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致股东的信2

第229章


真正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伯克夏可谓是个业务庞杂的控股公司,从1965年设立以来的38年中,只有4年业绩没有跑赢同期标普指数,该公司除了拥有无数子公司,还投资一些垃圾债券,其中最受巴老爱护和重视的要数为2002年的伯克夏年报贡献颇大的保险业务,伯克夏2002年42.9亿美元的利润总额中,汽车保险业务获得69亿美元的保险金,税前承保利润达4.16亿美元。截至2002年末,伯克夏公司累计投资股票的成本为91.6亿美元,年末市值为283.6亿美元,该公司资产负债表上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103亿美元,这为巴老来年的投资准备了丰富的弹药。
  巴菲特理念的中国实践
  在1997年股价走出66元高耸尖峰的四川长虹,对不少投资人来说至今记忆深刻。“当年还不知道巴菲特,但国内股市中已经有些看上市公司业绩投资的思想,我还靠这赚过钱呢!”现在是一位私募基金经理的何先生说,当时看到四川长虹中报报出1元多钱的净利润,估算全年每股盈利怎么也超过2元了,可股价还不到20元钱。当时想,这种股票买了怎么也亏不了,一时亏了就拿着保准没问题,这一拿就拿到40多元,之后抛掉了。这是中国人最早对巴菲特理念的了解。
  买公司而不是股票
  没有把自己当成茫茫股海中的一员,但巴菲特对于证券市场的影响毋庸置疑。很多人都把他奉为价值投资的楷模。但不少业内专家表示,不能如此简单地将二者画等号。
  开放式基金银华优势企业的基金经理石松鹰认为,价值投资的方式其实在任何市场上都存在,只不过我们讲的价值投资和巴氏、格雷厄姆讲的价值投资具有实质上的区别——他们的市场价值一般更接近于公司的内在价值,所以,市场上会存在市场价值低于公司内在价值的可能——按照格雷厄姆的理论,投资人只应该买进股价低于净值2/3的股票;而在中国,公司的交易价值一般会在很大程度上高于公司的内在价值,所以,在国内做投资需要经理人对相对价值进行更多的判断。
  “还要区分开格雷厄姆和巴菲特,前者是典型的价值投资,在公司的股价已经低于资产净值时才介入。”左旭云表示,巴菲特自己在《回忆录》中曾说,如果做一个忠实于格雷厄姆方法的投资人,自己很可能就是一个平庸的投资人。
  对于恩师,巴菲特形容自己身上流着85%格雷厄姆的血脉,但他也用“烟屁股投资法”来形容格氏“以低价买进某公司股票,待公司有转机后再高价卖出的方法”。 差别在于另外的15%的血液——巴菲特承认那来自费雪。他从费雪处学来了对企业与经营特质作深入研究的方法。
  那么,证券市场对于巴菲特又意味着什么?
  左旭云认为,证券市场大幅波动、过度反应的特点,为巴菲特提供了好的买入机会。“依我们过去的经验显示,从公开市场所买进部分股权的价格远比整笔购并所谈的价格要低许多。”巴菲特自己也曾点明这个意义。
  除了格雷厄姆,“还要严格区分开巴菲特和彼得?林奇”。上海一位海外归来的基金经理又指出。虽然两人都提出只投资于自己熟悉的领域,都冠名以价值投资,但后者作为公募的开放式基金的基金经理,显然更是证券市场上谈论的价值投资概念。从平均持有股票的时间看,彼得?林奇肯定短于巴菲特,从持有股票的数量看,又要多于巴菲特,更重要的是彼得?林奇不可能过深介入一家公司,他持有公司股票的比重受到基金投资的种种政策约束,而巴菲特不仅可以严重影响公司的管理层,而且,很多收购的对象都不是上市公司。
  相对于“价值投资”,很多人士认为巴菲特的投资理念精髓应该说是“买公司而不是股票”,不关注短期的股价涨跌。
  巴菲特投资公司的标准为:所选公司一定要稳定经营、产品简单、财务稳健、经营者诚实理性、经营效率高、具有“经济商誉”、较高的“所有者收益”。而除去这种选择依据之外,非常重要的另一点是他能够长期坚持,始终不渝。石松鹰先生认为,巴菲特之所以能够不被别人轻而易举的复制,就在于他能够始终如一地坚持、恪守自己的投资理念,在市场条件与其投资理念相冲突时,他宁可选择暂时退出市场,也不放弃自己的理念。也就是这样地不为市场所动,才能使他安全度过了美国历史上的多次股灾,成功地为股东保护和创造了财富。
  而石松鹰相信,正是由于巴菲特具有比较长时间的、稳定的业绩,这能给股东很大的说服力,使他们相信在以后的投资过程中,巴菲特还能做到与原来一样成功,因为巴菲特过往的投资业绩已经使得这些股东完全理解了他的投资理念。
  中国能学巴菲特?
