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

第65章


清政府出兵朝鲜“原为属国 
定乱”,人数既少,又“专剿内地土匪”,并没有进驻汉城和通商各口,致 使中日抗争之始,日本就“著著占先”,中国则“面面受制”。
日本出兵朝鲜,引起清政府的强烈反响。李鸿章和总署采取同一步调, 分别与日本驻京公使和驻津领事反复交涉,强调中国按照保护属邦旧例,派 
兵“戡定内乱”,日本不必特派重兵,更不宜进入朝鲜内地,以免别滋事端。 然而,日本断然拒绝中国方面的要求。
清政府在阻止日本出兵朝鲜失败以后,面对中日两国在朝鲜的军事对峙 局面,为了避免发生军事冲突,建议中日两国军队同时撤出朝鲜。日本政府 
为了侵占朝鲜,破坏中日关系,向清政府提出中日两国共同监督朝鲜改革内 政的方案。李鸿章经与总署磋商,电令驻日公使汪凤藻批驳日本的无理要求。 
汪凤藻建议采取交通办法,“拟答四条:一,倭认韩为中属;二,华允倭会 剿;三,乱定照约撤兵;四,中倭皆不干预韩政,惟劝韩自行清厘”。对于 
这种“以认属替会剿”的方案,李鸿章复电拒绝。他认为日本绝不会承认朝 鲜为中国属国,“徒说无益”。东学党之乱,即将平定,“实无庸多兵会剿”。 
在他看来,惟有劝导朝鲜“以后自行整顿内治,彼此皆不干预,尚是正论”①。
6 月 21 日汪凤藻遵命照会日本政府。第二天,日本政府就向汪凤藻表示:“设 与贵政府所见相违,我断不能撤现驻朝鲜之兵。”②
清政府为了促使日本自朝鲜撤军,还从以下两个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李鸿章和总署认为,日本是以朝鲜“不办贼”“借口助兵”的,要使日 
本撤军,中朝就必须切实镇压东学党起义。他们指示袁世凯“不必促倭退兵,
惟在催韩剿匪”,并饬令叶志超、聂士成“相机助剿”。在他们看来,只要
①  《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 13,第 25 页。
①  《北洋大臣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 13,第 19—20 页。
②  《北洋大臣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 13,第 22 页。
能将东学党起义镇压下去,“俾外人共见,彼时约倭同撤,当较顺手。”③ 这是由于他们轻信了日本关于“俟贼全平再撤”的谎言,尚未识破日本的侵 
略阴谋,因而作出此时日本“不敢遽谋吞韩”的错误判断的结果。
李鸿章和总署还天真地以为劝导朝鲜改革内政,是消除“倭衅”的“釜 底抽薪”之计。他立即指示袁世凯:“无论倭肯撤兵与否,韩必自将内政整 
理,除贪、奖廉、恤民、察吏,庶旁人无可借口,务随时切劝。”①
清政府处理朝鲜问题,主要着眼于反对日本侵略,维护中朝两国主权, 同时也有保持中朝宗藩关系的意图。清政府为出兵朝鲜事给日本的照会中有
“保护属邦”字样。日本政府一面力图在军事上取得先发制人的优势,一面 胁迫清政府修改照会中“属邦”二字。李鸿章致电汪凤藻说:“我朝保护属 
邦旧例,前事历历可证,天下各国皆知,日本即不认朝鲜为中属,而我行我 法,未便自乱其例,固不问日之认否,碍难酌改。”②李鸿章将此意电告总署, 
得到总署的坚决支持。日本政府见此计不成,便打着“维护朝鲜独立”的旗 号,胁追朝鲜否认中朝宗藩关系。朝鲜政府内部亲日势力迅速抬头。6 月 28 
日日本驻朝公使大鸟照会朝鲜政府,质问朝鲜“是否独立自主的国家?”, 限期答复。李鸿章闻讯后,指示袁世凯:日本胁迫朝鲜“不认华属,断不可 
从”,务必劝说朝鲜国王坚持定见,如果朝鲜国王屈服于日本的压力,“竟 认非华属,擅立文据”,中国定将“兴师问罪”。李鸿章的本意,是企图“以 
此胁韩,勿令轻许。”③当时日本政府抓住这个历史遗留下来的宗藩关系问题, 竭力破坏中朝关系,挑动侵华战争。清政府本应顺乎历史潮流,主动废止中 
朝宗藩关系,积极援助朝鲜独立自强,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结成中朝两国的 反侵略联盟。怎奈清朝封建统治者不识时务,抱残守缺,以致失掉朝鲜的友 
谊,使日本得以售其奸。
当时清朝统治层虽然都主张“遣兵代剿”、中日共同撤军和保持中朝宗 藩关系,但是在通过什么途径避免中日战争、争取和平的问题上却存在着明 
显的分歧。帝党主张一面备战,一面和商,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制止日本的 侵略;后党和李鸿章则倾向于和商,“以夷制夷”,对备战有一个从消极到 
积极的转变过程。
李鸿章虽然早在 6 月 14 日就宣称入朝清军“此时防日较重于防匪”①, 把防御日本侵略提到首位;但对备战却采取消极态度,认为敌强我弱,“越 
