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希拉里那样工作,像赖斯那样成功

第14章


)。以前我曾听某位读者提到过这本书的内容,心里感觉非常好奇,没想到在这里碰上了。
  吃青蛙的诀窍……作者认为,懂得如何吞掉凉飕飕而且滑不溜秋的青蛙,就是成功的最高秘诀。那么,青蛙应该怎么吃呢?我们来看看吃法。
  第一,青蛙要在清晨早吃,这样效果最好。早晨刚起床的时候吃也好,上班之后刚刚开始工作再吃也不错。但是,时间越晚,效果越差。
  第二,如果有多只青蛙,必须先吃最大最丑陋的家伙。不要仅仅因为吃了几只小青蛙,而把自己伪装成会吃青蛙的人。
  第三,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吃大青蛙呢?其实与吃大象的方法完全相同。一口一口地慢慢吃,多大的大象也可以吃掉。即使青蛙再大,只要有了这样的觉悟,完全可以吃掉。
  这里所说的青蛙就是我们必须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或者说是最困难也最讨厌做的事。这本书的作者博恩·崔茜是一位成功的推销员,他的主张却非常简单。必须要做的工作绝对不可推延,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这本书还有个副标题,“既不推迟工作,又能在短时间内解决更多问题的21种伟大方法”。
  啊,的确是这样。如果有人能教我快刀斩乱麻的秘诀,我肯定会兴冲冲地用上“伟大”这样的修饰语。为什么呢?因为我就是个名副其实的“拖延队长”。不知道天性如此,还是因为记者这种职业,反正不到交稿日期,我就写不出东西来。“死亡线”(deadline)没有别的意思,就是踩上就会死的线。我是拖了再拖,捱了再捱,直到迫在眉睫了,突然又魂飞魄散,害怕越线而死,于是赶紧挑灯夜战,忙得不亦乐乎。也就是因为这个习惯,我吃了不少的苦头,却又改变不了这种状况。
  坦率地说,这种方法简直算得上是无知,虽然最节省时间,但是因为精力高度集中,能量消耗巨大,需要承担的精神压力也很让人痛苦。长期而言,绝对不是高明的战略。如果早晨能够先吃掉最丑陋的青蛙,那么当天就可以没有什么负担,从而轻松地完成很多工作。
  出差结束之后,我坐在回华盛顿的火车上,一边读书,一边划线,概括起来,就是下面的内容。
  第一,制订工作计划。
  制订计划表,决定工作的优先顺序。订计划的时候,必须写在纸上。光在脑子里想想还不够。写完之后,还要经常做修改。美国成年人中只有百分之三的人有写在纸上的明确目标,比起那些没有明确目标的人,他们能完成5到10倍的工作量。如果能把目标记在纸上,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这么做本身就很了不起了。这样的人必然能完成更多的事,怎么称赞他们都不过分。
  第二,确定必做之事的比重,按照顺序进行整理。
  考虑青蛙的比重,制订计划的时候有个“ABCDE原则”,也可以说是制作“青蛙菜单”的方法。我们早晨起床,首先解决哪个家伙,必须要有标准。
  A—最大的青蛙:最重要的事,如果不做完就会产生严重后果的事。
  B—很多小青蛙:虽然也很重要,但是比重不如A的事情。如果大青蛙还没吃,绝对不要插手。
  C—做也可以,不做也不会影响整体的事情。
  D—可以交给别人做的事情:为了确保吃大青蛙的时间,有些事情可以拜托给他人去做。
  E—必须从目录中删除的事情:有些事情以前虽然重要,但是现在已经变得不再重要,完全可以按习惯去做,这时就要果断地停止。
  这本书的作者甚至连高中都没有读完,就开始当工人,做推销了。刚开始做推销员的时候,他也非常苦闷,“为什么别人做得比我出色呢?”他的心里怀揣着这样简单而基本的疑问,为了找到答案而努力,这的确是个可怕的人。因为理所当然、毫无疑问的事情常常埋藏着巨大的“金矿”。很多伟大的发现也可能开始于幼稚得就像小孩子似的疑惑,“嗯,为什么会这样呢?”
