浪大流急的生活环境。"
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又是自然选择学说的一个证明。
潮水已经开始回涨,海面不像刚才那样平静了。浪头一个接着一个冲向海滩,撞在礁石上激起一阵阵雪白的水珠,溅到我们身上。该是吃早饭的时候了,我们赶忙回到宿营地,免得影响今天的考察。
正在上升的海岛
今天上山是李雄领队。除了蛇笼、蛇夹和蛇叉外,我们还带了捕虫网和毒瓶。我们仍旧从东头的山坡上去,然后折向东北,向岛上的最高峰进发。
山比昨天走过的更陡,巨大的岩石常常挡住我们的去路,除了绕过去,没有别的办法。这一带芦苇也很多,一丛一丛地长在乱石中间的软泥上,有两米多高。穿过这样的芦苇丛,很难看清楚地上有没有毒蛇。我们总是把双手举在胸前,以防毒蛇袭击,但是看到的蛇,却没有昨天多。也许是清早天气比较凉爽,蛇大多还躲在洞里,没有出来。
将到半山腰,迎面是一块10多米高的石壁。我们正要找一条路爬上去,忽然发现石壁下部有许多窟窿,小的像茶杯,大的像捣臼。
"岩石上的这许多窟窿是怎么形成的呢?"首先发出疑问的是刘振山。他经过一天的实际锻炼,对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更加浓厚了。
多数人以为这是"风化"的结果,也就是风吹、雨淋、太阳晒造成的。张大夫却不同意这个看法,他问小周:
"如果是风化的缘故,为什么石壁的上部没有这样的窟窿呢?"
小周抬头一看,岩石上部确实没有窟窿。他答不上来,竟愣住了。
地质学家李雄看了小周一眼,说:"这些窟窿,不是一般风化作用的结果,而是受海水长期冲刷而形成的。在地质学上,管它们叫"海蚀洞"。"
李雄用铁锤敲了敲石壁,岩石发出"咚咚"的声音。
"你们听"他说,"这岩石多坚硬,不知经过了多少年代,才会被海水冲成这样大的窟窿哩!这些窟窿,对于揭开蛇岛地质变迁的秘密,有很大的帮助。这是我们今天第一个重要的收获。"
小周听了,半信半疑地问:"这块岩石在半山腰里,海水怎么冲得着呢?"
李雄笑笑说:"我还没有说完呢!这些海蚀洞之所以重要,正是由于它们出现在半山腰里。这说明了,在地壳变迁的漫长的过程中,蛇岛是从海底逐渐往上升的。现在有海蚀洞的地方,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是日夜受到海浪冲刷的海边。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