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致股东的信2

第222章


他凭借的不过是老派作风:重视细节和纪律,让吉列一步步挣脱「毁灭之环」。
吉列(Gillette)是个历史悠久又温暖的大家庭,但,在二○○一年二月,由公司的大家长请来一个企业整顿杀手,吉列从此天翻地覆。
对契尔兹(Jim Kilts)来说,吉列则是个烫手山芋。拥有Mach 3刮胡刀、金顶电池和欧乐B牙刷等知名品牌的吉列曾经盛极一时,却连续十四季都没有达成营运目标,而且营业额和获利长达五年没有出现成长,公司旗下的产品有三分之二市占率走下坡。在资本市场,吉列称得上是人见人嫌,在一九九七年到二○○○年之间,股价跌掉三成(勿忘当时乃是美股的高峰)。根据所罗门美邦分析师尼科森(Wendy Nicholson)的说法:「管理阶层任由公司一败涂地。」
这样的大灾难却是为契尔兹量身打造的发挥空间。说到大逆转,鲜少经理人比他经验丰富,也少有人像他那样连战皆捷。现年不过五十四,参与重整战役却已经十余次。从一九七○年代担任产品开发经理,他协助改造当时奄奄一息的Kool-Aid。八○年代和九○年代,他在卡夫食品大展拳脚,最终坐上CEO(执行长)宝座,知名功绩包括让Post玉米脆片和卡夫乳酪两个部门起死回生。接着,他转战挣扎求生的纳贝斯克,把奥利奥(Oreo)和奇宝(Chips Ahoy)恢复昔日盛况。
投资大师背书
巴菲特认为他是不二人选
当吉列急于找寻一个能够扭转乾坤的人,契尔兹很自然地浮上台面。以柏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公司控有吉列九%股份的投资大师巴菲特,回忆当时的情形:「这是个很自然的行动。」巴菲特不过和契尔兹见过一次面,就认定他是不二人选。
巴菲特在二○○二年十月宣布,他将在二○○三年初不再担任吉列董事会的董事。这件事情引爆了一波接一波的耳语。市场谣传,巴菲特是因为不满契尔兹的重整表现而离去。《财星》拿这个问题询问巴菲特,得到的答案是:「恰巧相反。」事实上,巴菲特虽然不再担任吉列的董事,但是却无意出售持股:「是因为我对这项投资很满意,所以我可以离开。过去我觉得走不开,因为我觉得董事会需要我。现在契尔兹在。如果你找到合适的经营者,就不需要我了。」
有投资大师这席话,显然是替契尔兹的成绩单做了背书。瞧!二○○三年预估营业额会成长五%,达到八十四亿美元(约合新台币两千九百亿元)。上一季每股获利成长一五%,达到三十三美分,一整年的每股获利则可望成长一五%,达到一.一四美元。尼科森相信,吉列的逆转已经出现了,她因此在去年十一月调升了对这家公司的评等。
老派作风
没什么魅力,但是有效
契尔兹以他三十年的经验,发展出他自己一套拯救企业困境的公式。他自己承认,这套方法不是火箭科学那样精准,却也是实事求是、一步一脚印。他接受《财星》独家专访时透露,他晚上辗转难眠,并不是在为吉列擘画伟大的愿景,而是苦思电池到底是六个装一包还是八个装一包比较好卖。他对员工演讲时,并不是谈吉列可以怎样改变世界,而是用幻灯片说明,吉列和其它竞争对手的开销比较。这样一点儿都没有魅力可言,也无法令人兴奋,就和契尔兹平整的白发、烫得笔挺的深色西装、没什么抑扬顿挫的声音一样,这根本就是老派作风。不过,这套办法有效。
契尔兹第一天到吉列,就展现了他的做事原则。他和所有的部门主管会议,问大家说:「你们有多少人认为我们成本太高?」人人立刻举手。接着又问:「你们有谁认为自己的部门成本太高?」没人举手。根据契尔兹的说法,这是出问题的企业主管惯有的反应:大家都知道有问题,但是没人认为这是他的问题。
在契尔兹正式接手吉列六周前,他彻底调查了吉列公司和它所面临的困境。他检视了过去几年的财报、华尔街的研究分析、产业报导。他还亲自上路,和吉列的业务人员一起出动,拜访商家、检查仓库和制造工厂。他研究吉列的广告,仔细阅读消费者回馈报告。
挣脱「毁灭之环」
业务、财务管理一一抓漏
在这当中,有回他拜访吉列某大零售顾客,一个买家毫无修饰地告诉他,他总是等到一季的最后一周才会向吉列下单,因为他知道「你们总是会给优惠」。契尔兹因此发现,吉列的业务人员严重仰赖一种饮鸩止渴的交易方式。为了达成每季的营业额目标,他们可以任买家予取予求,重新包装、打折都照单全收。根据契尔兹的看法,这家公司陷入了「毁灭之环」了。契尔兹在许多场合都使用这个词汇,包括演讲、幻灯片讲述、董事会、商研所课堂上,他甚至印刷了一本小册子,名字叫做《挣脱毁灭之环》。契尔兹认为,吉列由于试图达成日益与现实脱节的营业成长目标而陷入困境。
