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大传

第121章


后来,他跟杜辉一起投诚清朝,镇守辰、沅。三桂进兵湖南时。他们都降了吴,三桂以他俩为帅,率水师守洞庭湖。他们督造海上用的鸟船,出入洪波大浪,如履平地,大小铳炮布列船的左右首尾,遇敌攻击,无不击溃。他们扼守布袋口,清兵寸步不得入。应期自视权重位宠,对林兴珠傲慢无礼,兴珠不那么驯服,两人关系紧张。应期向三桂进谗言,妄加心怀不轨的罪名,三桂下了一道命令,把兴珠调到湘江,让杜辉守布袋口。兴珠大为不满,与湘阴县知县合谋投清。这位知县因得罪马宝,时有性命之忧,两人想法不谋而合。他们准备搬移家口时,事情败露,仓皇中只身渡江投了清营。开始,清将以其家属未带,不免怀疑。很快侦知兴珠的儿子被杀,妻子发往云南,这才对他大加信任,封赐侯爵。兴珠愤激家属被害,必欲报仇,把岳州城内外防御情况全部泄露,献计献策,帮助清军破岳州。《平滇始末》。杜辉因一次兵败,只身潜入湖底逃回,引起应期怀疑。杜辉有一子在清军中,暗派人至父前,叫他想法脱离吴军归清朝。此事泄露,应期不由分说,就把杜辉和同谋者都杀掉了,杜的部将黄明出逃降清。《逆臣传·吴三桂传》;参见《平吴录》、《清圣祖实录》,卷78,19页。岳乐等针对吴军内部互相猜疑,屡设反间计,应期不辨真假,抓住假证即杀,引起部属惶惶不安,人人自危。岳州城内外的百姓痛恨吴应期,编出民谣传唱:“吴应期,吴应期,杀了你献康熙!”《平吴录》。他们切齿痛恨他,诅咒他,盼他早日灭亡!
  清兵围长沙,断其饷道后,岳州失去了粮食供应,城内原储粮食已被应期倒卖出很多,剩下的粮食很快被几万军队用尽,粮食一断,饥荒立即来临,挨饿的兵士想法逃出,没逃出的,也奄奄待毙……
  清军在实行军事进攻的同时,不断地展开政治攻势,向三桂的将士和被占地区的百姓发出告示,陈说形势,公布朝廷招降政策,指明出路。身在前线的“安远靖寇大将军”尚善经常用他个人的名义,或指名给三桂的部属,或给岳州、长沙的兵士与百姓发出布告。拿康熙十五年二月他写给马宝、高得捷的信来说吧,他在评述三桂和吴军内部情况的一段这样写道:“吴三桂凡窃据之地,即挖深沟,插马签。抱头缩颈,惟恐大军进剿,乃专务诡诈,往往以败为胜,虚张声势,蛊惑人心,想两将军亦熟闻而厌薄之矣。兼之昏聩,残年奄奄待毙,逆侄逆婿尤凶暴不仁,性多猜忌,行将祸起萧墙,此必溃之势也。……三桂困守一隅,如蜗牛升壁,涎沫一尽,立见枯死,人情瓦解,逆胆已寒,正两将军立功报国之日,事在反掌之间。……”《文献丛编增刊》,“清三藩史料”6,501页。这里面免不了有些夸大的成分,或眼下尚无之事,也煞有介事,但他指出三桂的末路趋势的确如此。
  清军统帅给三桂官兵的布告,其主旨是鼓励他们尽早叛归清朝,或临阵斩杀叛军头目来献,或交战时“能按兵不动,暗相照应,此功亦为不小”,都“从优爵赏”,如执迷不悟,一旦荡平,必“骈首就戮”处死。《文献丛编增刊》,“清三藩史料”6,501页。
  给岳州百姓的布告,是通告清军不日就取岳州,严禁将粮米盐薪接济吴军,一经拿获,所犯村庄全部处死,妻子分旗为奴。如吴军官弁前来需索百姓,即拿获清军前,不许隐匿。《文献丛编增刊》,“清三藩史料”6,501页。这是威胁百姓不得给予吴军以任何支持。还有一项内容的布告,即安抚当地百姓,当清兵到来时,不必惊慌逃避,各安居乐业,免致田园抛荒,妻子离散。告诫他们速“剃发归诚”,免得清军进兵时,不辨真伪,遭意外横祸。《文献丛编增刊》,“清三藩史料”6,502~503页。如此等等。
  当吴军处于鼎盛之时,清统帅部的诸如此类的布告和招抚,只能被对方视为无稽之谈,不会引动多少人的心。可是,当形势急转直下,人们都开始考虑自己的出路,就不能不认真对待清统帅部的劝诱和招抚,是否有道理,是否符合自己的根本利益。也只有在这个时候,人们始悔前事之非,极欲寻找新的出路,因而清统帅部的政治攻势才产生出更大的影响力。
   
