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杯心态

第18章


1991年11月,新任CEO卢卡?迪?蒙特兹莫洛走马上任。
他上任后,一眼就看出了法拉利陷入困境的死穴所在:一味崇拜曾经的荣誉,在设计上只以“速度”为荣,却忽略了市场的新需求。
过去,法拉利的创始人恩佐?法拉利设计制造跑车的唯一目标就是:速度!速度!速度!
这一度使得法拉利以其独具的魅力,迅即成为世界跑车市场的“新宠”。
但它的缺点也显而易见:普通人驾驶不太舒适;仅仅对专业赛车手和“飚车族”有吸引力。这也让法拉利无法“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法拉利销售上的最大瓶颈。
与此同时,蒙特兹莫洛深入到经营管理最底层,由此真切感到了产销方略的严重滞后。
换言之,法拉利曾经的荣誉已成了沉重的包袱,成为阻碍它前行的拦路虎。
面对这些,蒙特兹莫洛意识到:只有从曾经的荣誉中走出来,法拉利才有起死回生的可能!
之后,他大刀阔斧地对法拉利进行了全方位改革,一改传统的产销理念,在全新创意促销上下了很大的工夫。
此外,蒙特兹莫洛又一反过去的设计理念,面向普通消费者推出了低价位、高舒适、普及型超级跑车。
就这样,历经风风雨雨之后,法拉利终于迎来了产销两旺的红火好年景。
   法拉利的沉浮告诉我们,荣誉只能证明过去,而不必将它扛在肩上,也不必将它放在心中,否则,荣誉就会成为绊脚石。对于一个具有空杯心态的人来说,荣誉不是炫耀的工具,而是用来超越、促使自己迈向更大成功的动力。
人生总有新高度
一个懂得时时倒空自己的人,即使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仍会给自己定制新的高度,不断完成人生的跨越。对于他们来说,成功永远没有终点。
邓亚萍是很多人都非常熟悉的运动员,她曾在赛场上写下过无数辉煌,曾获得亚运会、世乒赛和奥运会的乒乓球冠军。在赛场上,她是万众瞩目的体育明星,而退役后,她的人生同样精彩。
退役后,她被奥委会看中,成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委员会委员。
邓亚萍本以为这是件轻松的工作,却没想到困难重重。她首先面临的是语言关。奥委会的办公语言是英语和法语,然而,由于运动员的特殊性,她的英语基础很差,几乎是零,法语则更是一窍不通。
面对的工作岗位是如此重要,而自己的外语水平却是这样差,邓亚萍不由得十分着急。
但她并没有退缩,而是给自己制定了新的目标,下决心一定要过外语关。
为了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亚特兰大奥运会结束后,邓亚萍以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身份到了清华大学读书。
初到清华的时候,她的英文几乎是一张白纸,以致于老师要求她将26个英文字母写出来的时候,她都费了好大的力气才勉强写出来。
由于底子太差,邓亚萍不得不采用最笨的办法从头学起。
这时的她,已经完全抛开了世界冠军的光环,而是将自己当成小学生,付出比别人加倍的努力。
为了尽快提升自己的外语水平,邓亚萍申请作为交换生到英国剑桥大学突击英语。每天她都起早贪黑,只睡几小时。
开始时,导师对她还有些缺乏信心,担心她完不成学业,但邓亚萍却说:
“您放心,不管费多少力、多长时间,我都要把学业拿下来!”
一年后,面对严格的考官,邓亚萍用英语宣读了3万5千字的论文——《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以翔实生动的材料和清晰有力的论点论述了中国妇女及中国妇女体育的巨大发展和变化。
结果考官的一致结论是:无条件一次通过!
2002年12月22日,邓亚萍如愿获得硕士学位,对此,萨马兰奇先生称赞她“拥有了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 
有的人对邓亚萍的做法很不理解,觉得她是自讨苦吃。
但邓亚萍却认为,原先在赛场上取得的成绩,只不过是人生旅途中的一站。而她的下一个目标,还在前方向她招手。她说:
“临近退役时,我便开始设计自己将来的路,有人认为运动员只能在自己熟悉的运动项目中继续工作,而我就是要证明:运动员不仅能够打好比赛,同时也能做好其他事情。哪天我不当运动员了,我的新起点也就开始了。”
正是这种将过去的成功留在身后,不断给自己制定新起点、新高度的空杯心态,使得邓亚萍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一路精彩。
人生的新高度是自己给自己制定的,只要勇于超越,敢于重头再来,就一定能够更加精彩。
不可认定“已是极限”
很多时候,超越之所以那么困难,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自己的一个错误认定,认为已经到了极限:成功到了极限、努力到了极限、方法到了极限……
因为这样的认定,使得本来可以做得更好、可以解决的事情和问题变得复杂、困难。
其实,很多所谓的“难”,不过是“心灵桎梏”,打破了它,就会发现海阔天空,没有什么不能做到。
稻盛和夫在日本有“经营之圣”之称,他所创办的京都陶瓷公司是日本最著名的高科技公司之一。
公司刚创立不久,就接到著名的松下电子显像管零件U型结缘体的订单。
能接到这样的订单,对于公司来说当然是好事。但和松下做生意也绝非易事,在松下所在的关西地区,有的企业甚至这样评价:“松下电子会把你尾巴上的毛拔光。”
看在产品质量好的份上,松下虽然给了京都陶瓷这样新创办的公司一个供货机会,但在价钱上却一点不含糊,并一再要求降价。这使得京都的价钱一压再压,直到压到了成本价。
这使得京都陶瓷的一些员工感到很灰心,因为这样做根本无利可图。但稻盛和夫却认为:松下出的难题,正是京都向“极限”挑战的好机会。
为了降低成本,经过再三摸索,稻盛和夫在公司里创立了名叫“变形虫经营”的管理方式:
将公司分为一个个的“变形虫”小组,作为最基层的独立核算单位,将降低成本的责任,落实到每个人。
这样一来,即使是一个负责打包的老太太,都明白一根绳子的价格,懂得浪费一根绳子会造成多大损失。
公司的营运成本因此大大降低,不仅满足了松下电子的提出苛刻条件,利润也十分可观,而且也为后来的快速发展创立了很好的模式,奠定了基础。
如果当时稻盛和夫认为公司想尽了办法,已经到了“极限”,根本无法达到松下电子的要求,那么结果就可想而知。
所以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轻易认定自己已经到了“极限”。所谓的“极限”,往往是在给自己找借口。要想打破它,就要敢于向“极限”挑战:真的是这样吗?还有没有其他办法?是否已经穷尽了一切可能?问清这些问题之后,我们往往就会发现,所谓的“极限”不过是自己的假设,只要想办法,就完全可以突破。
       第十二章  “空”掉失败,因为你可改写未来
    过去的失败也只代表过去,只要你勇于与过去告别,不断改善自我,你同样可以改写未来。
   人的“无力”状态往往也是“练习”而来的,只要你结束这种“练习”,你就能够成为一个有力的人。
不要让痛苦控制你,你要学会挥动告别痛苦那只手。
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从失败中总结教训,为此,你要下决心走上“另一条街道”。
失败也很可贵,因为你可以把失败当成创造的良机。
没有失败,只是暂时没有成功
    
