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6小时

第52章


好在大家都是为了一个共
同的目标,极尽聪明才智图示中国的特征,争论过后,感情依然融洽。
    在设计和制作国徽图案的过程中,他们还广泛地吸收了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查
阅和参考了国内外大量资料,最后形成了以三类内容为主体的一批草图。即:张仃等人
设计了以天安门为主要内容的图案;周令钊等人设计了以天安门为主体加国旗五角星的
图案;梁思成等人设计了以民族形式“壁”为主要内容并以绶带连接齿轮和麦穗的图案。
    三类图案共二三十个方案,最后全部都送到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会审定。
    常委会极其认真地进行了讨论研究,反复比较了各种方案,结果认为仍然都不够理
想,不够恰当。这有点始料不及,也使国徽的制作一波三折。最后,常委会多数人觉得
周令钊等人设计的图案有些可取之处,可以以此图案为主加以修正,另制图案。
    根据常委会的意见,梁思成、张仃、周令钊等专家在一起进行了反复研究。大家感
到,1950年的国庆日益迫近,为保证完成任务,在国庆时把国徽挂上天安门城楼,还是
要设计两套方案为妥,以保万无一失。于是,专家和学者们分成了两个设计组对各种构
思和设想认真推敲,精心设计。
    梁思成、林徽因身体出现了不适,但他们坚持抱病参加设工作。
    每个人都怀着兴奋的心情,决心拿出最美好的设计,为祖国争光。
    这一次,专家和学者们冷静地把国徽图案设计以来的所有设计方案、各个方面的意
见和建议进行了认真梳理,形成了设计的主体思想,并对图案应包括的基本构件进行了
研究。最后,两个国徽图案设计小组确定了国徽图案必须体现的核心内容。
    一个小组的设计内容是:用齿轮、麦穗、五星、绶带作为题材,体现中国共产党领
导下的工农联盟政权和全国人民的大团另一个小组的设计内容是:把天安门作为题材的
一部分设计进去,用以代表“五四”民主运动的发祥地、新中国的诞生地,以天安门作
为民族精神的象征。
    比较起来,各有千秋。
    仔细品味,均含深义。
    但两个小组都没有停留在核心设计内容上,他们都在这些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开发,
合理构图,追求更高、更好。
    以梁思成为组长的清华大学设计组,坚持从“中国特征”这一要求出发,在图案的
色彩上动了不少脑筋,他们选定了使用红色和金色作为图案色调的基本组合,充分接近
中国民族传统的色彩情素。
    红、金两色是中国人观念中最高贵的颜色。红色体现我国吉寿喜庆的民族色彩传统,
但凡喜庆,大红灯笼高高挂,或者大红彩幅耀庭前,以红色作为最充分的装点,显示热
烈、火爆、生机与活力。金色体现华贵富丽。在封建时代,老百姓连穿黄色调服装的资
格都没有,只有王公大臣才有条件做一点带黄边的服装,真正的黄袍加身只有“皇帝老
儿”一人。因此,金色亦即金黄色表现了最为高贵的色彩。金红相间,互为衬托,也确
实可以增加图案的瑰丽多彩。
    为了使国徽从形式上更庄严、肃穆,清华大学设计组决定把天安门画成正立面图,
把象征我国政权的五星红旗作为天空背景覆盖着祖国大地,端正地放在国徽图案的正中
轴线上,左右对称,用以体现中华民族庄正、坦荡、轩昂的气质。
    在造型上,两个设计组在设计过程中还参考了各国国徽图案,并对我国古代的铜镜、
玉壁、玉环等礼仪文物的装饰纹样及工艺效果,进行了研究和借鉴。
    可以说,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美术大融合,这是中华民族美术史上一件值得大书的
艺术盛事。
    两个组的专家、学者,经过将近半年的辛勤努力,对数十个设计图案反复比较、精
心研究,最后各自完成了一幅自己认为最满意的图案,一幅穷尽了当时艺术大师们智慧
的图案。
    送审前,梁思成先生久久端详自己领导设计的图案,心中感慨万千。他觉得,一年
来的努力没有白费,千万般辛苦化作了结晶,图案可以堪称绝世精品。
    3.毛泽东颁发施行国徽命令
    1950年6月,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夏天到了。
    新生的共和国,气象万千。
    夏日的北京城,生机勃发。
    6月20日晚,全国政协国徽审查组最后一次讨论国徽方案。
    周恩来亲自主持了这次讨论。
    当时送审的两个方案,即中央美术学院和清华大学设计的国徽方案用放大模型并排
