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

第30章


也得进行斗私批修。 
  为此,他曾形象地把我们的社会比喻成一台“机器”。他说,如果我们这台机器只涂“防锈漆”,保养得可能不错,可是转动不起来,就窒息静止了;而只要浇上“润滑油”,就会飞快地转动起来,产生巨大的效应,推动社会前进。 
  他也曾自我比喻。他说比方我吧,本来有治理一座城市能力,可是我清高孤傲,坚决不给任何人送礼,不做必要的“感情投资”,结果就可能没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怨天尤人空度一生;我送了一点礼,搞了一点“感情投资”,当了一市之长,有了施展才华的天地,给许多老百姓造福了,我这点微不足道的小礼物和感情,和千百万老百姓的幸福比,你说哪个大?再说了,我们社会都发展到今天了,那点小礼物算什么? 
  为此,他得出一个理论: 不要反对“润滑油”,也不要杜绝“防锈漆”。关键在于人、在于理智控制。有些时候有一点“润滑”,有一点“感情投资”,无论是对事业,还是上下级关系,不仅不是坏事,还是好事,因为他毕竟能推动社会前进。 
  然而,他没有想到: 当一个人有了第一次“润滑”之后,就像第一次进“赌场”,第一次吸了“毒品”一样,它会有瘾的。还会有第二次“润滑”,第三次“润滑”,结果越滑越快,越滑越远,最后理智再也控制不住下滑的趋势,直至掉进山涧摔得粉身碎骨……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流行说法,说1979年是大学生的春天。 
  当改革大潮涌来之时,中国的官场上也曾“青黄不接”,老的都老当益壮在第一线,新的还没有培养起来,而改革开放需要千千万万有知识、有科学头脑带头人。所以昔日人们不屑一顾的老大学生们,一时也变得物以稀为贵,奇货可居了。于是,各级政府、各个部门都开始哄抢大学生,不管你是学什么专业的,都充实到机关重要岗位上去。言之意外,慕绥新是那个年代被充实上去的。我不否认我们的国家曾经有过这样的政策,我也不否认从广义上讲,慕绥新是那股大潮的既得利益者。但是,在这里我要阐明的是慕绥新之所以能成为高级干部,决不仅仅是因为他沾了那个时代的光。 
  慕绥新的家庭出身及早年接受的教育,都决定了他非常清高,是个讨厌送礼,不送礼的人。不客气地说,他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送礼的人瞧不起。但是多年的基层生活,又使他非常理解送礼的人的心情。因为当年他年轻的时候,整天呆在宣传队里,贾桂娥不知是怕他被漂亮的女孩子勾去魂儿,还是从心眼里反对他蹦蹦跳跳,曾无数次骂他不务正业,劝他多到领导家走动走动,他不言不响坚决抵制。为此,有一次慕绥新的母亲来看他,贾桂娥还向老婆婆告了“御状”,母亲也曾劝他,别太贪玩儿,有家有口该收收心了,别再蹦蹦跳跳了,把心用到正经地方。 
  纵观慕绥新整个人生轨迹,他从送礼到收礼经历了两个过程,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个他还是小人物时,他看见有一篇报告文学,曾经比较详细地描写了那个小人物送礼的心情,他才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鼓足了勇气,托别人买了一盒很高级的香烟,自己舍不得抽,想给一位老领导送去。只是这一盒也没有送出去,对于他的心理造成了巨大伤害,他也因此非常理解送礼的人。采访中他曾告诉我,那时候他非常穷,也是下了很大决心,买到了一盒很高级的香烟。但由于没有送过礼,送的方法不对,领导没有收。主要原因是他表现得太殷勤了。那天,他在一分钟时间之内,完成了打开烟包抽出一根,给领导点上火的全部的动作,并自以为非常完美。谁知,那位领导误会了,以为只给他一支尝尝,整包的不给。就说,我抽一支尝尝就行,剩下的你拿回去吧!   
