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No.1成长历程-解读顺驰

第17章


顺驰在项目前期准备阶段,强调各部门充分介入与相互之间搭接,所有的项目都是从研发到工程,到运营、物业管理的全程跟进。同时,还尽量减少项目在部门转换过程中的搭接的时间、交流的时间和熟悉的时间,以保证实现现金到现金的周期最短。各地区域公司、项目公司会根据总的战略目标,制订项目实施重要时间节点,各部门共同参与倒排开发计划,强调各个开发环节的压缩与交叉。市场调研、项目策划、产品设计、报规报件同步进行,在项目的规划、建筑设计过程中不断明确、修正开发思路。还有顺驰前期手续的超常规运作,也赢得了时间,比如:太阳城先办详规,取得规划条件,后申报规划要点及整体控规的修改;北岸华庭在方案设计初步完成后,先报规划,再签土地协议、付地款等等。 
  顺驰讲究的“无缝搭接”,包含4层意思: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大量沟通,互相理解;其次是换位思考,每个部门尝试从其它合作部门的角度出发;还有是打破固有流程,创新重组,避免矛盾;另外是关注效果,关注过程。这种运营流程的结果呢?是其他企业司空见惯的工作“推着走”,在顺驰变成大伙“抢着干”;原本流水作业的环节,变成了各部门密切配合。 
  “快速开工快速销售”的模式,最早是太阳城基于资金的巨大压力而发明的一种运营流程,接着又在顺驰的第一个异地项目塘沽莱茵春天中得到进一步实践和证明,获得了成功。2003年初,孙宏斌突出了这种运营模式的资金流特征,提炼为“缩短从现金到现金”的商业模式,运用到快速的全国化过程中,一举成为顺驰的扩张法宝。 
  该慢的慢 
  顺驰为拿一块地在半年前就开始做前期准备,确定市场定位,完成规划方案,这样拿到土地后能节省2~3个月。应该看到,顺驰之快,仅是表象,它的各个楼盘在完成销售之后,又会出现意料不到的“慢”。在施工环节和入住时间安排上,顺驰的项目会比一般楼盘推迟1、2个月。顺驰认为,工程指标是刚性的,需要留出足够的时间保证工程质量。施工期一定程度的延长,使得楼盘的细部更完善,环境更到位,配套更齐全,在给业主交付使用的时候,达到客户更大的满意度。顺驰的工期都比一般的工期要长。外界看到进度快,是因为顺驰节省了前期工作的时间,节省了开工之前筹备的大段时间,而并不是快在工程建设上。这样做,最终的结果就是既提高了速度和效率,又保证了质量。孙宏斌说,顺驰的速度很快,但并不是一味地追求速度,我们是该快的地方一定要快,该慢的地方一定不能快。工程一定不能快,要快办手续,慢做工程。 
  顺驰的快,除了模式使然,还有属于执行技巧的“快”。比如说员工去办一个手续,对方常常是9点钟就去开会了,如果9∶30去的话,可能几个月都见不到人。如果在7点钟对方上班之前去的话,肯定可以见着人。只有把企业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去做,真正地去努力,这样才能快别人一招。顺驰的员工就具有这样的特点。 
  孙宏斌本人可以说是一个身体力行者。若干年前,在顺驰还是一个无名小企业的时候,一些跑手续的事需要孙宏斌亲自去办。天津的冬季都是很冷的天气,政府机关往往是8点半上班,而孙宏斌可能8点钟就到了政府的办公楼,即便有了自己的车可以开着暖风在车里等,但是孙宏斌偏偏站在大门口恭候,那样办事员一上班就看到了,感动之余,自然办事效率就不一样了。 
  加班文化 
  顺驰员工工作的快速高效,常常连以反应快速著称的新闻记者都常常自愧不如。2003年10月,随着北京项目的开盘和全国战略布局的展开,按照战略执行的关键步骤,根据战略调整组织架构已是迫在眉睫。结果顺驰总共就花了1天时间,在外界都神不知鬼不觉的时候,兵强马壮的集团总部全部解散,总部所有与业务相关的部门人员全部支援天津公司,其余那些原本按项目划分的各下属开发公司,按照天津、北京、长三角等几大战略区域重新整合。就在这天,新集团重新成立,在宣布新领导团队任命决定后,立即开始了对顺驰新战略的昼夜研讨。其中,一个分公司的中层以上管理人员30多人在4天内全部移师上海,成立上海集团公司。这是顺驰发展近十年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调整,全部过程只用了24小时,一切进行得快速而有条不紊。   
  生死时速:运营系统的命脉(3)   
  顺驰速度的后面,是疯狂的工作态度,顺驰人工作时间工作强度都远远超过别的企业,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十几个小时以上。顺驰上海集团总经理汪孟德说:“正是这种投入,让我们走到了别人的前头。外界人士看到我们进度快,是因为我们节省了前期工作的时间,节省了开工之前筹备的大段时间,而并不是快在工程建设上,我们所有的项目安排都留了足够长的时间给工程。这样做,最终的结果就是既提高了速度和效率,又保证了质量。”的确,不断加班加点的顺驰员工,通过延长工作时间,加快了工作进度,在销售环节和资金回笼上 
  争取了最大的时间优势。因此,速度快之所以不意味着风险,就在于企业的管理体系、人才体系、资金体系是否支持这种快速发展。? 
