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这个老卒的质问,城楼上所有的官员都不敢站出来再说他们不该过问国事了。
可是刚才李世民的话已经说出去了,所有的大臣们都保持着沉默,等着李世民认错。
李世民也知道他该认错,可是他已经很多年没有当众认过错了,而且李世民到现在依然认为下面这些士兵只是被小人鼓动的,说不出什么大道理。
近几年就是大臣向他提什么朝廷施政不当,或者他本人有什么过失。
李世民都要当众反复诘问对方,使得近几年敢在他面前说真话的大臣越来越少,现在突然出现一群大头兵不但要向他谏言,还要逼着他当众认错。
这怎么可能?
李承乾看出李世民一时放不下面子,便上前一步朝李世民郑重行一礼道:“父皇,数万将士向您进谏不可不听啊!”
李世民闻言扭头看着李承乾愠怒地问道:“他们不过是受小人挑拨,能有什么高明的见地。”
李承乾闻言一怔看来还是高估了李世民胸襟了,只能苦笑着耐心解释道:“《礼记.中庸》上说‘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
父皇想想以帝舜之圣明还要多听听老百姓的话,把不好内容隐去,留下好的用在老百姓身上,所以能成就圣王之业。
召公谏厉弥谤时也说‘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
什么瞎子聋子巫医百工都能上谏,何况父皇当面是几万大唐的将士上谏,父皇焉能不听一听?
天子可不能只听士大夫的一家之言,一些读书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读了两句书横在肚子里以为天下人都不如他,一天到晚的胡弹乱奏,这样的人的话才要少听。
这几万将士怎么看也不像是被蒙蔽的无知之人,退一万步说如果有人能把他们骗到这一步,父皇更应该听一听他们要说什么,也好知道对方的目的。”
在中国上古时期,部落首领都是实践派,在做出决定之前他们要听很多人的经验教训,所以他们做出的规定在当时都是经过实践证实正确的。
西周时出了个周公,以他超强的能力对以往先哲的经验和他自己的经验做了一个总结,因此制定出《周礼》。
《周礼》中最生要的一点就是要倾听民间的声音,其中周朝采诗官的设置就是为了统治者能够倾听民间的声音。
后来西周灭亡东周衰弱无力维持这一套机制,就出现像孔子这样的教条主义者,他以学习维护已经定形的《周礼》为己任。
而放弃继续从民间吸取智慧形成新的礼条,所以他是教条主义者。后来的孟子连孔子还不如,孟子只知道要行仁政,但是怎么行仁政他根本一窍不通。所以通读过《孟子》就知道,他每到一个国家都是呜啦呜啦说一大通自己的话,但是具体的施政方法他一条也说不出来,主要就是因为他没有认真地考查过当地情况。
国君听完只能告诉他你说的道理很好,可是我没有办法实行。
孟子就是个喷子,只不过当时没有网络跑着去全国各地喷人。
但是喷子在古时候也不受人尊重人家都叫“叟”,后来还人不脸地解释说“叟”是尊称。
后人都说孔孟之道,其实孔孟是有分歧的,我想孔子真能看见孟子的话,一定会背过身去一句话都不跟他说。
再后来的法家他们是要做详细调查研究的,但是他们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做调查和分析,所以法家的东西很容易以政令的形式出台。
先秦以前法家那些人去一个国家游说的时候,一开口他就能切中这个国家的要害,拿出可行的条款。
这也是秦朝由法家建立的原因。
但是法家光从上头看问题就难免出现苛政,这个时候就需要孟子这样的人来纠偏。
从西周后期中国的政治精英就不再从民间吸取好的经验,虽然偶尔会有一些从底层上来的人,但是他们也是读儒家经典上来的。
而且这些人也只有自身的经验,并不能汲取更多的底层经验形成新的思想理论。
这一情况一直到民国,民国的政治精英虽然不再以孔孟为教条了,但是他们以洋人的东西为教条的。
直到***亲自到基层做调查(写了《湖南农民调查报告》),形成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理论,才一改这两千多年来的风气,重新继承了舜、周公等圣人获取政治理论和政策制定的基本参考信息的方法。
李承乾随随便便一搞就想改变李世民获取信息的途径简直就是螳臂当车。
李世民纳谏是有选择性的,他是因为怕上面的大臣欺瞒他,所以他要听一听底层的官员怎么说。
所以尽管李承乾一改常态劝说李世民,李世民依然嫌弃他,只是看着城墙下的将士们才勉强露出一个温和的笑容道:“难得尔等忠心为国,朕确实该听一听尔等之言。
你们既然说不该把漠北诸部的降卒放回漠北,那你们说说留着他们做什么,难道让朕把他们都坑杀了?”
“启奏陛下,臣等以为他们也是爹生娘养长到十几二十几岁能打仗能干活了,就这么杀掉怪可惜的。听说太子殿下有意发配他们去给咱们大唐挖金山,就让他们去挖金山吧。”
此言一出房玄龄再也忍不住了,当即站到城垛边向下面大声喊道:“当年突厥强盛时,每次南下劫掠都要裹挟我大唐百姓回草原为奴为婢。陛下对此向来十分反感,曾多次要求突厥归还我大唐百姓,后来大军擒获颉利可汗才把我大唐百姓全部解救回来。
正所谓己不欲勿施于人,我大唐乃是礼仪之邦岂能行此蛮夷之事?”
