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

第21章


那些曾经在校园里放纵的美国青年,某一天忽然在自己那尚未成年的孩子房间里发现了安全套和海洛因,他们会想些什么呢? 
  《酷天下》绝不仅仅停留在这些表象上,他们从美国流行文化中考察了“酷”的发展。从非洲的历史、爵士乐的诞生、六十年代电影到九十年代的居住概念,分析了“酷”的特性,揭示了流行趋势中“热”和“冷”的微妙区别,展现了酷概念是怎样从一个英国式的态度和风格变成了美国文化的狂热,最后渗透到世界各种文化当中。今天,“酷”的态度已经统治了天下。 
  十四岁的男孩威尔·尼古拉斯说:“你必须明白,是十四岁到十六岁之间的孩子在发号施令,规定什么是酷,什么不是酷。是我们规定了流行的服装、流行的音乐和流行的一切。我们在征服这个世界。”明白了吧,为什么说“酷”的态度决定了一切,即使用武力建立起来的权威,也终将在他们的孩子们面前崩溃,这是无法抵御的潮流。逆时而动是不明智的,与时俱进才是聪明的选择。所以,从事商业活动的人们早已经参与其中,因为“酷”已经不仅是个性化的生活方式或使用率很高的一个时尚词汇了,它早晚会进入各行各业的董事会里,从软饮料、零食一直到服装、汽车和电脑。你必须酷,因为你需要利润。 
  我的网友流浪猫穿了露脐装在电视上主持节目,更为奇妙的是,她的肚脐上居然穿了一个环,我问她,这疼吗?她笑着摇头。其实我知道,即使疼,她也不会在乎,因为那实在很酷。 
  但我还是有点儿为难,就算真酷,也实在太折磨人了啊。   
  还差一个愿望--评《多情应笑我》   
  有些书是拿到后就迫不及待要读的,有些书还真别着急,留着慢慢看。 
  我的哥们儿老榕最近就出了一本书,叫《多情应笑我》,分为“老榕言商”、“老榕评球”、“老榕谈情”三个部分,是他写的一些文章的结集。 
  老榕不是一个特别擅长文字的人,但是他的文字中饱含着激情。也许,在激情面前,所 
  谓的技巧等等都成了聋子的耳朵。就以他最著名的记叙文《1031大连金州没有眼泪》为例,不知道赚得了多少人的眼泪。当我知道他同时还是个CEO时,我感到惊奇,不是每个CEO都能自己亲自动手写文章的。当然,做CEO时他的名字叫王峻涛,不叫老榕。 
  别人我不知道,这本书我肯定会留着慢慢看。原因之一是——翻了目录,这些文章在网上都看过了。 
  老榕的书之所以有保留价值,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该人在许多方面占据着中国第一的位置。比如,号称中国电子商务第一人,中国第一网络球迷等等,我知道的还有他是第一个和金庸互相称对方为“大侠”的人。一般来说,在许多方面都是“第一”的人,至少是很多事情的见证人和预言者,留着这书,十年后拿出来对比一下两个时间点的状况,应该有所领悟。 
  老榕声称自己一共有七个人生理想,那就是:一,找个老婆;二,有个儿子;三,看场好球;四,出一次国;五,当一次董事长;六,出一本书;七,上一次太空。 
  现在,随着《多情应笑我》的出版,不到四十岁的老榕的这七个梦想已经实现了六个,并且,我的预感告诉我,上太空的梦想他早晚会实现,因为我觉得这个事的难度远远大于“当一次董事长”。 
  老榕是个聪明人,所以能够十五岁就考上大学;所以敢于在第一时间把自己仅有的一万元人民币换成股票压在箱子底然后变成二十万,掘到第一桶金;所以敢为天下先,在别人没有任何概念的时候创建8848,建立中国第一个电子商务公司;所以敢一直努力,在网络经济几乎全军覆没的时候依然坚持自己的理念,握住B2C不放。老榕又是一个有肝胆的人,所以敢在轰动全国的福建陈氏兄弟的IP电话案中充当重要的证人,所以能通过网络救助重病在身的女大学生,甚至能包下一个酒吧让所有认识的网络球迷集体看球“腐败”(这里的“腐败”是网友们聚会吃饭的代名词,花的可都是自己的银子,不是公款)。 
  有网友这样评论老榕:老榕上网总带着两样东西:放大镜和吸管,众长看到,精髓顺来,仔细琢磨,凿石成玉。谈财富、谈情感、谈朋友、谈体娱、谈网络、谈国家……我们每一个人都谈到了一方面,老榕就像一个综合节目主持人,再回收编辑播放。读他关于足球、关于电子商务的精彩段子就如同收罗我们自己某一刻的某一种心境一样——替愤青们出了气,替多情的人掉了泪,替攀高的人上了珠峰,替需要地面的人下了山。他所有吃力的个人宣传在这些面前都微不足道、苍白无力。 
  虽然这是网友对老榕的赞美,但也从某个侧面道出了老榕其人的“真相”。 
  近来,老榕又成了北京西单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CEO,但是网友们发现,他依然每天泡在网上侃东论西。于是有人奇怪地问,你怎么会这么闲?老榕答道,才一百多人的公司,我要是就没时间泡网了,也实在太没本事了。 
  瞧,就是这么个人,出了这么一本书。“多情应笑我”?说不定谁笑话谁呢?   