谁都有可能遭遇挫折,很多人面对挫折,就会失去人生的自信,再也不愿意去努力,甚至断言自己是一个失败者,自己和成功无缘。
其实,并没有失败,只是暂时没有成功而已。如果敢于倒空“失败”,那么成功同样属于自己。
《凤凰卫视》著名的战地记者闾丘露薇曾经在复旦大学做过一场报告,这场报告吸引了近千名学子,他们当中大多数即将走出校门。
令人意外的是,在这场报告会上,闾丘露薇并没有谈太多自己的成名经历,也没有讲那些战地采访的故事,而是一再向大学生们强调两个字——归零!
为此,她讲述了工作中难忘的两次经历。
第一次是她刚刚从复旦大学哲学系毕业,还没有进入新闻行业。
有一天,她看到一家会计师事务所需要一名英文翻译,于是发了简历去应聘。
对方一看她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很快就通知她去面试。
闾丘露薇对这次面试非常自信,因为读大学时,她的英文水平在系里就是拔尖的。
笔试时,对方要求闾丘露薇翻译一份会计报表。虽然可以查字典,但是对着那些专业名词,她根本不知道从哪里入手。
等她把翻译好的报表交到考官手上时,考官只看了几眼,就皱起了眉头。
结果可想而知,闾丘露薇没有得到那份工作。
那次失败的面试给闾丘露薇打击很大,她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直到半年后,她考进了一家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这家公司花了大量时间对新员工进行培训,几个月下来,闾丘露薇的财经专业英文水平突飞猛进。这时,她才重新找回了自信。
后来她进入新闻行业,刚开始时她很自信,觉得自己站在镜头前挺清秀可人。
可突然一天,她的一个上司对她说:
“我觉得你不适合做电视,你的雀斑,电视上看得一清二楚。”
这句话仿佛给初入新闻行业的闾丘露薇当头浇了一盆冷水,她的心情沮丧到了极点,面对镜头开始变得不自信,怎么也找不到自如的感觉。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