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亿消费者

第37章


书中的很多观点在今天依然有意义。
  
第六章:真相并非绝对
  共产党相信它必须控制信息才能保住权力,但是中国需要公民掌握充分的信息才能在全球经济中竞争。这使得媒体得以探索自己的笼子到底有多大,无论他是鲁珀特默多克还是一名正义的中国记者。
  鲁帕特默多克并不是一个习惯空等别人的人。但是在1997年10月秋高气爽的这一天,他在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大会堂北门入口的台阶顶上来回踱步,看上去是那么瘦弱、紧张而又无足轻重。他在焦急地等待着,等待别人允许他走完这接受中国共产党光辉照耀的万里长征的最后一步。共产党宣传沙皇丁关根的助手将陪同他前往与丁关根的会面,在过去几年中,默多克杀入中国传媒市场的努力总是因为这个人而屡屡化为泡影。
  中国最高领导人对默多克的敌意始于四年前,当时这名澳大利亚籍传媒巨头在一次演讲中宣称通讯技术的进步已经“证明对任何地方的极权政治制度都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威胁”。默多克指得是俄国和东欧,但是中国人把他的警告当作是严重的威胁。就在这次演讲前两个月,默多克刚刚收购了香港星空卫视,这家新的免费卫星电视网络覆盖了中国的每个角落。就在默多克1993年9月份的演讲过后一个月,李鹏总理回击了,中国政府宣布禁止在中国境内私人拥有卫星接受天线。
  从那以后,默多克就一直在努力进行修补。他尝试了无数种方法,非常露骨地拍马屁。高薪聘请的顾问结果一无是处。默多克向邓小平的残疾人儿子领导的一个基金捐钱,从邓小平的女儿手中高价购买艺术品,他的出版公司还和另一个女儿签订了一份利益丰厚的出书合同。他甚至命令他的下属从覆盖中国的星空卫视中去掉了英国广播公司的节目,这表明他感兴趣的是为中国提供娱乐,而非新闻。
  刘长乐曾是一名有着自己的传媒梦想的军官,他最终为默多克打开了通往内部圣殿的大门。他让中国政府相信他可以和默多克合作并在中国把他控制住,同时建立一个电视台相全世界播放中国的观点。在领导人的嘉许下,默多克和刘长乐在十八个月前在香港推出了凤凰卫视。此时正值中国主席江泽民准备访问美国,丁关根想要确认默多克的福克斯新闻网和他在美国的出版媒体会友善的对待江主席。今天,默多克将为他四年前的讲话获得赦罪。
  但是首先得提醒他自己在中国的身份。因此就有了在北门外的等待。在他和少量随从人员被准许经过门口的卫兵岗哨之后,默多克还必须走过一段长长的、铺着红地毯的迷宫,才能到达这座庞大的建筑物另一端的会场。在走路的过程中,默多克还在排练着自己的讲话:虽然有过彼此的误会,但是我们不应该停留在过去。要表达清楚我们是非常有影响力的,我们希望成为中国政府的朋友。我们想在中国赚钱,而不是制造麻烦。
  他们继续跋涉,经过了富丽堂皇的会议大厅,有一些比几个足球场还大。上台阶,然后走过一条又长又暗的走廊,到达了深邃的中国人的议会大厅。下台阶,再经过能容纳五千人的宴会厅。默多克终于走进了会议室,丁关根坐在厚大的沙发中,陪同他的是中国的传媒业专家。默多克坐进了丁关根的旁边沙发,他的副手们则坐到了其它座位上。
  “我知道你们是一家澳大利亚公司。”丁关根对默多克说。“告诉我你们都做什么。”
  礼貌的诘难并没有让默多克心烦。他用慢得出奇的语速说话,为了让翻译能更好地翻译自己的意思。他说他从小时候起就对中国着了迷。他说他理解中国对媒体有着非常严格的政策和法规,他会完全遵守这些法规。默多克建议说他和中国政府的对外宣传部门应该在一些不会引起争议的项目上进行合作,建立相互的信任。然后默多克开始列举新闻集团所拥有的多而广的业务,当丁关根听到“福克斯”三个字的时候,他打断了默多克。
  “福克斯,福克斯电影公司。”丁关根说:“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就非常喜欢看泰龙鲍华的电影。
  这个意外插曲改变了会谈的方向,丁关根转到了对默多克的赦免。丁关根示意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他指着坐在自己左边的官员一一介绍:新闻出版署主任;广播电影电视部部长;《人民日报》社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以及中央电视台台长。
  “我知道你在和我的人对话,我们应该一起重新开始么。”丁关根说:“今后,这些都是负责中国传媒事业的人。你将来所有的业务都要通过他们。”
  默多克已经不在黑名单上了。出去的路显得是那么的短。
  概述
