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

第85章


八国联军不仅把一座文明古都夷为“荒野”,
而且在北京城内划分区域,分段占领,进行直接的军事殖民统治,各国只承 认奕劻和李鸿章两位全极大臣住处为中国地方,其余地方均被视为“外国辖 
境”。其实,即使作为中国全权大臣的奕励和李鸿章何尝逃脱了外国的武力 控制呢!奕劻住宅有日本兵持枪守护,李所下榻的贤良寺门口有俄国兵守护。 
无怪乎外国人说奕励“如一囚徒”,李鸿章“实际上是受到礼遇的俘虏”。 在中国两位全权大臣之中,虽说奕劻以亲王之尊而列名于前,但实际主 
事的却是季鸿章。据“相随入京”的张翼揭发:“和局大事,两全权并未妥 商也。”李鸿章“大权独揽,左右无人”,而奕劻则“别有深意”的“事事 
尽让”①。他对李鸿章表示:“我公系国家柱石,实为当今不可少之人。凡事 均须借重,木爵拱听指挥耳!”因此,“每当聚议时,一切辩驳均由李鸿章 
陈词,凡事皆力争上游,而所奏行在折电,概出鸿章之手。”②以慈禧为首的 清廷则恃奕劻、李鸿章“为泰山,望电报如饥渴。”慈禧生怕被抛弃,急于
求得列强谅解。 李鸿章抵京之后,就拜访各国公使,请求尽早议和,当即遭到拒绝,在
他们看来,中国“既已一败涂地至此,尚欲议和耶?惟有懔遵各国所示而已!” 各国交相使用政治和军事压迫手段,力图追使清廷就范。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于 10 月 17 日到达北京,公然住进中南海仪鸾殿。 他本着“对待中国人切勿让步,切勿表露忙态”的所谓”根本原则”,在将 
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拒绝会见奕劻和李鸿章,反而常在各国驻华使节中活动, 唆使他们对华采取强硬态度,并派兵四出攻掠。由于瓦德西坚持武力扩张政 
策,致使南至正定,北至张家口,东至山海关,均在联军势力圈内,联军所 到之处,焚杀淫掠,无所不为,在保定杀害直隶布政使廷雍等高级官吏,并 
在各地与清军狼狈为奸,残酷镇压义和团。
就在瓦德西指挥八国联军四出攻掠的同时,各国外交人员也在进行紧急 政治磋商,力图找到一个能够为大家共同接受的侵华方案。10 月 4 日法国政 
府提出备忘录,主张以惩凶、赔款、在北京驻扎军队、平毁大沽炮台、禁止 输入武器、占领大沽至北京铁路线上两三处地方等六项要求作为开始议和的 基础。10 月 
16 日英、德达成协议,主张“维持中国领土不使变更”,中国 江河、沿海各口岸对各国的贸易和其他正当经济活动“自由开放,毫无差别”
①。这个协定与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相似,得到大多数列强的赞同。这样, 列强对华政策终于协调一致:形式上保持“中国的领土和行政完整”,继续 
维护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作为它们统治中国的工具。基于这项原则,各国 公使就与中国议和大纲问题进行了“甚为秘密”的商讨。他们阴谋自行商定 
议和大纲,然后强迫清政府接受。
李鸿章、奕劻处于清廷与列强之间,感到左右为难,于是权衡轻重,一 面向列强苦苦哀求,一面对清廷危词恫吓,而其着力点则在于迫使清廷“委 曲求全”。
①  《张翼札》,《荣禄存札》,第 48、49 页。
②  吉田良太郎、八?楼主人:《西巡回銮始末记》,卷 3,中国内乱外患历史丛书,第 34 册,第 215 页。
①  《德国外文文件有关中国文涉史料选译》,第 2 卷,第 232 页。
李鸿章首先遵旨争取停战议和,防止联军进犯山西。他请求各国公使说 情劝阻“联军勿庸西去”,并急于谋求与统率联军的瓦德西直接会晤。直至
11 月 15 日瓦德西才接见李鸿章、奕劻。在谈话中,李鸿章、奕劻要求尽快 开始谈判。瓦德西声称“和议之事,可望于短期之内实现”,并“明白宣言” 
联军将在直隶过冬,要求清军撤出直隶,因为直隶为他的“占领区域”。如 果清军撤出,他就“将停止一切敌视行动”。11 月 20 日瓦德西进行回访, 
当面交给李鸿章一份联军占领区域图,李鸿章认为联军占领区域“过于宽 广”,而瓦德西则断然表示“不能再将其缩小”。第二天,李鸿章电告盛宣 
怀:“昨与德瓦帅面定图界,联军不过沧州、河间、正定以南,界外我军随 处可扎”①。其实联军占领区域并非局限于南方,还包括北方“自长城山海关 