国进剿,毫无把握”。慈禧担心中日开战延误自己作寿和削弱后党权势,支 持李鸿章的主张。6 月中旬,汪凤藻、袁世凯皆请“厚集兵力”,遭到李鸿 章的拒绝。6 
月 22 日总署电询李鸿章:“倭如添兵不已,我应否多拨以助声 势,望审筹酌办。”②第二天,李鸿章复电说:我若增兵,日本亦必添调,那 
将如何收场呢!“今但备而未发,续看事势再定。”③但是,光绪却认为,“据 现在情形看去,口舌争辨,已属无济于事”。日本已派大军进入汉城,倘若
③  《发北洋大臣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 13,第 21 页。
①  《北洋大臣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 13,第 25—26 页。
②  《北洋大臣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 13,第 10 页。
③  《北洋大臣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 13,第 28 页。
①  李鸿章:《复译署》,《李鸿章全集》(二),电稿二,第 1702 页。
②  《发北洋大臣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 13,第 20 页。
③  《北洋大臣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 13,第 21 页。
对朝鲜“胁议已成,权归于彼,再图挽救, 更落后著。”他指示李鸿章就“如 何及时措置”问题,“妥筹办法,迅速具奏。”④6 月 30 日李鸿章遵旨复奏, 
一面表示日本遽以重兵胁韩,“倘至无可收场,必须预筹战备”;一面又说
“北洋铁快各舰堪备海战者只八艘,余船尽供运练之用”,“海上交锋恐非 胜算”,陆军兵力不厚,“若令出境援朝击倭,势非大举不办,一经抽调, 
则处处空虚,转为敌所乘,有妨大局。”⑤光绪看后,非常气愤和不安,7 月
2 日再次降旨,指示李鸿章对“外援内防,自宜先事豫筹”,并责问说:“究 竟海军所练之兵各有若干?此外北洋分扎沿海防军若干?及直隶绿营兵丁可 
备战守者若干?”7 月 4 日李鸿章复奏说现有海陆军“守”尚有余而“攻” 则不足,如若“出境援剿”,就必须“备饷征兵”。光绪无奈,便于 7 月 11 
日决定给李鸿章拔款 300 万两,令其“将战守一切事宜,随时妥为筹备,以 期缓急足恃。①
光绪指示李鸿章妥筹战守事宜,李鸿章就提出如何处理在朝清军问题。 当时驻军牙山的叶志超向李鸿章提出派军增援、撤军回国、“守此不动”等 
上中下三策,请求裁夺。李鸿章斟酌再三,电告总署说:“钧署现正与倭商, 未便遵添大军,致生疑沮,上策似须缓办。其中策与袁道同见,前钧电有或 
撤或移之说,鸿初虑示弱,惟所称军士露处受病实情,可否照办请速核示。”
②李鸿章虽因受张佩纶“先班师示弱以骄敌”思想影响而倾向中策,但却不愿 明言,因而特地电请总署核示。过了两天,光绪下谕,指出撤军“殊属非计”, 
而“大举致讨,即在指顾。著李鸿章休察情形,如牙山地势不宜,即传谕叶 志超,先择进退两便之地,扼要移扎, 以期迅赴戎机,毋致延误。”③
就在李鸿章有意撤回驻朝清军的同时,御史张仲炘上疏,抨击李鸿章“观 望迁延”,请“一意决战,以弭后患”。
7 月 14 日以后,中日关系急骤恶化,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日本驻华公使向总署呈送第二次绝交书,指责清政府要求日本撤军是“有 
意滋事”,声明“嗣后因此有不测之变,我政府不任其责。”④面对如此严峻
局势,光绪和李鸿章的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
7 月 14 日光绪决意进兵,下谕说:日本以重兵胁制朝鲜, “和议恐不 足恃,亟应速筹战备,以杜狡谋。”“著李鸿章速为筹备,先派一军由陆路 
前往边境驻扎,以待进发。”“水路叶志超一军,兵力尚单,须有继进之军, 以资接应。”①光绪过去倾向于实力备战以为和地,现在则转而“一力主战” 了。
。慈禧虽然不愿开衅生事,但却认定日本是个“小国”,堂堂中华岂能 容忍“小国”凌辱,因而在一定时期“主战”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时人说“西 后藐日而轻战”。
与此同时,李鸿章由于日本的咄咄进逼和清廷的屡屡切责,也开始从“重
④  《军机处寄北洋大臣李鸿章上谕》,《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 13,第 25 页。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