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致股东的信2

第228章


无论从中石油目前每股收益0.25元的盈利能力看,还是从未来的成长潜力看,该股票仅7倍市盈率的价格都具有较高投资价值。
  而更让“老谋深算”的巴菲特动心的是,中石油的派息能力更是超过了很多美国公司,4月24日,巴菲特最后一次、也是一次买入最多中石油股票的日子,恰是中石油除息日,每股派人民币0.069951元,加上中石油年中派息,去年全年派息197亿,每股0.12元。再加上不到7倍的市盈率,无论是和香港其他H股公司相比还是跟美国的能源公司相比,中石油都可以被看做具有投资价值的个股。银华基金管理公司副总经理、开放式基金银华优势企业基金经理石松鹰认为:巴菲特购买中石油仍然是其一贯投资风格和投资理念的延续,相比美国S&P 500指数20多倍的市盈率,中石油7倍的市盈率确实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另外中石油从各方面也符合巴氏的选股策略。
  另有一部分研究人士认为,像巴菲特这样的投资人,在进行投资时应该对目标公司做过非常详尽的调查,因此,不排除巴菲特事先了解到中石油公司内幕的可能性。当记者询问中石油方面巴菲特在买入中石油股票前是否与公司高层有过接触时,公司方面表示他们跟记者得知此消息的时间几乎一致。同时,公司方面认为,巴菲特看好中石油主要是看中公司历年来的赢利能力及高股息回报。巴菲特是以谨慎投资著称的投资家,他的投资决策必然经过深思熟虑和仔细考察。
  中石油下属分公司有关人士告诉记者,由于巴菲特的介入,中石油创出了一年多来的最高价,但此前中石油的股价无疑被严重低估。公司上市后三年多来,年营业额由上市前的1817亿元上升到2444亿元,股东权益由2097亿元跃升至3167亿元,净利润分别为546亿元、455亿元、469亿元;借鉴BP等国际著名石油公司经验进行了脱胎换骨般的管理再造,形成了以集中财务管理为中心、以股东回报最大化为目标的管理体系;股息收益率平均高达6%,而目前美国公司平均股息收益率仅为2%。他认为海外机构投资者的进一步介入,必将使中石油获得更多向海外拓展的契机。
  另据2003年3月3日出版的美国《财富》杂志公布,2002年度345家世界最受赞赏公司名单中,中国石油位列能源类公司第十位,比上年提高了两位。
  初识巴菲特
  中国人开始叫得上巴菲特这个名字,应该是1997年往后的事。但始于1996年的一波大牛市行情,却经常成为人们谈论巴菲特与中国股市关系的聊资,并认为是对那次上涨的重要解释。此后,《巴菲特如是说》等专门介绍巴菲特的翻译书籍资料在国内露面,国内不少证券分析师开始引用这位“奥马哈圣人”说明市场上涨原动力来自何方。巴菲特、伯克夏以及他们持有的一些知名公司,逐渐为大家所熟悉;而资料的丰富也使得一些职业投资人对巴菲特的投资思路、投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多年来,巴菲特被全球基金经理人奉若神明,即使在网络股高涨的那两年,巴菲特也从来没有被任何一个理智的基金经理人所遗忘。在科技股泡沫被越吹越大的时候,没有被冲昏头脑的基金经理们都会搬出巴菲特来,并说,“看,巴老并不看好科技股,不是吗?我们也该因此而警惕才是。”
  今年已72岁的巴菲特从十几岁就开始投资股票,师从美国证券投资之父格雷厄姆,并将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理念”发挥到极致,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投资风格,身价从几千美元资本增长到今天的323亿美元,个人财产位居世界第二。然而,尽管全球投资基金经理都将其视为投资楷模,但迄今能学其投资之道者寥寥。
  如果你有幸能将资产交于巴菲特打理,那将受用无穷。有人曾经算过,如果你在1956年交于巴菲特1万美元时至今日,你可能赚回2.5亿美元,而且还是税后盈余。巴老拥有的控股公司伯克夏至今仍以每股6.5万美元左右高居纽约交易所榜首。而这一高的“离奇”的价格相对公司经营状况而言却非常贴切。正如巴老在2002年年报中致股东的一封信所言,“我们2002年的净收益为61亿美元,这使我们每股账面价值提高了10.0%。在过去的38年里(也就是在现任管理层接管公司以来),每股账面价值已经由19美元涨至41727美元,平均每年增长率达22.2%。
  投资人?商人乎?