  默多克不是第一个在人民大会堂里面进行长征的外国人。这是一种惯常的政治炫耀,它给共产党高层领导人带上了无所不能的光环,同时也提醒来访者中国两千多年来的王朝传统。这种做法很清楚地向经理们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即他们应该对自己能在中国做生意心怀感恩。这一令人羞辱的过程从外国经理在会见的最后一分钟才被召见就开始了,而他的下属已经花了好几个月来安排这次会见。当这些在其它地方都无比强大的外国经理们踏上被加高的台阶时,他们的肩膀垂了下来,整个人看上去被缩小了。当他们终于见到等待他们的某位中国领导人时,我所谓的“口水四溅CEO综合症”就开始了。
  “中国是如此之庄严宏伟。”
  “我被中国的发展深深地打动了。”
  “您的领导太鼓舞人心了。”
  等等、等等。中国人能够准确的在他们想要开始的时候开始真正的谈判。
  值得赞扬的是,默多克远远称不上是口水四溅。当然,他进入中国的道路跌跌绊绊,但是他终于理解了这个地方。在刘长乐的帮助下,默多克把自己从别人眼里的威胁转变成了中国电视行业的一名慷慨的导师。
  这一章讲述的是中国媒体的淘金潮,中国出版和广播传媒行业商业化中的生死时速。其中还讲述了共产党在竭力控制信息的同时又要确保其国民能够得到足够的资讯在全球经济中开展竞争,并且把媒体当作忠实的看门狗来监督混乱的市场经济。在所有这一切发生的同时,中国那台吱嘎作响的宣传机器依然在费力地往外喷吐着那些已经过时的教条。对于外国公司来说,我们必须了解中国媒体和国家宣传机器的内部工作方式。中国的现代化在邓小平“改革开放”口号的引导下进行,但媒体是一个例外。对于媒体,政府想要改革,但不想开放。由此带来一个意外的副产品就是在华的外国公司成为了新闻界可以自由攻击的对象。中国的记者当报道中国的时候,受到了太多的限制,以致于当他们在报道外国公司的时候会变得无拘无束,畅所欲言。
  但是这个故事也讲述了中国的进步。西方对中国有一个巨大的误解,认为中国的进步和变革完全是因为全能的领导人发出了命令,然后所有人都跟从。其实完全不是这样。相反,这是由于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为改革建立了一张保护网。邓小平从1979年开始了中国的转型,那是因为他得到了数千名像他一样在毛泽东封建政治的严密控制下受到政治迫害的官员的拥戴和保护。本章跟随着两名中国记者的职业生涯,讲述他们为中国新闻行业进步带来的巨大影响。他们殊途同归。刘长乐在默多克的指导下,打着改善中国对外宣传的旗帜,其实在转变中国的电视新闻。相比之下,杂志编辑胡舒立则在自己的正义之路上,冲破重重障碍,为中国的新闻出版业带来了正直和客观。他们两位的成功一方面建立在各自的支持者网络上,另一方面也因为中国的确非常需要他们所提供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默多克认识到在华外国公司也需要建立自己的支持者和朋友人脉。这并不完全是对领导的阿谀奉承。
  高音喇叭
  大喇叭从不安静。毛泽东时代,在几乎每个城市、乡镇和村庄的路灯柱子上,喇叭在不间断地大声播放着宣传内容,没有留下任何安静的时间,免得人们在这些安静的时间里进行独立的思考。在1978年邓小平打开了通往市场经济的大门之前,中国的媒体一直都趴伏在共产党的脚底下。当1978年末邓小平启动了经济改革之时,中国只有186家新闻报纸,32家电视台,都由政府拥有。大部分的媒体内容都来自新华“新闻社”,它发布政府宣告,筛选并调整所有的国际新闻,不遗余力地传播政府宣传,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但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命令式经济飞速转变成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国民对信息的需求大幅度增加了。在邓小平改革的召唤下,很多中国记者和激进的政府官员开始利用中国的报纸和杂志来关注、提炼中国迫不及待地想要摆脱曾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牢牢控制这个国家的艰难困苦、政治混乱和惨无人道。媒体甚至可以在严格控制的前提下承担起监督政府腐败的职责,当然,一切都是在宣传部的指导之下进行,它允许记者披露一些腐败案例的细节内容,政府想要通过抓典型来警告其他人安分守己。
  理想主义者会把媒体看作是推动改革和政府诚信的途径,但是担任国内报纸编辑和电视台主任的共产党官员们意识到自己屁股下坐着的是一座金山。在毛泽东统治时期,政府出钱支持传媒,因此广告消失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