                  十七、长岳决战(4)
  清军统帅部还及时地利用已被招抚或主动投诚的原吴军将官做典型人物,以他们的实际 向吴军劝说更有说服力。康熙十七年八月十一日,刚投清不久已受封“建义侯”的林兴珠,就以侯爵的身份,发布告示,以自己现身说法,鼓动人们投降清朝。
  他写道,当年他守辰州,三桂兼程突逼城下,他的士卒解体,孤城无援。他想到,徒死无益,不如忍辱以图后举。五年以来,无日不以杀贼立功为念。接着,他对三桂于三月在衡州即位予以愤怒声讨,指斥三桂“恶贯满盈,天人共愤”。他不能与鸟兽“一日同居”,故“捐弃妻子毅然渡湘(江)”,早已把家置之度外。以下,他更具体说明三桂已是穷途末路,亡在旦夕。岳州的吴应期被围日久,旦暮就擒,广西的吴世琮孤军深入,自投陷阱;刘之复告急于彝陵;吴国贵牵制于虎渡口;高启隆久困于长沙。三桂纠集余烬,谬作困兽之计,日复败亡逃窜,退守耒阳。三桂所有之众,已屈指可数:彝陵之兵不过五千,松滋、虎渡、石首未满万人,岳州水陆多可万五千人,其余如长沙数千,湘潭几百,渌口寥寥千余,衡州合数伪将军之众,不满两万,广西兼孙延龄之兵也不过万余。通盘计算,兵力不足以当“天朝”一旗之旅,况且处处告溃,被创一年,开三年的税征,民不聊生,每月给五百钱,兵无宿饱,今日事势已成瓦解。他号召被胁的将士、百姓,当此“逆贼”危机之秋,正当立功自新之良机,或擒斩“老贼”(指三桂),“以膺分茅之宠”,或“剪其羽翼,率众输诚”,或投献郡邑,纳土来归,“皆当荣封侯爵”。最后,他总结上述情况,指出:“小固不可以敌大,弱固不可以敌强,况三桂以逆犯顺,以臣背主,其亡固可以翘足待也。”在布告署明年月日之后,又补充一句:你们久有斩吴应期之心,倘能杀此贼来投,定不失公侯之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三藩档案》,案字1385号。以此补充句来看,这份布告,显系草稿,在取得清军统帅同意后,再抄写传布出去。
  林兴珠所说的这些话,并不都是实话,如说他违心降吴、自愿“捐弃”妻子投清等情节,与事实不符。再如说到各处吴军目前兵数,大大压缩数字,实际上,吴军还没到如此穷绝的地步。这些都无关宏旨,举凡政治斗争的需要,不过达到宣传的目的,人们不必去追究事实的真伪。但他的布告是写在康熙十七年八月,吴军确已处于败亡前夕,因此,他指出的吴军危机大体上反映了当时的实际。
  清朝的政治攻势,增大了吴军内部的离心力,据林兴珠所提供的吴军内情,“逆贼俱无固志”《清圣祖实录》,卷72,22~23页。;又据投奔清朝的吴将诉说,吴应期“残忍擅杀,遂致人心解体,望风归命”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三藩档案》,案字1679号。。据当时报道:继林兴珠叛逃后,还有岳州的吴军总兵官陈华、李超等投诚,其后,“陆续投诚”的络绎不绝。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三藩档案》,案字1679号。克取岳州的条件与时机已趋于成熟。
  林兴珠于康熙十七年三月降清后,立即献破岳州之策。他根据清军船只甚多,提出分一半船只停泊君山,以断常德之道,余船泊香炉峡、扁山、布袋口诸处,沿九贡山陆路立营,截断长沙、衡州之道,可阻塞岳州吴军陆上交通。即使城内有粮米,而薪刍器用必致乏绝,可不战而使之毙命。安亲王岳乐将此水陆部署向圣祖报告,当即批准,特别嘱咐:水陆大军进攻岳州,既克之日,乘虚速取常德、澧州等城,“勿令贼得为备”《清圣祖实录》,卷73,14~15页。。
  清军即按上述方针迅速布置,并于五月十八日由“安远靖寇大将军”尚善、湖广总督蔡毓荣、提督桑格等统帅水师,浩浩荡荡驶入洞庭湖,发起对岳州的总进攻。数日来,与吴军水师对抗,大小十余战,屡挫吴军。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三藩档案》案字1682号。六月三日黎明,吴水师乘风而来,攻击柳林嘴、君山两处清军水师。清军各路兵船一齐出动,分道迎击,用炮不断击沉吴船,擒斩吴将官兵丁,终将其进攻打退。《清圣祖实录》,卷74,10页。
  在发起总攻前夕,清统帅部加紧做瓦解岳州吴军的工作,争取更多的将官兵丁投诚,这样,可减少进攻的对抗力量。他们“大书告示,广布皇仁,更屡次密书悬置高脚庙地方”,向据守此地的吴水师将官陈碧等人“晓以大义”。他们还叫陈华、李超等已降的将领直接到城前,“高声传喻”清朝对他们的政策。陈碧认真考虑后,决定投诚。同时又有吴军兵士及家属一千余口背吴投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三藩档案》案字1679号。
  至康熙十七年七月,清水路围岳州,而九贵山尚未驻兵,吴军仍能往来此地,以通樵采。圣祖派到岳州清军营中督察军事的詹事宜昌阿报告说:如岳州不下,长沙无船可用,而荆州清兵也不能渡江。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