  你从哪里来?--评《解读中原》   
  毛阿敏唱“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表达自己对来历的疑惑,显克微支则问“你往哪里去”,为自己民族的未来困惑。没有人是没有来历没有去处的,虽然罗素告诉我们一个人因为出生在一个不好的地方而遭遇到不幸的话不是这个人的错,但既然每个人来到世上总要选择——不,是被选择,被动地落脚到一个具体的地点,就无法摆脱这个地方先天给你带来的那一切了。 
  讲述不同地域文化比较的著作很多,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杨东平的《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其实对这些事情讲得更好的还要数民谣,比如:不到北京不知道官小,不到东北不知道胆小,不到深圳不知道钱少,不到海南不知道身体不好……非常直观,且利落,比长长的专著更能体现出地域特点。 
  近几年以地域判断人的话题集中到了河南人身上,有关的河南段子也不断地多起来。甚至连董存瑞的临终遗言也被篡改为“千万不要相信河南人”,而北京的中关村有很多公司在前几年甚至贴出告示“河南骗子免进”。 
  张向持的新书《解读中原》对这种“河南现象”进行了深刻的解析。也是河南人的作家周大新在读过《解读中原》后说:“作为一个河南人,我读这本替河南人说话的长篇报告文学,心里自然怀着几分激动。读完全书,最让我感到高兴的是,作者在找准河南人遭丑化的根本原因——贫穷的同时,深情并激昂地向河南人发出了呼唤:河南要尽快富强起来。” 
  河南的富强与否于我这个外人无关,我倒是希望整个中国都尽快富强起来。仓廪实未必真知礼节,但仓廪实而少遭白眼才是真的。 
  河南从来就没过上好日子,鲧禹时期的大水在河南,国民党炸黄河堤以抗日本,受苦最多的也是河南。 
  一个年轻人要当警察了,他的父亲给他的忠告之一是“别跟卖苦力的过不去”。 
  在我们报社的边上有一家银行,一次,银行的保安(也是个乡下孩子)大力踹路过的一个贩糖炒栗子的“走鬼”的炉子,我上去质问他为什么要欺负人,保安竟然说:“我给了她面子了,让她走,她不走,只好踹。”“你又凭什么给人家面子呢?”我问。 
  你又有什么资格看不起河南人呢?要我说,无非是有部分河南人做了些骗人的事,便有人迁怒于所有的河南人了。扪心自问,你自己究竟有多干净?除了武侠小说里外,我TMD还真没见过什么“完人”,而最完——完蛋的完——的人都是些以道德家自诩的家伙。 
  我的人生经验之一就是:不和嘴上道德高尚的人交朋友。所谓“宰予昼寝……听其言而观其行”吧。所以,看不起河南人,或者看不起上海人……都一样,要是以地域区别划分人的话,最后早晚要把自己绕进去,无一例外。 
  从河南出来的民工有可能衣冠不整,但禽兽出产量绝对不会比西装革履的家伙们更多。我们反对的是不好的品行,而不是衣冠。想想作为一个积弱的国家的公民在国际俱乐部受到欺负的感觉,如果还有心情去嘲笑比自己更弱的人,那就实在无话可说了。   
  鸟人--评《鸟类》   
  没有鸟就没有人,这是中学时候生物老师告诉我的;但有了人以后,鸟的生存条件大不如前,这是无数报刊新闻告诉我的。 
  不用说国内只剩下十几只的朱鹮已经难以为继,每个人都可以想一想,你童年时经常听到见到的那些鸟鸣以及不时飞过上空的鸟现在还看得见吗?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曾经这样描写自己家的花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 
  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你现在到绍兴去,百草园依旧,这些鸟啊虫啊的,可一点儿都见不到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