本来房玄龄还不想跳出来,可是他已经看出来这件事就冲他来的,如果他不作出反击后面的事肯定更难办。
“梁国公你不要再胡说八道误国误民了。”李承乾毫不客气大斥责房玄龄。
李承乾既然已经不寄不希望于李世民,那就只能自己站出来。
李世民和城楼上的大臣都震惊地看着李承乾。
心想这事不是跟你没有关系吗?
小说推荐
- 大唐霸道太子李承乾
- 【创世历史2018流派征文之盛唐华章】参赛作品 贞观十六年冬,现代宅男杨舟穿越成为大唐太子李承乾,此时李世民已经有了废太子的心思,一旁的李泰虎视眈眈,大臣也因为李承乾反感汉文化,对他离心离德 在这个冬天李承乾如何用自己后世的见识改变历史,走出一条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皇图大道 携现代思想与技术的强势皇太
- 穿越架空易如意.CS连载中
- 最新章:完本感言——崩溃与坚持
- 诸天为王,从庆国太子李承乾开始
- 一朝之间,穿越成了庆国太子,为王之路,注定布满荆棘。所幸,金手指在身,欧皇附体,发发暴击,金色传说 李淳罡传承加身,一剑开天门令四顾剑为之拜服。招募令在手,无数历史名臣猛将纷纷来投 一路走来,他立钱庄,治水患,整军伍,收南诏,灭西胡,平东夷,征北齐 孤身入太极殿,百官拜服,庆帝亦只能退位让贤。而当他
- 都市言情残林之木连载中
- 最新章:第68章 神魂之剑
- 大唐:我真不是皇长子李秋李世民
- 大唐,贞观二年 李秋意外穿越大唐,成为李世民和长孙皇后遗失在民间的长子 因为一场意外,李秋机缘巧合下,救下了重伤不治的李二等人 不想,因为三颗小痣,李秋的身份被意外发现 李秋家中的红薯,土豆也被一一曝光 从此,不一发不可收拾 多日后,一身龙袍的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来到了李秋家中 身后房玄龄,杜如晦,程咬
- 都市言情穷酸书生连载中
- 最新章:第883章
- 李秋李世民
- 大唐,贞观二年 李秋意外穿越大唐,成为李世民和长孙皇后遗失在民间的长子 因为一场意外,李秋机缘巧合下,救下了重伤不治的李二等人 不想,因为三颗小痣,李秋的身份被意外发现 李秋家中的红薯,土豆也被一一曝光 从此,不一发不可收拾 多日后,一身龙袍的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来到了李秋家中 身后房玄龄,杜如晦,程咬
- 都市言情穷酸书生连载中
- 最新章:第883章
- 太子妃看到弹幕后撂挑子不干了
- 沈嘉虞宣威将军府嫡女,长辈宠溺,兄长疼爱,十六年顺风顺水,直到以为遇到真爱,在太子求娶时意外看到了飘动的弹幕[别答应,太子娶你是为了兵权和支持,他后来杀了你全家[你千万别犯傻,你也会死的]原来,她是一本虐文的女主,并没有自己的意识,一生都受别人的支配还恋爱脑,最终得了个家破人亡惨死的结局 面对太子和
- 都市言情饭饭不吃饭连载中
- 最新章:第四百六十六章 不负责任番外
- 大唐第一古惑仔李白实录-新定义李白
- 李白是四川五百年一出的天才,他的诗歌惊天地,泣鬼神,他的处世风格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样一个独一无二的人物从来都被后世学人奉若神明,于是,人们也就往往忽略了诗人本身。事实上,除去了诗仙的身份,李白也是一个平常的尘世中人,他有自己的爱好、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追求;他有洒脱狂放的个性,也有为人诟病的喜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15章
- 大唐李承训
- 看不惯李二的虚伪,看不惯李二的无知,看不惯天可汉下面的可悲!拒绝和亲,拒绝遣唐使,这里没有文化和技艺 只有毒品,佛经,尔等要不要?刀马所至,皆大唐!这是一个铁血的大唐,男儿热血沸腾的大唐 欢迎加入书友群,群号码:514258896作者自定义标签:穿越腹黑特种兵 作者:空负一笑所写的《大唐李承训》无弹
- 历史军事空负一笑完本
- 最新章:第376章 最后的展望
- 重生之唐帝李承乾
- 大唐贞观十七年,此时李世民对李承乾的所作所为十分失望,已经有了废太子的心思,一旁虎视眈眈的李泰,又步步紧逼,想要将李承乾推下太子之位 李承乾身边的人又都心怀鬼胎,一群叔叔表弟妹夫又不断怂恿他尽快起兵造反,对于李承乾来说,他现在危机四伏 一个现代宅男穿越到贞观十七年,成为太子李承乾,知道这段唐朝历史走
- 穿越架空钰泓连载中
- 最新章:第381章:攻打都曼
- 盛世宠后:世子大人太妖娆
- 前世沈羽妍一心一意扶持渣男夫君登上皇位,结果落得个满门抄斩。重活一世,摇身一变,成了整个江南的第一才女 她步步为营,誓要让那些恶毒之人,付出代价!正当她一心复仇的时候,却意外招惹到了某个妖孽腹黑世子爷 她杀人,他灭口,她复仇,他善后。沈羽妍:既然是自己招惹的,那还能怎么办 只能负责到底咯!上官烨“哦
- 玄幻小说明如晨曦连载中
- 最新章:第四百五十是章: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