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

第67章


然而,李鸿章却坚持己 见,拒不遵旨。8 月 25 日光绪根据李鸿章的提议,任命败军之将叶志超总统 
平壤各军,“命其督率诸军,相机进剿。”叶志超始则提出“必俟兵齐,秋 收后始能协力前进”;继而声称“陆军劳费万端,必有四万余人,厚集兵力, 
分布前敌后路,庶可无虞。”④李鸿章对前者褒以“自系老
成之见”,对后者则未置可否。光绪览奏,“殊深疑闷”,特于 9 月 4 日严令李鸿章对“所言分布进剿机宜”,“妥筹具奏”,“不得以兵未全到, 
束手以待敌人之攻”,并警告他“慎毋稍涉大意,致有疏虞,自干咎戾也。 懔之!慎之!”①就这样,一个要“先发制人”,一个坚持“株守以待”,争 
论不休。光绪“屡促进剿,而李鸿章总以兵力不敷为言”,致使日本得以乘 机加紧备战,“密为布置, 修治台垒,造置铁路,守御益固,攻取益难。”
②李鸿章坚持“株守以待”的消极防御方针,使清军失掉了主动出击的有利时 机, 导致平壤战役的失败。
关于北洋舰队的作战方针,光绪与李鸿章的分歧,也集中在积极还是消 极防御上。
丰岛海战之后,李鸿章一面电告清廷有关战况,一面命令丁汝昌“统带 铁快各船,驰赴朝鲜洋面,相机迎击。”在不到二十天时间里,丁汝昌曾奉 
命三次赴朝鲜洋面梭巡。8 月 3 日光绪质问李鸿章:“前据电称,丁汝昌寻 倭船不遇,折回威海卫,布置防务。威海避处东境,并非敌锋所指,究竟有 
何措置?抑藉此为藏身之固?”并令李鸿章察看丁汝昌“有无畏葸纵寇情事”
③。李鸿章一面为丁汝昌辩解,一面电示丁汝昌:“参折甚多,谕旨极严、汝
①  《发北洋大臣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 16,第 6 页。
②  《寄平壤盛军卫统领》,《李文忠公全书》,电稿,卷 16,第 40 页。
③  《军机处电寄李鸿章谕旨》,《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 16,第 39 页。
④  《北洋大臣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 19,第 9 页。
①  《军机处寄北洋大臣李鸿章上谕》,《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 19,第 13 页。
②  《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 19,第 25 页。
③  《发北洋大臣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 16,第 7 页。
当振刷精神,训励将士,放胆出力。”④8 月 13 日李鸿章鉴于日本海军“乘 虚往来威海、旅顺肆扰,各处告警”,并有赴山海关、秦皇岛截夺铁路之谣, 
因而责令丁汝昌:“此正海军将士拼命出头之日,务即跟踪,尽力剿洗,肃 清洋面为要,不可偷懒畏葸干咎。”①然而,一纸电令,并未能改变丁氏的“偷 
懒畏葸”。当时光绪“屡催设法接济”牙山叶志超军。据说光绪“深怒海军 不能救援叶军,诘责庆邸,掷碎茶碗,谓丁汝昌不能战,糜费许多饷何益?”
②由于丁汝昌“气馁”,“海军胆怯”,“水路无从接济”,叶志超军面临覆 没的危险。于是,李鸿章电令叶志超向东边汉江上游水浅处觅间道北移。
当时日本海军声东击西,经常窜到威海、旅顺等处“施放空炮,旋即远 网”。8 月 23 日光绪判断日舰“难保不乘我之懈,再来猛扑”,于是指示丁 
汝昌将北洋舰队的防御重点从朝鲜洋面转移到威海、烟台、旅顺和大连湾等 处,扼守“北洋要隘,大沽门户”。光绪的主张同李鸿章的想法颇为相似。8 月 29 
日李鸿章上书光绪,建议采取“保船制敌之方”。他认为中国“今日海 军力量,以之攻人则不足,以之自守尚有余。”中国“快船不敌”日本,倘 
与日本“驰逐大洋,胜负实未可知,万一挫失,即赶紧设法添购,亦不济急”。 他主张中国海军不必与日本海军“拼击”,“但令游戈渤海内外,作猛虎在 
山之势”,日本“尚畏我铁舰,不敢轻与争锋。”这样不仅北洋门户“恃以 无虞”,而且威海与朝鲜仁川—水相望,日本因担心中国海军东渡袭其陆军 
后路,就不敢让其海军舰队全部驶寓仁川进犯中国各口。8 月 31 日光绪肯定 了李鸿章的“严防威旅门户,为保船制敌之计”。
光绪与李鸿章的一致之处,是放弃争夺黄海制海权,严防威旅门户,保 船制敌。这就既使援朝陆军陷于孤立,又把战火引进北洋沿岸,显然是一太 
