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大传

第119章


他的精神更加颓废,身体状况也急剧恶化。他的生命已近尽头!
   
                  十七、长岳决战
  长沙、岳州决战,是关系吴三桂政权生死存亡的关键之战,清朝能否最后消灭吴三桂,重新统一全国,也取决于此战。长、岳之战,无论对谁,都具有战略意义。
  长岳大战,从其酝酿、准备,到爆发,确是经历了数年之久……
  吴三桂占领湖南后,就以常德、长沙、岳州、湘潭、衡州为战略据点,又以长沙、岳州 为战略重点,派驻重兵精锐,各达七万余人。特派他的侄儿吴应期守岳州,抗拒江北荆州清军;大将马宝等守长沙、萍乡、醴陵,以拒江西清军。后以衡州为都城,其心腹大将女婿胡国柱、夏国相及吴国贵等皆聚守衡州。三桂不时地前往长沙坐镇,以坚其将士守御之志。
  岳州位湖南东北部,北隔长江,与湖北相望,占据着战略位置。长沙是吴军的粮食基地,岳州等处粮饷“全赖长沙水陆运送”,吴水军所需鸟机船也在长沙制造。《清圣祖实录》,卷48,9页。岳州与长沙互为依存,皆不可失。三桂对长、岳两城一直时刻给予关注,以两处恃洞庭湖与湘江之险,有水陆之便,设水师、列象阵,与陆军相配合,配备大量火器、火药,掘重壕,挖陷坑,设木桩,构筑坚固工事,护卫全城。三桂以一切可用的手段来不断加强长、岳的防御,自视为固若金汤,坚不可摧。三桂不欲北进,以湖南为其根本,而欲固守湖南,必死守住长沙、岳州!
  圣祖则派重兵守荆州,并以荆州、襄阳、宜昌、武昌等处为重点,厚集兵力,迅速沿长江布防,阻止吴军渡江北上。当三桂驻足湖南后,圣祖很快看清了三桂的战略意图,指示:“岳州,长沙势如两足,此蹶则彼不能独立。”王先谦:《东华录》,康熙十六年二月丁卯。他特别重视岳州,说:此城是“湖南咽喉要地,必此处恢复,则长沙、荆州之兵始能前进”《东华录》,康熙十七年七月巳末。。早在康熙十三年六月,他就命令将军根特巴图鲁、前锋统领舒恕等率兵由江西袁州取长沙,令兵部部署大军取岳州。《平定三逆方略》,卷7,5~6页。至十二月,督令大将军贝勒尚善等“速取岳州”,指示说:“若克复岳州,则人心自定,稍有迟缓,恐所在动摇,倍多可虞,贝勒等何日决战,宜审机决策,以期必得。”要求尚善就夺取岳州事赶快定议,向他报告。《平定三逆方略》,卷7,6~7页。
  战事的发展,很快证明,欲速则不达。圣祖急于同吴军决战,速取长沙、岳州,未免求胜心切,操之过急。虽说他的见解完全正确,但脱离实际,因此决战之日迟迟未到,却是一拖再拖。实际情况是,他所用的皇族贵胄无实战经验,临敌怯懦不敢战,八旗兵久不参战,一时还不适应突然到来的战争。再说清兵力不足,大批援军未到,粮饷未集,无法同人数众多的吴军相匹敌。吴军正处极盛之时,兵锋锐不可当。如当时按圣祖之策进行决战,恐怕只能招致失败,遭到更大损失。这大概是没有疑问的。
  此后,圣祖反复向前线统帅阐述他的战略意图,始终以攻取长沙、岳州为重点,不时地催促他们发动进攻。到决战前,除了康熙十三年七月发动了一次进攻岳州的战斗,略有小胜,迟至康熙十五年三月九日,大将军贝勒尚善率水陆大军攻岳州,其舟师进入洞庭湖。吴水军拥数百只,横列南浔、君山等处迎战,被清军击败,君山落入清军之手,逼岳州城下,击退来援的吴军,获吴水军船五十只。十八日,顺承郡王勒尔锦与诸大臣统率满洲、蒙古、汉军、绿旗兵数万出发,至文村,渡过长江,吴军人数少,弃营走,在石首虎渡口焚毁吴军二营,水师逼太平街泊营。二十七日,与吴军激战于丰州(丰县)太平街,击溃吴军。是时,吴军皆调援长沙。岳州一带兵力单弱,如清军乘势猛攻,可收长驱直进之效。但清军渡江后,迁延不进,又不力扼虎渡口,给吴军以可乘之机。三桂很快从松滋调来援军,勒尔锦惊慌,弃太平街不守,又以暑天为借口,急忙率部退保荆州,尚善水师也未能断吴军饷道,江湖之险,又为吴军所据有。《平定三逆方略》,卷22,6页、8页;卷23,6~7页。
  经过两年多的准备,清兵对岳州发动过二次进攻,终因岳州防守坚固,都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无功退还。这期间,长沙处于腹地,清兵尚无力量去进攻它。直到发动对岳州的进攻之前,圣祖首先发动了对长沙的进攻。康熙十五年二月十五日,安亲王岳乐统率大军攻克了萍乡和临近的醴陵,长沙近在眼前。圣祖指示:“乘胜直取湖南”,进取长沙。他料定三桂必增调援兵守长沙,他处兵力不足,可乘隙速攻岳州。不意勒尔锦等在岳州城下失利,没能实现圣祖的作战计划。圣祖只好又改变计划,命令尚善分兵由通城(湖北,今仍名)陆路增援,会合岳乐攻长沙。尚善委派副都统阿进泰率八旗骁骑兵八百名、蒙古与绿旗兵各五百名共一千八百名,于四月二十六日从通城出发,前往长沙。《清圣祖实录》,卷60,18页。
  在勒尔锦等人率水陆清军渡江击岳州时,岳乐大军已于康熙十五年三月一日自江西进逼长沙。与此同时,另一支清军正围吉安。三桂已从松滋率诸悍将至长沙增援,他的意图是先败岳乐军,然后援吉安。有一个叫梁质人的,自江西吉安来长沙请援兵。三桂把他留下来,说:“你于壁上观看我军容,回去后告诉东方诸豪杰。”
  岳乐军扎营于长沙东,官山的后面。官山在长沙与浏阳(今仍名)之间。自城北铁佛寺后布阵,至城西南,成半圆形,分兵十九路,绵延数十里。三桂军出城西布阵,给营岳麓山,横亘数十里,军容之盛,为近古所未见!三桂欲亲自同安亲王岳乐决战,诸将苦苦劝住,都表示誓死奋战。三桂坐在谯楼上,亲自观战,并命梁质人也立于城上,亲眼看看吴军将如何击败清军。
   