就许多方面来说,吉列似乎是受到了「赢家的诅咒」。吉列刮胡刀片据说是全世界获利最高的消费性产品,没有人比吉列更会卖刮胡刀片了:全世界有七千八百万个男人使用Mach 3的刮胡刀,大约七一%美国女性使用吉列的Venus除毛,而且这些刮胡刀的毛利率惊人,几乎达到四○%。
然而,吉列的成功却使得他们有财力粉饰太平。比方说,吉列在一九九六年底买入金顶电池,耗费八十亿美元。和劲量电池及Rayovac打价格战,行销策略又失利,金顶电视在一九九九年到二○○一年间连续二十一个月市场占有率下降。
更糟的是吉列还让支出失控,多年来,付给业者的支票总是同业中最快的,收钱的时候却是最慢的。在九○年代末期时,吉列的工作资本占营业额的比重(衡量企业管理资产及负债表现的统计数字)攀升到三六%,相对来说,宝碱同期仅只有一%,高露洁也不过是二.五%。大多数企业视为理所当然的财务运作及纪律在吉列却是根本不存在,吉列甚至根本不做每日营业额的追踪,只在每季最后加总数字。
治军严谨
评分不佳的主管马上走人
契尔兹带到吉列的便是他一贯的严谨。头六个月,他执行了他在其它公司奉行的评分系统,分数表现不佳的主管马上走人。禁止业务部门再做让价,同时整顿了公司财务数字报告系统。如今,契尔兹和他的主管每天早上便会得到报告,钜细靡遗说明前一天吉列卖了多少刮胡刀、电池和牙刷。
不止于此,契尔兹还改革了吉列的供应链。在他之前,吉列的每个部门自行采购所需的塑料、钢铁和铝等原料。直到契尔兹要求,公司上下还真没有人知道吉列的全球采购费用是多少(约莫是四十亿美元)。部门间缺乏协调,结果是吉列无法以大量采购的方式压低价格。新的CEO要求之下,各部门的采购整合之后,节省了两亿美元。
吉列另一个重大改变是对华尔街的态度。契尔兹上任之后,立即对华尔街表明,吉列两位数字成长的时代已经过去,顶多是三%到五%,不多不少。他的主张是吉列得设定务实的目标,才能做聪明的决策。自从放弃不切实际的获利目标之后,也拋弃任买家压价换取成长数字,吉列于是有余裕从事其它更迫切需要的行销动作,比方说耗费五千万美元为金顶电池做广告,这只是为这项产品重新赢得市占率的动作之一。
诚然,契尔兹所要求的纪律并非人人欢迎,老吉列人尤其难以适应。契尔兹在整个公司贯彻评分系统,引起了不小的反弹。而契尔兹对不喜欢他行事风格的人只有一套简单的办法:请人走路。原本十四位直接向他报告的高阶主管,只剩下四个是老面孔。「浩劫后的幸存者」表示,尽管契尔兹的改革非常剧烈,但是却是吉列迫切需要的。
改革奏功
季营业额平均成长五%
迪葛兰(Ed DeGraan)是吉列三十四年的老臣、在契尔兹加入前代理CEO,他就说:「如果在九○年代初期情况很好的时候,丢一大批新人进入吉列,冲突恐怕会很大。」但是在公司表现恶化之后,情况就容易得多了。尤其是在契尔兹的改革很快出现成效的情况下,接受程度就更高了。过去三季,吉列的季营业额平均成长五%。
但是华尔街仍在观望,他们关注的是吉列的大逆转能够全面成功吗?这种疑虑使得股价仍在契尔兹接手的区间。契尔兹倒不烦恼股价这回事。他知道自己仍在操兵阶段,还在做基本的调整,不过,就快要完成打底的部分了:「接下来,带这支军队上战场的时候就到了。」
2002/10/27巴菲特退出吉列董事会
全世界最大的刮胡刀厂商吉列表示,巴菲特由于本身执掌Berkshire公司的事务日益繁忙,在担任该公司长达14年的董事之后,决定退出吉列的董事会,不过巴菲特并没有计画要出售其持有的吉列公司股份
Berkshire持有9,600万股吉列股票,约该公司9%的股份,是这家总部设于波士顿的跨国公司第二大股东,不过自从1998年以来,Berkshire先后陆续买下了22家公司,购并案的进行耗费了巴菲特大部分的时间,使得他毅然决定辞去在吉列的董事席位,巴菲特告诉彭博社的记者,在完成那么多的购并之后,我终于找到了一份全职的工作。吉列公司的股价今年已下跌了14%,可说是巴菲特270亿美元股票投资组合中的后段班,总计该公司过去四年以来已损失了一半以上的市值
吉列的持股一度占Berkshire净值20%以上,不过截至目前为止这个比例已锐减为5%不到
吉列自现有总裁James Kilts接手的20个月以来,已经裁减了3,700名员工、关闭六家工厂并大幅降低负债比例,巴菲特表示他希望将多一点的时间投入到Berkshire公司本身的事务之上,同时他有信心吉列的问题,包含积糜不振的销售额,一定可以获得解决,巴菲特说离开吉列董事会是一件相当困难的抉择,我对于吉列的未来仍然相当有信心,在James Kilts的领导下,该公司积极地扭转原来的劣势,并逐渐恢复在民生消费用品的领导地位
根据证管会的文件,吉列在去年总计招开过八次的董事会,巴菲特出席了其中75%以上的董事会。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