  当然,加班并不代表效率。顺驰还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战略管理体系和项目操作体系,来保证战略的执行力度。研发、开发、工程和市场推广等部门相互沟通和配合,围绕共同确定的重点去推进,而衡量其工作成效的是严格的指标考核体系,高效的速度就是这样出来的。 
  对于员工来说,有所追求的人能够忍受任何生活方式。本来供职于哪个企业,都是个人自愿的事。顺驰人辛苦,不是企业要“残忍”地要求员工高强度工作,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企业带来了员工的发展机遇,激发了斗志。很多员工从来没有抱怨过,他们说,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力量,当你玩命做一件工作并取得成功的时候,对自己就会有一种自豪感,对工作会有一种成就感,同时还收获了大量经验,于是你就会告诉自己——值得。   
  可圈可点:现金为王   
  现金流对任何一家房地产企业都不陌生,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资金是涉及到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没有像顺驰夸张到上至经理下至员工言必提之,称之为“企业的血液”。加快现金流这种模式,就是顺驰的招牌战术。 
  现金流的充沛与通畅,是企业生存立足和健康经营的前提,很多企业就是因为难以控制现金流,不能判断资金流转的周期,而导致崩盘。现金流也是每一家房地产企业应该追求的东西,有时候比利润还重要。我们知道,目前在零售业利润较薄但短期现金流量大,而传统上房地产业的做法是,需要长期沉淀资金,只能依赖启动销售立即获得高利润。因此,顺驰的做法更像国美和苏宁这样的流通商,是参照了家电业的赢利模式。企业发展到目前的阶段,其实做的是现金流的生意,能够在允许的账期内尽可能地提高自己的资金利用率,就是企业一切运营、一切操作的出发点。     
  第五章 谋事在人   
  学习型团队:小马拉大车(1)   
  每一个人在内心都有渴望成功、渴望优秀的抱负,顺驰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实现梦想的阶梯。孙宏斌喜欢年轻人,愿意使用年轻人,也敢于使用年轻人。他说:“每一个年轻人都愿意去做事。不管是哪个城市,从事什么行业,都想发展,缺的就是机会。这是最基本的道理。顺驰本质上是个非常关怀员工的公司,我认为让员工有发展是最大的关怀。在顺驰工作确实很辛苦,但是所有的收获都是有代价的,所有的代价也都是有回报的。” 
  为将来做准备 
  顺驰要保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拓展,最主要的是将顺驰的体系和企业复制成功。顺驰的体系不是一个做产品的体系,而是文化、战略思考和战略执行的体系,这个体系的每个环节都很明确,很系统。另外,产品是由人来做的,要从当地挑选的最好的人。顺驰的产品要适合当地的情况,要看到达的市场和土地的具体情况,然后决定最适合做什么产品,而不是拿原来在天津的产品模式到各地复制。这一点,与不少公司推行的产品标准化不同,顺驰首先考虑的是企业的标准化。顺驰做企业,而不是做产品,然后它会依靠一个好的体系来做产品。孙宏斌认为,只要有好的企业体系,自然就能做出好的产品,“我很少关心具体的项目,更多的是关注顺驰是不是一个好企业。” 
  一个企业在快速扩张的过程中,人才一定会成为最大的瓶颈。在顺驰,它的中长期战略决定了持续的跨越式发展,员工必然处于“小马拉大车”的工作状态,也就是说,每个人都从事相对自给能力来说更具挑战性的工作。如何让员工成为企业的脊梁,就看人力资源的工作了。顺驰做的很多事情其实是为将来做准备,特别是在人才的储备上。顺驰为将来的开发规模做了充足的准备,人员的复制一直在进行,现在的公司已经达到1万多人,可能远远超出了其目前开发规模的要求。比如,在北京有300人,按照三个项目的规模来说,120人足够了;上海员工有600多人,其实200到300人也够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