                  十七、长岳决战(2)
  战斗开始了。三桂大将王绪先决阵,冲入清兵营中。清军合围,把王绪部数千人围了数重。吴军的旗帜已淹没在数万清军的包围中,也听不到击鼓鸣金声。城上人都大惊失色,三桂也很惊慌,以为王绪和他的部众全部覆没。正在惊疑不定,忽听火枪连发,就像骤急的鼓声,白刃排空,涛翻雪舞,呼声动天地,只见清骑兵纷纷坠马,王绪和他的将士奋力冲突,锐不可当,没有敢抵挡的。三桂的侄儿吴应正、大将马宝、夏国相等一齐冲出搏战。正酣战中,应正忽中流矢落马,夏国相力战,把他救起归营,清军趁势追至城下,忽然冲出一队巨象,把清军的阵势冲垮,冲到前面的清骑兵都被象群踩倒在巨掌之下。清军见势不妙,纷纷败退。原来,三桂事先在城下设下埋伏,一群四十余头大象伏于山冈下,如清军冲来,即让大象出击。清军没有提防,吃了大亏。这场血战,持续到中午,天忽降大雨,双方各收军而退。三桂本意气吞官山,先以十九路对阵,余军驻岳麓,如前军不胜,后军继之,必平官山清军而后已。不料应正受伤,天又下大雨,三桂只好下令收军回城据守。应正伤重,不治而死。
  此战,双方投入兵力达十余万,吴军三路得胜,其余杀伤相当。清军失利,不敢进攻,便扎营掘壕,与吴军相持。以上详见《庭闻录》,卷5,《广阳杂记》,卷2,77~78页。此战不见载于《清圣祖实录》。大概它不愿把清军的失败载入档案,故漏载。前两书记载此次战况内容基本相同,个别地方略有差异。《广阳杂记》载清将穆占参加此役,误。考穆占自陕西调来湖南长沙,是在康熙十六年二月三日,故知他不可能参与此役。又,该书载吴三桂侄儿吴应贵于战役中战死,《庭闻录》写作吴应正,今从之。
  据岳乐报告:清军于四月开始围困长沙。实际上,并没有围住。一是兵力不足,无法把长沙七万吴军围困起来;二是三桂把大批战船调来长沙,占有水上作战的优势,而清军连一条船也没有,岂能破敌!
  从康熙十三年至十七年上半年,圣祖不停地调兵遣将,持续不断地加强进攻岳州与长沙的作战能力。
  为破长沙、岳州,清军最需要的是船。圣祖马上指示,把攻岳州的沙船调到长沙,并命人就地伐木造船,由偏沅巡抚韩世琦率所部赴长沙,帮助料理地方事务。《清圣祖实录》,卷61,1页。圣祖批准动用国库银二十万两,充作犒兵与造船的费用。《清圣祖实录》,卷62,2页。十六年正月,命从京口发沙唬船六十只,随带炮械、水手、夫役,量配官兵护送至岳州。另外,安徽巡抚靳辅奉命送船,加上京口的六十只,已足一百只之数,送至岳乐军中。《平定三逆方略》,卷28,5~6页。康熙十六年六月,命江宁巡抚督造乌船,限期务于八月内造成,送往岳州。《平定三逆方略》,卷31,2页。三桂凭江湖之险,广积战船,致使清军久攻不下。圣祖据前线报告,清军船只仍不足用,于九月又下令增造战舰乌船六十只、沙船二百只。特命户部尚书伊桑阿赴江南同督抚“速行督造”。《平定三逆方略》,卷32,13~14页。至康熙十七年三月,已增造乌船一百只、沙船四百三十八只,《清圣祖实录》,卷72,16页。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