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

第84章


李鸿章不但勇于在朋 僚之间表明这种态度,而且敢于直言要求慈禧“效法禹汤,先下罪己之诏”。
①  裴景福:《河海昆仑录》,卷 3,第 225—227 页;卷 2,第 145—146 页。
①  《李经述德州来电》,《李鸿章全集》(三),电稿三,第 1033 页。
②  《李经述来电》,《李鸿章全集》(三),电稿三,第 1062 页。
③  《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第 1 辑,第 18 页。
当然,李鸿章对慈禧并没有丧失信赖之心。当时荷兰公使克罗伯由京抵沪, 告知各国公使拟让慈禧归政光绪。李鸿章表示反对,说“太后训政两朝,削 
平大难,臣民爱戴,此次拳匪发难,只恐祸起腋时,不得已徐图挽救”①。他 既为慈禧开脱,又与张之洞等共商对策。在维护慈禧统治地位这一点上,他 
们并无分歧。李鸿章无非是要敦促慈禧彻底转变态度,为议和铺平道路。8 月 2 日李鸿章具折“密陈安危大计”,强调中外众寡、强弱悬殊,中国不能 
以卵击石,孤注一掷,应“立简重臣,先清内匪,善遣驻使,速送彼军”。 当时慈禧依违叵测,一面派遣主战甚力的勤王将领李秉衡出京督师,抗拒八 
国联军进犯;一面任命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与各国议和。刘坤一闻讯致电李 鸿章说,“恭贺全权大喜,旋乾转坤,熙天浴日,惟公是赖。”②李鸿章却显 
得比较冷静,知道朝局不变,所谓全权大臣,只能徒具空名,因而继续向清 廷施加压力,要求切实作到“送使”出京和“剿匪”两层,否则“断非区区 
绵力所能胜任”。
再次,是为了疏通外交渠道。李鸿章抵沪后,正值八国联军大举进攻, 外交局势愈益险恶的时候。8 月 4 日八国联军从天津出发分两路沿运河两岸 向北进犯,于 
15 日攻占北京。当时慈禧和光绪出逃。7 月底 8 月初,俄国出 动大军侵入东北。列强在占领北京、直隶和整个东三省之后,彼此之间猜忌 
倾轧、明争暗斗日益激烈。在华势力最强的英、俄两国和野心勃勃的德国, 准备瓜分中国。俄国拉拢李鸿章,要派军舰护送他由沪赴津。英国反对李鸿 
章全权代表资格。德国特派陆军元帅瓦德西率领大军来华,为他争得八国联 军总司令宝座,并拒绝承认李鸿章全权代表资格。美国重申“门户开放”原 
则,主张维持清政府原有统治秩序。面对这种局势,李鸿章通过各种途径, 乞求各国停战议和。他的这种努力,隐含着一个明显的意图,就是争取各国 
维护清朝统治和承认自己作为情朝全权代表的资格。但是,各国都基于自身 利益,“设词推延”,没有答应“各派全权议事”。
8 月底和 9 月上半月,中外形势发生了重要变化。慈禧在逃亡途中迫不 及待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8 月 20 日以光绪名义发布“罪己诏”。
8 月 24 日准全权大臣李鸿章“便宜行事”,命其“将应办事宜,迅速办 理”,表示朝廷“不为遥制”。
8 月 27 日授奕劻“便宜行事”全权,令“即日驰回京城”,“与各国使 臣商议事件”。
8 月 31 日添派刘坤一、张之洞为议和大臣,“随时函电会商”。
9 月 7 日正式发布“剿匪”谕旨,诬蔑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声称” 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剂除不可”。
9 月 8 日电旨说“罪在朕躬,悔何可及”,令李鸿章“即日进京,会商 各使,迅速开议”,此行“不特安危系之,抑且存亡系之,旋乾转坤,匪异 人任。”①
与此同时,各国政府对清王朝的态度也渐趋接近,8 月 30 日赫德电询海 关驻伦敦办事处税务司金登干:“欧洲的意见如何,维持清室违是瓜分大清
①  盛宣怀:《愚斋存稿》,卷 40,电报十七,第 26 页。
②  《江督刘来电》,《李鸿章全集》(三),电稿三,第 1071 页。
①  《军机处寄全权大臣李鸿章等电旨》,《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 566 页。
帝国?什么是必不可少的条件?”9 月 13 日金登干复电说:“关于您 8 月 30 日电所提问题,各国显然仍拟支持满清皇朝,不主张瓜分。英国舆论主张维 
