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最后的浪漫

第31章


    我的意思就是,你在国内有什么,出国了你就会碰到什么,你在国内什么也没有,指望出一次国,你同样什么都没有。
    这是我要批判的一种现象。
    因为我看到的这种现象不止一个两个。
    还有一种就是,有的人被媒体,或者是他自己定位,觉得他自己是某个东西。
    其实他不是,然后就把自己挂在那儿,很难受。
    张向阳你认识吧?
    张向阳写《与艾滋有关》的那篇文章(《戏剧电影报》94.12.18.)我很喜欢,看完以后我给她打了电话,因为她没有做任何采访。
    文章描述的是她现场的感受。
    《与艾滋有关》,我自己非常偏爱这个戏,这个戏实际上从原则上是向契诃夫学习,我觉得我学到了一点点儿。
    这个戏从整体的感受上来讲是学到了某种东西。
    《与艾滋有关》可能还要演,我自己到目前为止非常喜欢。
    我听到一些人说这个戏,觉得非常有趣,左舒拉写了一篇文章,说有的人谩骂,说用外国人的钱骂中国人,(笑)谁骂谁了?
    左舒拉是从《彼岸》开始就看这些演出。
      汪:你为什么选择在北京做戏剧?
      牟:说实话,作为个人爱好,我特别不喜欢北京这个城市。
    别的不说,就说吃饭,小饭馆的环境特别糟糕。
    这个气候,包括夜生活,北京有夜生活,但我消费不起。
    作为中国的城市,我特别喜欢广州、上海、拉萨。
    这么多年在这儿,肯定有这个因素,就是北京是首都,它的这种文化的氛围,肯定至关重要。
    到现在为止,我还是以北京为主。
    但以后不见得了,可能广州上海拉萨,我都要去。
      汪:到那儿去排戏?
      牟:对。
      汪:最近你在干什么?
      牟:准备几个戏的公演。
      汪:平时写文章吗?
      牟:少。
    我这个人比较懒,都是人家约才写。
      汪:杜可做些什么?
      牟:帮着拍一些排戏的工作资料。
    用超8拍。
    90分钟一盘,有几十盘。
    她是剧团的行政经理和舞台监督之一。
    昨天贺奕在这儿,我们谈到,我们现在是一个江湖时代,金庸小说里的那个笑傲江湖。
    我是金庸小说的忠实读者。
    我觉得现在粉墨登场的每一个人物,都可以在金庸小说里找到人物模式。
    在这样一个江湖时代,从好的方面讲,就是它不限制什么,每个人你想干什么干什么。
    只要你不损害国家利益,不要反党,你都可以干。
    当然从另外一个方面讲,伪的东西甚嚣尘上。
    这种混乱不堪没有标准,我觉得依然很好,因为秩序需要在混乱之中产生。
    在目前这种创作状况下,我真正尊敬的创作者是这么几个人──我都是从他那个行当的本质来讲──崔健我特别喜欢,现在报纸上说崔健过时了,老了,我觉得很可笑。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摇滚乐没有超过他。
    在文学里面,于坚,我觉得从《零档案》已经突破了某种东西。
    小说上我格外关注一个人,南京的朱文。
    诗歌是吕德安。
    在舞蹈里面,按我个人的标准还没有看到什么人。
    摄影里有吕楠,可以说到目前为止中国独一无二。
    电影里姜文特别重要,《阳光灿烂的日子》你可以从各方面挑它的毛病,但是它的本质的地方开始了另外一个东西。
    纪录片里是《滚地包》。
    纵论江湖英雄,批评里有刘晓波,上海的李劫,北京的贺奕,美术里有栗宪庭杨小彦等。
    这些只是我一下想到的,是我的个人喜好。
    不全面。
      汪:还想请你谈谈对前些年中国戏剧的看法。
    牟:我个人的感受,戏剧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文学剧本,有的剧本是被演出了,不同的导演有不同的样子,有的没有被演出,仅仅作为剧本存在。
    我在上大学的时侯,看高行健的《绝对信号》,非常激动,我起码看了3次,跟着走了3个剧场,觉得非常好。
    《野人》我也看过,不如《绝对信号》给我的感受强。
    别的戏就是我自己后来排了他的《彼岸》。
    在中国当代戏剧环境里,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剧作家。
    我后来在法国见到他了,他自己也做导演,为什么说他重要呢?
