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求生记

第一百二十一章 登基


    第一百二十一章    登基
    武兴四年五月初一,午时正。
    虽然罗玉龙已经死了,但是罗氏父子的武兴年号,还没有被替代。只是而今也走到总结了。张轩登基之后,自然会有颁布新的年号。不过,张轩也没有那么着急。一般情况而来,明年才是新年号的元年。
    武兴年号,还有半年事情。
    这一日,天气正好。似乎老天爷还给一个好面子,天气很是晴朗,可以说是风和日丽,只是如此一来,温度自然上升了不少。
    张轩一身龙袍冕服,头上挂着一片南海珍珠,串成的帘子,一举一动都需要非常注意,否则这些叮叮当当的东西,就会撞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声音,在这种庄重的场合之中,未免有些不雅了。
    暴漏在太阳下面的张轩,只觉得浑身上下都有密密麻麻的汗珠,从各个毛孔之中逃了出来,将内衣给打透了。
    张轩一身大红龙袍。端正的站在天坛之上。
    这天坛说起来,也不是临时修建的,罗汝才就是这这里禀告上天的。祭天登基的。之后,这里也被大夏朝廷拔资金维护,在张轩用之前,也都打扫了一遍,看上去恍然一新。
    张轩手中拿着一封翰林院写好的文书,已经大声宣读过一遍了。
    里面写的龙飞凤舞的,四六对仗,虽然以张轩的文字修养,读不上什么不对之处,只觉得叹为观止。这样的雄文,即便是对方在古文观止之中,也不算是过分。
    但是他总觉得欠一点什么。。
    这里话过于官样了,不是张轩所想说的。
    如果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的话,张轩想对这天意说些什么啊?
    他默默闭上了眼睛,心中暗道:“‘天自视我民视,天自听我民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今朕必往。’苍天在上,这大概是我来这个时代的使命,我知道了。”
    不得不说,张轩在古代这一段时间,他在古文化之上的修养,大大加强,之前从来不读的书,虽然没有多做研究,但是一一读过了。刚刚那一段话,就是出自《尚书》,乃是武王伐纣的一段话。
    张轩不知道怎么的,忽然想起这一句话。
    觉得这一句话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清之凶残,过于纣王,而张轩不敢称自己的德行,能胜于武王。但是而今,冰炭不同炉,水火不相容,汉贼不两立。请夏之间,必一存一亡。
    明代以来,北方残破,
    特别是而今处于小冰河期,北方的农业生产大受影响,而且北京已经习惯来了,从南方运来的粮草。
    可以这样说,没有江南,清廷能否在北方立国,都是问题。即便能够立国。处境也会十分艰难。而张轩也是如此,单凭湖北,湖南,两广,江西,再加上貌合形离的福建,不管是从战略形式上,还是从根基上,都弱于清廷。。
    这样局面如果不能改观的话,张轩将陷入被动之中,纵然他能一力维持下去,但是他能维持多少年,他下面一辈,还能为维持下去吗?
    东征是必然的结果,是夏朝政治集团,与清朝政治集团的大对决。
    张轩没有,也不可能回避的余地了。
    张轩站在天坛之上,似乎觉得这里能真正与天意相同,他有好多心意想表达出来,但一时间却心乱如麻,连所思所想都梳理不出来。
    张质微微皱眉,心中有些担心。
    凡是这种礼节性的东西,都有时间要求的。就好像是后世办丧事,哭几声,持续多长时间,都有依据的。当然了草台班子自然不算了。而今日这样的大典,有多少礼臣参与进去,又怎么能出现这样的低级失误啊?
    张轩在天坛上的时间,有些超时了。
    只是这样的场合之下,下面的大臣谁都有谁的位置,连周围的士卒的位置都是提前定好的,上上下下肃穆庄严。但是却没有人敢在这个时候乱动一下,更不要说是提心张轩了。
    或许武将不大敏感,但是一些文臣的眼睛珠子都开始乱转,他们感受到这一点。
    张轩这才意思这一点,深吸一口气,退后几步,转过身来。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张质领头带着文武百官,顿时下跪高喊口号,一时间犹如山崩海啸,声浪席卷数里之地。
    整个登基大典,各路兵马,里三层,外三层的将这个围的结结实实的。总共有数万人之多,在礼臣的指挥之下,安排的有条不紊,不过外面的士卒,看不清楚最中间到底什么样子,他们只能等口号。
    而张质这一声口号,就是信号。
    一时间数万人高声齐呼。声震寰宇。张轩只觉得浑身上下汗毛都竖起来了,似乎有一股电流从内心之中一下子通到了四肢百骸之中,那种快感,让张轩如痛饮烈酒,整个人头脑发热,一时间有种晕晕乎乎的感觉。
    他即便一直告诉自己,皇帝不过是权力象征,与什么总理,总统,没有什么区别,只要大权在握
    ,称什么都一样。
    但是此刻,他才知道,皇帝是真不一样,与是总理,总统是不一样的。
    盖因,在中国古老的传统之中,乃是天子,授命于天,自然带着一股神圣的意味。虽然这一股神圣之意,越往后来,就越淡薄,但是在很多古人骨子里还是有的。说起来,日本人将天皇看做半人半神,似乎才有一点中国皇帝的本意。
    一登皇位,他即便再告诉自己,没有一点不一样的地方,但实际上,张轩周围所有人都有极大的变化。当然这种变化并不是从今日开始的。但也不会在今日结束。所有人都要适应,大夏新皇帝了。
    张轩带着几分耳昏脑热,登上玉辂,一路回到武昌城之中的楚王宫之中。
    张轩坐在大殿之上,群臣纷纷落座。
    这也算是张轩一个举动吧。
    似乎从宋代之后,大臣上朝都是站班。这一次翰林院的方案,还是老一套,只是被张轩否定了。为这些大臣都安排了座位。当然了,翰林院一些文臣,既感激张轩对大臣的礼遇,但又觉得这不合传统。这种内外纠集之下,他们弄出一个折中的方案。
    群臣的座位是跪坐,就是秦汉之际的跪坐。
    张轩也无可奈何,只能允了,很多事情不能一步到位,要慢慢的来。
    大臣纷纷跪坐面前都有一张矮几。上面光滑如镜。什么都没有。
    当然了,并非什么人都在御前有座位的,纵然张轩愿意,这大殿之中,也没有那么大的地方。还有不少臣子,站在后面,一直排列出大殿外面去。。
    张轩正欲说话,却见杨辅国悄悄的来到张轩身边,留下一纸文书。。
    张轩立即知道,有意外发生了。
    原因很简单,登基大典,乃至于封赏,这些事情,张轩早就与下面的人商量过了。虽然没有排练,但是大家都知道该做些什么。张轩可以肯定的是,在之前的安排之中,决计没有这一出。
    而且,李辅国乃是北京内书堂出来的,又跟随罗汝才,罗玉龙两代皇帝,决计不是一个不知道轻重的人,在这样庄严的时刻,给他十八个胆子,也不敢乱来。
    这样的情况之下,他还敢这样做,就一定说明,有十万火急之事发生了,一定要送到张轩面前才行。
    张轩不动声色的打开文书,微微垂目瞄了一眼。呼吸顿时一乱,随即又被张轩调整好了,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将这文书藏在袖中。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