  虽然是证券投资界将巴菲特率先带入了国内,但对于巴菲特究竟是以什么为职业、应该用什么称谓来定义他,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基金经理、投资家、战略投资者到银行家、商人,名头多多。
  “巴菲特应该算一个战略持有者。这不同于一般的投资公司(如想收购深发展的新桥投资),投资公司不会一下子持有一家公司十几年,通常经过重组包装后就卖出去,而巴菲特会持有时间很长。但他持有的目的还是源源不断得到回报,不会亲自经营操作,这又不同于实业家。”渤海证券投行部副总李文认为。
  而深圳新兰德咨询专家左旭云认为,巴菲特的内在气质是个商人。他把巴菲特的投资分为两个阶段:早期创立合伙投资公司的巴菲特是实践格雷厄姆投资法的一般投资人,并在1956年至1969年期间获得了投资业绩平均每年29.5%的复利增长、平均年度报酬率超过同期道琼斯工业指数报酬率22%的好成绩。
  而1965年他取得了以纺织为主业的伯克夏公司的控制权之后,尤其是在1969年结束了合伙投资事业之后,巴菲特的投资与收购发生了转型。与一般的做企业不同,他不是具体负责企业的经营运作,而是做大手笔的资产配置——将麾下所有控股的公司利润收缴上来,根据对于各家企业盈利前景和成长性的判断,重新将资本分配到有效率的地方,使公司的总体资产达到更好的增值。
  左旭云跟踪了多年来伯克夏的年报和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他以伯克夏持有的喜斯糖果公司为例来说明:当初巴菲特以2000多万美元买下了账面资产不足于2000万美元的喜斯,目前喜斯留存的账面资产为3000多万,而巴菲特从这里拿走了约4个亿的现金。现金主要是依靠股息和分红形式流出的。“现金奶牛”(cash cow)型企业是巴菲特的重要指标,而对于网络这样“有远景有转机”但还需要加倍投入资金的企业,无法赢得他的青睐。
  “巴菲特从喜斯拿走的这些现金,投入到其他利润增长和回报都胜于喜斯的公司去。他不会你提出需要买设备就给钱,他会看给你买设备之后的回报——这就是他运用大财技的经营方式,从而使其旗下公司盈利赢得平均超过20%的年增长幅度。”左旭云认为。
  巴菲特本人也持上面的观点。他曾表示,自己比较像生意人或曰商人(businessman),而非投资人(investor)。对于自己的工作,他曾经用“聪明的资产配置”来形容。显然,他在很大程度上把伯克夏的业绩也归结为配置的结果而不是简单的股价波动。
  巴菲特帝国
  巴老的伯克夏在华尔街甚至全球投资领域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皆因为其中包含了太多的神话。该公司最主要业务为直接及再保险业,其他业务范围涉及地毯制造与销售、建材生产与销售、制鞋业、能源业、飞机及轮船驾驶培训、家具及珠宝零售、金融服务(房屋租赁、运输设备出租等业务)糖果制售、农用设备制造、乳制品制造、家居用品销售以及报业,此外还持有大量的上市公司股票,其中尤以可口可乐、吉列、美国运通、迪士尼这样家喻户晓的名牌著称,但惟独与高科技无关。2003年3月8日,伯克希尔公司公布了令人羡慕的2002年年报:营业收入423.53亿美元,净利润42.86亿美元,每股收益2795元,总资产1695亿元,净资产640亿元,均创出历史最高纪录。
  提到巴老的年报应该是投资者了解他的一个重要窗口。因为此人除了每年年报中给股东的信和每年年会中与股东的见面,其余几乎很少抛头露面,而对其多年来的投资策略更是讳莫如深。所以,很多观察他多年的投资研究人士对他的了解也无非是从每年年报的信中以及他在年会中与股东为数不多的交流。
  巴老几乎是从每年冬天就开始起草年报中那封致股东的信,这也是华尔街顶尖投资家每年必读的投资宝典,尽管其中并没有谈及其任何投资策略和技巧。巴老每年的信中,除了告诉伯克夏公司的股东们他们得到的丰厚收益,也会对美国金融业最受人瞩目的话题给出真知灼见,比如2002年的年报中,巴老就针对安然等丑闻的公之于众,畅谈了自己对CEO、独立董事等问题的改进意见,引起了金融界的又一次争论。
  这位72岁的老人何以对投资、管理都有如此敏锐的洞察力和高效的手段,全来自于他多年来对无数公司年报的仔细阅读,数十年如一日的阅读《华尔街日报》、财经类贸易类杂志,悉心揣测著名经济学家的著作和其导师格雷厄姆倡导的价值投资理论。巴老不仅读自己公司旗下数十家企业的年报,也读这数十家公司所有竞争对手的年报,而他旗下的公司涉及十几个行业,也就是说巴老要读十几个行业所有公司的年报,“我想知道我们的竞争对手在做什么,在谈什么,有什么新发现,用什么策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