    他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他是学法语的,同时他就是翻译家,对当代西方戏剧很了解。
    他给中国当代戏剧文学创作带来两点:一个是主题的改变,在这之前带有某种宣传教育的东西,他带来一种看待世界感受世界的方式,他对世界的看法;另外一个是我们看到的他在剧作形式上带来的变化,像《车站》、《绝对信号》、《野人》。
    《野人》特别好,当时他尝试多声部,但演出我个人认为没有完成这个东西。
    《彼岸》他是专门为演员训练而写的。
    我跟高行健年龄相差,有距离,《彼岸》这个剧本我后来砍掉了一半,保留了一半,保留的都是动作性特别强的,去掉的是他个人抒情性的东西,像小时候在电影院里不敢摸姑娘的手,等等等等。
    那条线是他那代人的一种感慨,我没有感觉,就把那条线去掉了。
    而且高行健当时在北京人艺,正好碰到林兆华,他的这些戏剧文学主张很快有一个导演来完成,来实现。
    我觉得高/林的组合是当代戏剧80年代一个最重要的现象。
    刚才我说戏剧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戏剧文学,一部分是导演或者叫演出部分。
    这在西方分得很清楚,也不是说导演为主,但戏剧毕竟要变成剧场。
    所以我更关注剧场,完成了的东西。
    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当代戏剧林兆华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人。
    在他自己的文章里他也有过阐述。
    他第一不满足于现状,他要找变化;第二他的感觉好;第三比较开放,对年轻人没有辈分上的局限,很平等。
    而且他很敏感,在当代戏剧里,有一些重要演出都是林兆华做的,比如《绝对信号》、《车站》、《野人》、《好兵帅克》,包括《狗儿爷涅pan》、《红白喜事》。
    林兆华的每一个戏都是一步一个脚印。
    当然从我个人喜好的角度讲,他也排了许多我不喜欢的戏,如《阮玲玉》、《蝴蝶梦》、《鸟人》《戏剧卡拉OK》、《浮士德》。
    我觉得在每一个人的导演生涯中这是非常正常的,不能要求一个人每一个戏都是好的。
    90年代林兆华排了一个最重要的戏就是《哈姆雷特》,还有他为中央实验话剧院导演的《北京人》。
    他没有解决的问题就是没有一个改变演员的方法,实际上他非常不喜欢旧的表演体制表演方法,他试图去改变它,他可能还在改变,到目前为止我不知道他能改变到什么程度。
      这个戏剧环境里面还有孟京辉是很重要的,接连不断地排戏,但从我个人的戏剧欣赏口味来讲,我不喜欢他的戏。
    他的戏不成熟。
    我觉得都是一些作业。
    我要求看戏要从表面感觉到背后对世界的感受的东西。
    可是我在他的戏里得不到。
    《思凡》我看得很愉快,完了也就完了,背后没有东西。
    它比较简单。
    比如说看《阳台》之前我没看过日奈的剧本,所以看完我没看懂。
    我说过看戏不要看懂。
    也许这就是别人所说的先锋戏剧。
    我只是觉得它给我的感觉很混乱,搞不清楚什么东西,但这可能完全是我个人的欣赏障碍问题。
    牟森艺术简历(牟森提供)   牟森,男,1963年1月22日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市。
    1980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
    1986年去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工作。
    1992年自动离职,自己从事戏剧活动。
        1984年7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将德国作家埃尔文・魏克特的广播剧《课堂作文》改编成戏剧上演。
      1985年夏天,得到中国戏剧家协会《剧本》月刊支持,去西安话剧院、陕西人民艺术剧院、甘肃省话剧团、青海省话剧团、西藏自治区话剧团、成都市话剧院、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和重庆市话剧团做关于话剧体制与现状的社会调查。
    写作《西北西南地区话剧体制与现状调查报告》。
      1985年12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创建未来人演剧团。
    导演苏联剧作家阿尔布卓夫的剧本《伊尔库茨克的故事》(白嗣宏译本)。
      1987年春天,在北京创建蛙实验剧团。
    导演法国剧作家尤金・尤奈斯特的剧本《犀牛》(萧曼译本),9月首演于北京海淀剧院。
    12月应中央戏剧学院徐晓钟先生邀请,于中央戏剧学院小剧院演出。
      1988年6月,受瑞士文化基金会赞助,导演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和作家拉缪共同创作的音乐戏剧《士兵的故事》(李清安译本。
    乐队为中央音乐学院青年室内乐团,指挥吕嘉。
    蛙实验剧团演出)。
    首演于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小剧院。
      1989年1月,受美国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处赞助,导演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剧本《大神布朗》(鹿金译本。
    蛙实验剧团演出)。
    首演于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小剧院。
      1989年6月,受瑞士文化基金会赞助,导演瑞士剧作家杜伦马特的剧本《抛锚》(孙军译本)。
    因故没有结果。
      1989,追随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林兆华老师学习。
    参加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田野…田野…》(李杰编剧)的排演,参加了中央实验话剧院《北京人》(曹禺剧作)的排演。
      1990年,参加林兆华老师创建的戏剧工作室。
    参加了戏剧工作室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的排演。
    写作评论文章《哈姆雷特1990》,发表于中央戏剧学院院刊《戏剧》杂志。
    并收入《林兆华导演艺术》一书。
      1991年6月,美国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处安排美国戏剧导演罗伯特・邦迪来北京,与蛙实验剧团合作。
    排演了五个美国当代剧作家的作品片段。
    于北京建国饭店演出。
      1991年9月至10月,为创建戏剧《汤东杰布》和《巴桑和她的弟妹们》(根据藏族作家扎西达娃同名小说改编)做准备。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