  “润滑油”与“防锈漆”的演变(2)   
  这样一来,他的压力可就大了,他说回家之后,“我三夜没有睡着觉,想呀想,他不收我的烟为什么?是对我有看法,还是不信任我?还是觉得我是外人,不是能靠得住的人?”有了三天三夜不睡觉的体验,还能不设身处地的为送钱的人着想吗?为此,他得出结论: 要理解送礼人的心情。 
  所以他说,“有些我比较欣赏的干部,我不想伤害他们的感情,我要收。还有一些关系比较复杂的人,我不能不收,我不收矛盾就暴露了,我不希望生活在这种环境之中。” 
  没有雪鸡的山谷,狐狸不来;没有草籽的山丘,田鼠不打洞。慕绥新既然有收礼上这样体贴下情的理论基础,那送礼者岂不蜂拥而来。面对着那滔滔不绝的“朝圣人流”,慕绥新不得不抬高门坎。换句话说伴随着慕绥新的步步高升,他收礼的数字,也几乎是几何级数的增长,越来越多。特别是任位高权重的市长之后,更是无所顾忌。他在笔录中讲,随着送礼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花样翻新,慢慢地就把钱权的交易淡化了,而把这看成人情往来的一种方式,过年过节不送土特产了,送个卡,后来卡也不送了,送俩钱,觉得这是可以理解的,结果这条路就铺开了。 
  当然,送礼与收礼古而有之,并不是慕绥新的发明创造。可是慕绥新成为位高权重的高级干部之后,早就越过了“抽烟靠送、喝酒靠贡、工资原则不动、老婆基本不碰”的“原始小康”阶段,钱对于他来说,已经无足轻重了,但是他还是被“世俗绑架”了,他既然认为收礼是“润滑油”,收礼属于“感情投资”,有利于事业,有利于上下级关系,他就没有理由不把收钱的这种方式延续下来。只不过他延续得富有创造性,延续得充满人情味。那就是慕绥新笑眯眯地收,收得非常大度,收得不拖泥带水,收得干净利落,收得送礼人心里非常温暖,甚至收得一点也不隐瞒,好像根本没有当成回事。根本使人没有往受贿方面想,而是一厢情愿地认为: 这是人情往来礼尚往来、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当然,在先进发达地区,每逢年节领导给下属发红包,已经属于一种昭示温情、关心群众、鼓励干劲,调动积极性的一种方式。 
  而在改革开放后,经济相对滞后的沈阳送红包,就像钱塘江大潮似的海水倒流,不是领导给群众分发红包,而是群众给领导送,并且已经蔚然成风,变成一种时尚、一种风气。 
  不仅逢年过节必须送,送红包的时间也无限扩展,领导出国、领导住院、领导过生日,只要能找到领导高兴的借口,都可以视为送礼的最佳时间;当然,水涨船高送红包名目也跟着多了起来。什么生日礼、什么老人节、什么情人节等等。于是,每天都有送礼的,有人给慕绥新平均一下,几乎一天就收近两万元,这岂不使慕绥新每天都感觉生活在节日里,每天都感觉受到尊重,而心情极佳? 
  那时他大脑中也闪现过不辜负党的信任,坚决拒绝收礼。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他到任第一个春节,第一个送礼的是马向东。他初来乍到,没有势力范围,如果谁来送礼,慕绥新都清高自傲地拒人千里之外,那显然非常得罪人,马向东会怎么想?工作怎么能好好配合?无疑马向东的礼,无论从感情上,还是从事业的角度,他都必须收。况且他当时并不富裕,他的财富与他的官衔很不相称。 
  而事实上大多数官员,没有立即送礼,不是不想送,而是开始摸不清慕绥新的嗜好,不知道慕绥新得意“哪口”,送点什么礼品好?想来想去,大多数智商不低的官员,都没有选择明晃晃拿着礼品,那样太显眼了,那不是给领导上眼药么?而选择送点钱,这样不显山不露水,天知地知,含蓄方便,顺理成章、合情合理。 
  况且,我们党在搞计划经济时曾经包打天下,施甘露于天下苍生,老百姓也曾感激这社会,把账都记在党的干部身上。而在历史转型期,我们开始搞市场经济,一时半时还离不开行政干预,而他作为一个大都市的市长,需要他帮助的人太多了,给别人的好处都是国家的政策,他不过是执行政策的人。他无论给别人多少好处,他慕绥新也不用掏自己腰包,可是人们还是把好处记在他的头上,因为他是掌握政策的人。而任何政策都不是万能的。总是有利于一些人,而不利于另一些人。他只不过是移动了政策“可给可不给”的砝码,这个“砝码”无论落在谁头上,谁都要记住这个的恩惠,而不是好政策的本身。换句话说,我们的人民就把过去对党的感激,转移到某个人身上。这是我们国家存在的一种现实,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公仆,常常带有一种上帝的感觉。慕绥新把送礼和收礼看得这样明白,理解得这么透彻,岂能装“二小子”?   
  “润滑油”与“防锈漆”的演变(3)   
  可是悲剧也在这里,慕绥新聪明能干但不是圣贤,情感与欲望使他终于守不住最后一道防线。开弓没有回头箭,就像一个吸毒者一旦开了口,再也很难控制住自己,就会无止境地吸下去,直到最后把自己也吸干了。 
  他比别人高明之处在于他看得远,他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比方夏任凡,他成名很早,自认为在全国也算个人物。他1.78米的个头,胖胖的,特别健谈。他看好慕市长,认为慕绥新是个干事的市长,是个人才。他自己就能干事,而且也是个人才。他是辽宁大学经济管理专业毕业,沈阳客运集团公司的总经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