  中国的投资人能不能学巴菲特?长久以来,这都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对此,不少业内人士的看法是巴菲特只可以借鉴,无法照搬。真正严格起来,按照巴菲特的方法在中国股市中几乎寸步难行。
  内地首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在2001年年度报告中就指出,在国内证券市场当前状况下,类似巴菲特那样的绝对价值投资机会相当少,而我们从基本面研究为出发点的投资实际上是做相对价值投资。应该说这种投资环境对投资时机选择能力的要求相当高,这可能也是国内基金经理们不得不面对的一道难题。
  观看股市构成的基础“细胞”上市公司,银华的石松鹰先生也罗列出诸多因素制约:
  首先是当前国内很多公司在治理结构上存在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造成了很多上市公司的经理人存在损害股东利益的行为,这与巴氏股票选择标准中要求经营者诚实理性的要求相冲突。而巴菲特喜爱完全拥有一家公司,但国内大量不流通的国有股决定了其他投资人难以超越而成为控股股东;
  其次,巴氏对于他所投资的公司力求业务简单、容易理解,前景看好,但是国内证券市场在信息披露制度上还存在较多的缺陷,存在较多的信息不对称,而正是这种不对称造成了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缺乏了解;并且也很容易形成内幕交易,侵害投资者的权益;
  尽管我们国家的会计制度越来越完善,但是目前还存在一些漏洞,再加上信息不对称,使得上市公司很容易进行盈余管理,很容易形成内部人侵害投资者利益的机会;
  此外,目前国内市场上的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被市场高估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巴氏具有较高“安全边际”的选股标准,而且“所有者收益”也低于巴菲特的指标。
  巴菲特的资产规模和名望也是难以效法的。业内人士指出,在投资感兴趣的公司之前,因为金额庞大,持有股权甚多,所以,巴菲特有很多机会去接触公司负责经营管理的阶层,容易了解公司的真实情况和发展前景,这显然也是一般投资人难以得到的优势。股市中对于巴菲特多年的成功不吝赞赏,然而另一个事实是,繁忙的华尔街无法诞生巴菲特,巴菲特也远离华尔街的喧嚣躲在自己的小镇,二者犹如比肩的平行线各自前进。证券投资界的土壤似乎注定无法创造巴菲特。
  对此,石松鹰认为,并不是所有的投资人都能像巴菲特这样拥有足够长的时间来证明自己。在许多投资机构中,由于短期业绩的压力,使得许多投资经理人不得不在乎短期股价的涨跌,造成他们不能始终一贯地坚持自己的投资理念,在不同投资风格和投资理念之间轮转,而这样势必会对投资的长期收益造成影响。
  这种短期的巨大压力在目前的中国相当严重:证券公司的自营部门和民间机构多以一年作为投资期限,提出计划和任务;证券投资基金更是一周排一次名、一季度考核一次。“不能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倒下,否则一切都是白搭。其实,这种事情已经发生不少了。”一位基金经理说。
  中国投资者的机会
  不过,石松鹰表示,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信息在市场上的流动越来越流畅、越来越快,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市场的有效性;同时随着国内机构投资者纷纷成立自己的研究机构,越来越关注投资的基本面研究,使得公司市场价值与其内在价值之间的相关度越来越强;QFII的加入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市场的有效性,所以,上述的这种情形正在逐步改变,而且有可能比我们想像的进程要快得多。
  从来都是时势造英雄。巴菲特接受专访时曾说过,他是一个在正确的时间,出生于正确的地点的人。如果生于1700年的美洲,他什么也不是。“能够生于20世纪30年代,就像是‘中了超级大奖’一样”,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迅速的发展,给他提供了绝无仅有的发展机会。而很多接受采访的人士都认为,当前中国正面临着类似的机会。申万研究所的康伟认为,近两年宏观经济指标的良好表现已经显露未来的势头,这种发展的力度和惯性会推动经济继续走好。
  鹏华基金管理公司一位基金经理则相信,在中国这种宏观经济持续高增长的背景下,市场化进程和开放都在不断推进,越发激烈甚至残酷的市场竞争必然通过优胜劣汰筛选出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企业。如果现在能够发现这些企业的萌芽,开始介入,随着它们的成长一定会带来可观的回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