以至于张家口西面之山西省边境”广大范围。瓦德西对德皇说:此间“未曾 发生巨大战事”,究其原因,“系由华人有意避免战争”。而在“有意避免 
战争”的“华人”中,处于决策地位的是李鸿章,他认为“如与联军抗拒, 徒增国家之害”,因此密令直隶清军不准“接战”,而要“优礼劳军,吏迎 
兵撤,示以无他”。②
李鸿章不仅主张“优礼”联军,而且胁迫清廷以惩办“祸首”来阻止联 军西犯和争取开始谈判。清廷指示李鸿章和奕励就惩办“祸首”问题提出意 
见,候旨定夺,李鸿章和奕劻经过再三斟酌,复奏建议惩办“祸首”加重“至 圈禁发遣为止”。不料各国公使要求将庄亲王载勋、怡亲王溥静、贝勒载濂、 
载滢、端郡王载漪、辅国公载澜、都察院左都御史英年、协办大学士吏部尚 书刚毅、刑部尚书赵舒翘、甘肃提督董福祥、山西巡抚谎贤一律正法。李鸿 
章、奕劻一面与各国公使交换意见,一面电请杨儒等驻外公使“婉商外部”, 争取“迅速开议,并于祸首稍从轻减”。但结果毫无所得。清廷有鉴于此, 特于 11 
月 13 日发布渝旨,宣布对“肇祸诸臣”严加惩处,借“以服天下之 心,而释友邦之憾”;端都王载漪著革去爵:职,与已革庄亲王载勋均暂交 
宗人府圈禁,俟军务平定后,再发往盛京永远圈禁:溥静、载滢、载濂、载 澜、英年、刚毅、赵舒翘等也分别受到圈禁、降调、闭门思过、充当苦差等 
不同程度的,惩治。荣禄电告李鸿章,说清廷此举,是他“婉切上陈”的结 果。李鸿章非常反感,认为是自己的“苦口忠言”打动了清廷,而荣禄却“颇 
自居功,圆媚可卑”。
各国公使对清廷此次惩办“祸首”,既无一人正法,又未涉及:董福详, 颇为不满,联合发出照会,坚持要求处死载勋等,并惩办、毓贤、董福祥, 
石则“和议断难望成”。奕励、李鸿章将各国公使照会内容电告清廷,并特 别强调了两个事实,(一)“目下情形日紧”,联军已派兵“看守”西陵,
“又分兵往东陵、张家口,实主力难劝阻”,英、德海军司令到过南京,“不 知意之所在”:(二)维持对驻俄公使杨儒透露:“议若不成,各国有开春 
截秦运道,或另立政府之谋”。慈禧和荣禄阅读来电,震惊不已,深感“事 机紧追”,清延于 11 月 22 日电询李鸿章、奕劻各国所开条款内容,“有无 
万不能行之事”,并表示“大局攸关,款议可成不可败”,由全权大臣相机 审势,力图补救,朝廷不为遥制。11 月 25 日电谕李鸿章、奕劻除坚持“懿 
亲不加重刑”外,同意将硫贤“置之重典”。12 月 3 日发布上谕,将董福样
①  李鸿章:《寄盛京堂》,《李文忠公全书》,电稿,卷 28,第 52 页。
②  《义和团档案史料》,下册,第 731 页。
“革职留任”,令“克日驰回甘肃,扼要设防,以观后效。”荣禄随即致电 李鸿章、奕劻,解释所以未能严惩董福祥的原因:“陕甘军民附之者太众, 
势不得不暂为羁縻,徐图安置。”
除了惩办“祸首”问题之外,还有个“两宫回銮”问题。当时名国均以
“两宫回銮”作为议和的先决条件,名曰请“速回銮驾,自秉大权,和商一 切”,而实际上却是企图用武力挟制慈禧和光绪,胁迫清廷彻底投降。慈禧 
深恐受制,联军不撤,决不回京。李鸿章明知慈禧、光绪不会答应马上回銮, 但却屈服于列强压力,只得密奏,反复陈请“速定回銮日期,宣示中外”, 
并表示“敢保必无侵犯”。慈禧责备李鸿章等未能“共谅”其“不得已之苦 衷”,表示决无“甘就偏安,轻弃京师之理”,只要“一有成议,自当即日 
降旨,定期回銮。”
这样,无论惩办“祸首”,抑或“两宫回銮”问题,就均已陷入僵局。 然而由于俄国决定监理东北三省,引起英、美、日等国极大不安:加之李鸿 
章突然病倒,而各国已就议和大纲达成协议,因此,各国急于议定和约,安 定大局,于是不再坚持议和先决条件。12 月 24 日奕劻前往西班牙使馆会见 
德、英、法、美、意、奥、俄、日、西班牙、比利时。荷兰等 11 国公使,互 换全权证书后,各国公使将《议和大纲》交给奕劻,要求“把它送交皇帝, 
并努力获得对它的迅速答复。”李鸿章因患感冒,未曾出席。《议和大纲》 共 12 款,其要点是:克林德被害一事,由中国钦派亲王赴德谢罪,并在遇害 
之所,树立铭志之砷;严惩祸首,戕害陵虐外人之城镇停止科考 5 年;因杉 山彬被害,中国必须用优荣之典以谢日本国政府;中国须在各国人民坟莹曾 
遭汙渎发掘之处,建立碣碑;军火及制造军火的各种器料,不准运人中国: 公平赔补外国人身家财产损失;各国驻兵护卫使馆,并划定使馆区;削平大 
沽等炮台;由京师至海边酌定数处,各国留兵驻守;永远禁止军民人等加入 仇视各国各会;修改通商行船各约,改革总理衙门和各国公使觐见礼节。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