失策。英国人格伦指出:“中国于开战之初,已不以海军争夺制海权,徒造 屈服失败之因,自身承诺将战地置于中国沿岸,岂不怪哉!”①
光绪与李鸿章之间的分歧,则在于是否“相机迎击,以期力挫敌锋”。 黄海战后,由于李鸿章处处迁就丁汝昌,致使这种分歧更加突出。9 月 29 日 
光绪根据赫德的“倭兵三队来华,头队指黄海”的消息,谕令李鸿章:“威、 旅及内海各口防务十分紧急,海军修补之船须赶紧准备护口迎敌”②。10 月 2
—13 日间,李鸿章多次指示丁汝昌:率定、镇等舰“出巡威湾旅一带”。10 月 17 日丁汝昌虽然率舰出巡,但却从旅顺驰向威海,一呆就是十天。在此期 
间,日舰护送陆军在辽东半岛花园口登陆。李鸿章获悉后,立即电令丁汝昌 酌带数船驰往旅湾游戈。丁汝昌重施故技,从威海径直驶入旅顺,泊锚不动。 
当日军进逼金州,旅防万分危急之时,光绪电令丁汝昌率舰前往皮子窝设法 雕剿,断其后路接济。然而,丁汝昌拒不应命,并逃离旅顺,返回威侮。李 
鸿章既声称断日军后路接济,“力固不能”;又对丁汝昌率舰“仓皇出走” 避匿威海之举不予深究。11 月 9 日李鸿章电令丁汝昌带舰来津“面商往旅拚 
战、渡兵、运粮械接济”问题。丁汝昌遵命赴津,与李鸿章、汉纳根面商。
12 日李鸿章报告总署说:“丁汝昌拟即率六舰由津赴口外巡徼,遇敌即击,
④  《李鸿章全集》(二),电稿二,第 855 页。
①  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三《甲午中日战争》(上),第 81 页。
②  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三《甲午中日战争》(下),第 120 页。
①  《海事》,卷 5,第 12 期,第 12 页。
②  《军机处电寄李鸿章谕旨》,《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 21,第 3 页。
相撞即攻。”但“若令护送运船,适以资敌”。在这一点上,与汉纳根的意 见相同。当天,丁汝昌率舰“赴旅顺口探巡”,不过只在旅顺口外待了几个 
小时,就匆匆退入威海,坐视旅顺陷落而不救。旅顺失守,威海吃紧,李鸿 章断定“湾旅敌船必来窥扑”,便于 11 月 27 日电令丁汝昌有警时“应率船 
出傍台炮线内合击,不得出大洋浪战,致有损失。”③光绪的看法略有不同。 他深知“海军战舰数已无多,岂可稍有疏失?若遇敌船逼近,株守口内,转 
致进退不得自由”,因而要李鸿章设法调度,相机迎击,以免坐困。李鸿章 当即责令丁汝昌妥筹电复。1895 年 1 月 16 日丁汝昌指出:若“水师力强, 
无难远近迎剿。今则战舰无多,惟有依辅炮台,以收夹击之效。”李鸿章认 为丁汝昌“所拟水陆相依办法,似尚周到”,请总署代奏。光绪经过慎重考 虑,在 
21—23 日三天之内连下三谕,既批准李氏之议,说海军战舰必须设法 保全,“前据李鸿章电奏,预筹水陆相依之法,尚属详悉”,又反对坐守待 
敌,要求李氏迅速筹办“应如何相机合力出击之处”。
李鸿章遵旨电示丁汝昌:“若水师至力不能支时,不如出海拚战,即战 不胜,或能留铁舰等退往烟台。”①但是,丁汝昌却认为:“海军如败,万无 
退烟之理,惟有船没人尽而已。旨屡催出口决战,惟出则陆军将士心寒,大 局更难设想。”1 月 24 日李鸿章答复说:“汝既定见,只有相机妥办。廷旨 
及岘帅均望保全铁,舰,能设法保全尤妙。”由此可见,光绪希望“保全铁 舰”,并“屡催出口决战”。李鸿章虽然不无赞许之意,但当丁汝昌坚主“避 
战保舰”时,却又往往采取迁就态度,结果导致威海陷落,舰队覆没。
随着战事的节节失利,清朝统治层里的明争暗斗日趋激烈。帝党决意削 弱后党,设法迫使慈禧重新起用闲置十年的恭亲王奕,擢升翁同龢、李鸿 
藻为军机大臣。然而事与愿违,奕因“年已老,又叠经废置”,锐气尽销, 因循苟且,并没存成为帝党的帮手,反而支持了后党的求和活动。翁同盒龢、 
李鸿藻虽然跻身枢府,但却无力改变后党把持“权而要”的军机处的局面。 帝党在要求起用奕、提拔翁、李的同时,竭力“摧析”为后党所倚重的李 
鸿章。他们深知要想增强权势,坚持抗战,就必须更易将帅,夺取军权。“将 不易,帅不易,何论其它?”①
1894 年 8 月,志锐、文廷式等先后上疏弹劾李鸿章衰病昏庸,贻误大局, 请求另行简派重臣至津誓师。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