挂在一侧的墙上,让政协委员们审定。两枚国徽图案的边沿部分大致相同;中心部分,
中央美术学院方案的天安门是透视图,红墙绿瓦,大圆柱,前面是金水桥、鲜花,上面
是蓝天;清华方案同样有天安门,不过是立面图,而且推得很远,天上是国旗的五星图
案。
    两幅图案,两般寓意,两种风格。
    有趣的是,参加审定的委员们也很快分成了两派,一派以田汉为首,赞成美术学院
的方案。认为“中国特色”鲜明,民族色彩浓重,表现直观,意境深远。一派以张奚若
为首,赞成清华的方案。认为构图简洁,表征突出,国体特征明确,大气庄重,有时代
特点。
    周恩来认真地听取大家意见,并不时向专家们询问一些细节问题,鼓励每个人都把
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以便使国徽的定型达到完美的境界。他见李四光同志坐在大沙发上,
凝视着对面墙上的国徽模型沉思不语,知道这位世界知名的地质学家肯定有自己的想法,
便点将要李四光表态。
    李四光已经认真地比较了两个图案,虽然觉得各有千秋,但他倾向于清华的国徽图
案。直率的科学家例来不会含糊其辞,也不会搞什么外交辞令。听到周恩来点将,立即
开口说:“我看这个好!天安门广场宽广,五星红旗布满天空,够气派!”
    总理笑着回应:“我也觉得这幅好。”
    大多数专家学者也对清华的方案予以首肯。
    随后,周恩来综合大家的意见,决定以这幅图案为基础继续加以修改。他还建议将
麦穗设计成挺拔向上的形象。
    说起麦穗,还有一段情缘。
    1942年冬,在欢送董必武回延安举行的茶话会上,重庆郊区的农民送来了两串颗粒
饱满的麦穗,在炉火的映照下,麦穗显得金光灿灿,一位同志由衷地赞叹道:“真像金
子一样!”
    宋庆龄同志接着说:“它比金子更宝贵。中国人口80%都是农民,如果年年五谷丰
登,人民便可丰衣足食了。”
    当时,周恩来也在茶话会上,他抚摸着麦穗,意味深长地说:“粮食是人民的命根
子,我们又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等到全国解放后,我们一定要把麦穗画在国徽上。”
    周恩来一直没有忘记这件事。
    在设计国徽图案之初,周恩来就提出了图样中要有麦穗的建议,在最后审查阶段又
一次提到麦穗,显然是“耿耿于怀”。
    这次会后,又由梁思成等人执笔,大家一起讨论,经过反复修改绘制出一个既有中
国特征,又庄严富丽、大家都满意的国徽图案。
    6月23日,政协一届二次会议召开。经会议审查,同意国徽审查委员会的报告,通过
了国徽审查委员会所拟定的国徽图案,并提请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核准公布。
    当然,在这次会议审查国徽图案时,也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这幅图案的设计
还不够理想,应当设计得更好。
    在提出反对意见的委员中,以张治中先生的意见最为直接、鲜明。这位因国共和谈
破裂,被周恩来挽留下来的政协委员确有自己的见解,他明确指出:“国徽的背景和大
前门香烟的背景相类似,使人看了有不够庄重的感觉。而且天安门是封建遗物,又是非
永久性的建筑物,而国徽则是永久性的,是否考虑用别的东西代替?”
    讨论的结果,他的建议未被采纳。
    客观而论,张治中在国徽问题上的看法不无道理,是否有雷同于大前门香烟的图案
也许问题不大,但封建遗物却令人深思,非永久性也颇含卓见。遍观世界各国国徽图案,
以历史建筑物为内容的虽然也有,但是很少。特别是以封建王宫为内容的,在资本主义
国家也不多见。
    只能说,中国有中国的国情特点。
    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召开第八次会议,讨论通过了政协一届二次会议所提
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及对设计图案的说明》。
    说明指出,通过的国徽图案是集体创作的,兼具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A.形式和色
彩庄严而富丽。
    B.以国旗和天安门为主要内容:国旗既可表示革命和工人阶级领导政权的意义,亦
可省写国名;天安门则象征“五四”运动以来人民的政治斗争和在此宣告诞生的新中国,
颇具“中国特征”。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