  博恩·崔茜发现,那些比自己出色的人们都有着不同于别人的时间管理秘诀。起先,因为自己的学历和资历不如别人,常常有自卑感,所以他觉得别人天生就胜过自己。
  但是后来他就意识到了,正因为以“不同的方式”工作,所以才有了不同的结果。
  世界上没有那么充裕的时间,可以让所有的人都能从容而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所以,最重要的事情,紧急的事情必须先做,这就是作者的忠告。同时他也说,拥有长远的眼光非常重要。只有这样,短期的决定才能放进大的框架里。
  哈佛大学某位教授经过长达五十年的研究,结果发现取得经济或社会成功的美国人最大的共同点就是有长远的计划。有没有目标和愿景,已经成为决定人生差别的基本因素。这就是“6P原则”——“恰当的事先计划可以阻止坏事的可能”(ProperPriorPlanningPreventsPoorPerformance)。
  是不是众所周知的事?也许吧。因为关于成功的习惯和秘诀的书籍实在是太多了。难道我们不知道成功的方法吗?当然不是。关键是我们不能把这些方法付诸实践。请不要把这件事想得太复杂了。早晨起床,从必须当天完成的工作当中挑选出最困难的事情,以此来开始新的一天。只要知道这一点,很多事情就会变得不一样了。
  3、往无底的缸里灌水
  “工作不能像你这么干。”
  当我还是个初出茅庐的记者时,有位前辈这样对我说。
  “那应该怎么做?”
  “鲁莽一点儿,盲目一点儿。”
  “哦……鲁莽一点儿?盲目一点儿?”
  “没错。你太小心翼翼了。什么是工作?工作就必须卷起袖子,坚韧不拔地冲上去,一拼到底。就像汗流浃背地沉浸于某件事,被什么事情吸引了一样,必须经过一段拼死拼活的努力,才能有起色。”
  曾经被我当作标杆的前辈,曾经平步青云的前辈,给我提出了彻骨的忠告。
  当时已经混得很好的朋友也说过类似的话。
  “其实你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工作就是往无底的缸里灌水。只要不顾一切地往里倒,这个无底的缸也可能在瞬间被灌满。如果在这个瞬间把缸砸破,我们往缸里灌水的任务就算结束,就可以上一个新台阶了。”
  还记得《孔菊与潘菊》(朝鲜古代历史小说——译注)的故事吗?孔菊哭哭啼啼地往无底的缸里倒水。百岁的癞蛤蟆看不下去了,于是帮助她堵住了缸底,孔菊才得以倒满了水缸。然而对于现代孔菊来说,却再也不会有这样的癞蛤蟆了。即使癞蛤蟆出现了,因为自尊心作祟,也不会做出这样的请求。
  这两个人的说法都一样。如果你想把工作做好,希望让任何人看见之后都会做出“他的工作做得不错”的评价,就不能对安排给自己的工作稀里糊涂地蒙混过关。原来我是“安逸族”,“人生在世,干吗那么拼命,应该考虑一下人生的质量”。但是,工作狂的世界却是截然不同。
  职场生活之初,面对工作干得多的人,我会感觉自卑。在我看来,那些工作繁重,这里那里忙个不停的人很有魅力,显得特别出色。实际上,不管在什么样的工作单位,受到好待遇的人都是做出很多重要事情的人。“到死只知道工作的人过得真没劲,随他们去吧”,其实完全可以这样想。然而,问题在于这些人好像比我活得更精彩,即使到了将来,他们似乎也会过得比我更好,比我更热烈,拥有比我更有意义的人生。
  后来,我来到了美国,在哈佛大学进修期间,我深切地学到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愚蠢地往无底缸里灌水有多么重要。我在哈佛大学肯尼迪研究生院学习期间,拼命地用蹩脚的英语学习,真的快把自己折磨死了,而且因为我还不习惯鲁莽,不顾一切地学习,所以就更加痛苦了。
  最开始的学习任务安排得很满,我感觉自己好像是在参加什么“超负荷忍耐大赛”。需要完成的作业和需要阅读的书太多太多了,根本没有时间去想别的事情。这样下去,我哪里还能有什么创意,还能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构思?可是,某一刻,新的世界在我面前敞开了,就像一个新的地平线。
  最开始,同时把身体、心脏和大脑的作用发挥到极限,的确有些困难。等到习惯了以后,甚至可以超水平发挥了。那时候,我恍然大悟,要想达到质的飞跃,首先必须达到一定的量。这就像跳高,助跑时要全力以赴,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如果慢慢悠悠像散步似的助跑,绝对不可能跳得很高。
  一年春天,我回了首尔,一位“老前辈”狠狠地批评了我,把我批得涕泪交加。
  “即使成功率达到40%的棒球选手,也是在十次尝试中成功四次左右。如果只尝试一两次,怎么能知道成功率是不是40%?首先,你必须全神贯注地做某件事,才能证明你做得好。记者也不可能每次都写出特别报道,也不可能每次都是妙语连珠。写得多了,自然就会有好作品出现。”
  又是同样的话题,鲁莽一点儿,盲目一点儿。
  当我再次回到华盛顿的时候,我真的决定要让自己鲁莽起来了。首先,我开始每周写一篇专栏。我每天都要采访,写报道,很难再单独抽出时间。于是我只好赶在周末休息的时候写专栏。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