持光绪皇帝,给慈禧太后以个人安全,但反对英国政府承认她。至于俄国等 则倾向于支持她。必要的条件包括惩办祸首、赔款、保证今后对各国友好等 等。”②
鉴于上述情况,李鸿章认为北上时机业已成熟,因而于 9 月 15 日从沪启 程北上。他原拟“借乘俄舰赴津”,但考虑到“天津进口须有各国保护接待, 
乃可畅行无阻。借乘俄舰易启猜疑”,因而改乘招商局“安平”轮,由一艘 俄国军舰护送赴津。
9 月 18 日李鸿章乘“安平”轮抵达塘沽,在一群俄国军官的欢迎和保护 下登岸。各国官兵对俄国军官“为什么对中国人如此尊重感到奇怪。”一个 
站在码头上的德国中尉因为俄国军官“穿上礼服欢迎这么个人物,非常粗鲁 地表示莫名其妙。”李鸿章在会晤俄国陆海军司令时,既对俄国从北京部分 
撤军表示感谢,又力劝俄军暂缓进攻沈阳。19 日李鸿章在俄军护送下到达天 津。在他的住所担任门岗的“俄国卫队建立了很严格的制度,出入必须有出 
入证,以防止闲杂人接近他。”李鸿章一方面情愿地接受俄国的“特殊礼遇”, 另一方面又欲盖弥彰地洗刷“亲俄派”的嫌疑。他在会见天津海关税务司、 
英人社德维时,询问赫德为什么没有遵照皇上的谕旨,“安排用军舰从上海 接他到大沽”,而他本人已接到这样的谕旨。他表白说,如果赫德遵旨照办,
“那么他也就不会由俄国军舰护送,因而引起他是亲俄派的流言了。”李鸿 章还会见了德员德璀琳,德璀琳提醒他,瓦德西在谈判中将是一个主要人物。 
不久,瓦德西抵达天津,李鸿章急不可待地谋求与之会晤,但瓦德西却遵照 德国政府指令,“对李氏之请求,每拒绝之。”借口“只管战事,不管交涉”。 
德国新任驻华公使穆默虽然在上海曾与李鸿章“来往两次”,但到津后,却 拒绝与李鸿章晤谈。德国的目的显然在于拖延停战议和进程,为瓦德西“用 武”创造条件。
李鸿章在津暂住期间,还作了三件事。 一是力促清廷进一步采取为停战议和铺路的措施。9 月 20 日他以转达刘
坤一、张之洞、王之春、袁世凯、盛宣怀关于争取早日议和建议的形式,电 请清廷:感谢俄国允许从北京部分撤军,并请俄国劝说德国;趁德军尚未全 
到,优恤被杀的德国公使克林德;早商停战;早下“诚心悔过”偷旨。9 月
24 日他电促清廷“议处”首祸诸臣,并将“端王逐出军机”。9 月 25 日清廷 降旨,允其所清,将“纵庇拳匪,启衅友邦”的诸王大臣庄亲王载勋、端郡 
王载漪等“分别轻重加以惩处”;赐祭克林德;并向俄、德、日致送国书, 希望“尽捐嫌隙”,“早定和议”。
二是遵旨在津接任直隶总督。10 月 1 日李鸿章遵旨在津“恭设香案,望 阙叩头”,接受了由护督廷雍派人送到的钦差大臣及直隶总督关防、盐政印 
信。这位年垂八旬、饱经沧桑的大吏,在曾坐镇 25 年而又调离数载的督署重 接大印,自然会感慨万千。据说,李鸿章到天津后,目睹自己苦心经营多年 
的这一名城重镇残破不堪的景象,联想到“国破家亡”的艰险局势,不觉痛 哭一场。
三是奏请饬令荣禄改赴行在。荣禄向清廷推荐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议
②  《中国海关与义和团运动》,第 9、11 页。
和全权大臣,而李鸿章则建议清廷加派荣禄为议和大臣。但是北京沦陷后逃 往保定的荣禄,却以“忝领师干,实难兼顾”为由,力辞不就。李鸿章经过 
深恩熟虑,也不再坚持原议,反而奏请饬令荣禄改赴行在。李鸿章所以改变 态度,一是由于他从副总税务司裴式楷、日本驻华公使内田康哉得知各国公 
使因武卫中军参与围攻使馆事而怪罪荣禄,“不肯接待”;再则考虑到在中 枢须有一位能够影响慈禧、牵制顽固派的实权人物,以便协调内外,促成和 
议。慈禧对荣禄也“倾心以待”,希望他能随侍左右,襄赞策划。10 月 6 日 清廷命荣禄速赴行在,“入值办事”。李鸿章闻讯,深感欣慰,特地致函荣 
禄,表示祝贺。荣禄“领袖抠垣”后,与两位全权大臣李鸿章、奕劻“往复 函商,以定和议”。俞抛说:人知奕劻、李鸿章之“榰柱于外”,不知由荣 
禄之“斡旋于内也”。
10 月 5 日李鸿章由俄军护送,自天津乘船北上,于 11 日到达北京,寓 居贤良寺。这里曾是他甲午战后失势、投闲寓居之所,想不到而今又神使鬼 
差地接纳了重返北洋、负有关乎民族命运、国家荣辱、历史进程的重要使命 的他。此时此刻,李鸿章又会是怎样一种感情和心境呢?
“结与国之欢心” 李鸿章此次进京,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八国联军劫后惨景:“都中蹂躏 不堪,除宫殿外,无一免者。”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