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冠—怒为红颜:吴三桂

第253章


 
  圆圆缓慢地伸出手来,抚摸着小倩沾满泪痕的脸颊,断断续续地说:“不要……不要这样,小倩……小英……我不在以后,把我埋……埋在庵外东边土坡的坟中……” 
  两人听罢,哭得像泪人似的。 
  “还有……在我的坟上插……插上一枝桂枝……我,我就心满意足了……”说罢,圆圆便合上了颤抖的嘴唇。 
  小倩擦了擦眼泪,转身取下了在橱上束之高阁的那“碧月”古琴,拂了拂灰尘,有一根弦从中间断了,卷曲着。 
  她一边接弦,一边含泪道:“娘娘既喜欢听小倩的琴声,小情就给娘娘奏一曲。” 
  说罢,她调了调弦,轻轻一抹,右手高挑,清冷的琴声叮叮咚咚地破空而出,却不是什么《凤阳曲》,《夜深沉》,《平沙落雁》,而是十余年前圆圆最喜欢的那曲《广寒怨》: 
  琴声是那么的凄清…… 
  弦音是那么的冰冷…… 
  这琴声仿佛火花在心中一闪,照亮了圆圆的身体内部的最隐秘的角落…… 
  是这首曲子,的确是这首曲子! 
  圆圆仿佛又复活了,具有了形体了,带着万道光芒向前跃进了。 
  这琴声好似苍天的穹窿,闪耀着,这琴声好似天上的红日,滚滚转动着;这琴声好似葱绿草原上荡漾着的沙沙响声一样地激动着;这琴声好似凝思的山间桂枝,不停摇摆着…… 
  圆圆突然异常轻松…… 
  她的胸部均匀地,徐缓地起伏着,脑袋里仿佛是空空的——没有思想,没有恐惧,没有自怜…… 
  她仿佛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感觉到自由和年轻。 
  她望着窗外山坡上那颗孤松,觉得越发奇怪,它怎么会这样吸引她?怎么会第一次看见山坡上浮着那么浓厚的雾气?空气怎么会变换着淡红色彩? 
  其实,这时吸引着她的并不是那颗孤松,也并不是那雾气,而是另一种亲切的,微妙的,她所叫不出的东西…… 
  圆圆怎么也没法移开她的视线,不去看那棵在夕阳下招展的孤松。 
  空中透着那么美丽醉人的春天的气息,嫩嫩的叶子在树上舒展开,像萤火虫闪着光,像彩虹变换着色彩。小溪像在碎石间戏嬉着,嘎嘎响的玩具。而一只笨重的手却叫人无法承受地向下沉…… 
  圆圆头脑似乎很清楚,没有一丝杂念,她惟一的印像是那弯淡红色的雾气。 
  她想要回忆一件什么事,但是,由于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紧紧地压着,怎么也想不起来:那件事非常重要,急想出来——她的时间不多了。 
  空气多么好——是春天啦! 
  那棵松树整个儿飞腾起来——它在深渊上空弯了下身子,展开翅膀…… 
  对,对……是这件事……是他…… 
  琴声渐渐远去,渐渐消失了,那淡红色的雾气散了,那棵孤松不见了…… 
  她也随着这琴声渐渐地远去了,随着那雾气远远地消失了 
  永远地消失了,…… 
  第二天,庵东边土坡上的两座孤坟,被重新清整了一番,与以前不同的,每个坟前的石碑前都插着一枝桂枝,在秋风中双双摇摆着…… 
  这一年便是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陈圆圆病死在三圣庵内,终年六十四岁。 
  后来,人们又在商山寺旁为她重修了坟墓,并立墓碑。 
  墓联曰:“尘劫中不昧本来,朗月仍辉性悔;迷障里能开觉悟,净莲更出污泥。” 
  横匾为“圆光寂照”四字。 
  对陈圆圆这样一个烟尘丽人,世人怀有悠悠思念,人们念她那一片痴心,一片大纯之心,一种不陷于世俗污淖的超脱与清纯。包括那坎坷曲折的传奇经历…… 
  延至清代,世人留下了两首关于圆圆的诗作。 
  一首是无名氏之作: 
   
  武安席上事如何,玉帐秦州夜渡河。 
  岂有佳人难再得,可怜朝土已无多。 
  黄尘燕士三军泪,青史吴宫一曲歌。 
  毕竟柜温老奴子,五华漂渺涕双蛾。 
  另一首是清代诗人吴梅村仿《长恨歌》而作的《圆圆曲》,是吴三桂与陈圆圆在世时就已流传的。 
  据人传言,诗中因有“冲冠一怒为红颜”一句,吴三桂视为对他的嘲讽,派人以重金求购,吴梅村竟不卖! 
  此外,后世关于陈圆圆的流传众说纷坛: 
  有人说,她没有出家,而在昆明外的大山中隐居。 
  有人说她回了江苏原籍。 
  又有人说她去了贵州…… 
  为此人们四处查访,却毫无音讯。 
  惟一的发现,只是在云南山中的一座庙宇之中发现了她的一张画像。 
  后来,昆明山中发现了她的三处坟墓。 
  贵州的琴巩等地也有她的三处坟墓。 
  又在她的老家江苏武进的一座山中发现了后人为她建的词堂,名曰“圆圆庵”。 
  清代学人陆次云专门为她写了《圆圆传》。 
  世人为什么如此关注这位绝世丽人? 
  仅仅在于她长得美吗? 
  在于她能歌善舞吗?在于她的一片超脱与清纯的痴心吗? 
  陈圆圆的魅力究竟何在?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