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做事做领导

第35章


 
  领导者最大的任务,甚至夸张地说,惟一的任务,就是找到经理人才,让这位经理再找其他人才当副手,一层一层延续下去。领导者,依俗话说,躺着干就可以了。 
  刘禅一生真是幸福,他老爸刘备善于识人、使唤人,给他选了一批以诸葛亮为代表的优秀人才辅佐他。 
  刘备在给刘禅的遗嘱中说:“汝父德薄,不可效也。”大概是指伐吴一事告诫刘禅。阿斗17岁继位后,遵照刘备的遗训,尊奉诸葛亮如父亲,大小政事悉数委托诸葛亮。诸葛亮拥有刘备在世时所没有的大权,对内掌权,对外用兵,阿斗从来不曾掣肘,不曾怀疑。 
  刘禅心知:“大树底下好乘凉。”自己既然没有治国安邦的本事,就别去干扰“相父”了,只做一些礼节性的事务吧。 
  别小看这个动作。换了别的国君,大可因嫉妒而萌生杀意,大可因听信谣言而排挤诸葛亮,大可因嫌诸葛亮啰嗦而将他撤职,大可为了让自己掌有大权、为了让宠信的宦官呼风唤雨,而这样那样。但阿斗没有。不像曹操忌杀谋士,不像孙权会羞辱老臣,阿斗无能,惟一能做的,就是把事情交给诸葛亮。而这样也就够了。 
  刘禅信任诸葛亮,也信任“相父”举荐的贤臣,如蒋琬、费〖HT5,6〗礻〖KG-*3〗韦〖HT〗、董冗、刘攸之等人。在北伐期间,这些人为诸葛亮巩固后方,使他无后顾之忧。诸葛亮死后一直到公元251年,国家平稳无事,都是这些人的功劳。诸葛亮死后17年,国家大政方针都不曾改变,也就是说刘禅并不因为诸葛亮过世而别出心裁,妄动胡为。等到诸葛亮荐举的继任者相继过世,宦官董皓才开始专权,此时已是公元258年,离亡国只有5年时间了。 
  刘禅投降后,还有个“乐不思蜀”的典故。也正因为他没心没肺,麻木不仁,随遇而安,只要在物质上满足,便什么都无所谓了,才使得司马炎对他十分放心,封他为安乐县公,食邑万户,奴婢百人,此后又过了7年的快活日子,才去世。 
  刘备奔波一生,为什么?司马懿装疯卖傻为什么?还是为活着,为君临天下!刘禅傻人有傻福,别人千方百计努力争取的,他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难道对我们没有什么启发吗? 
  后世人中十有八九对刘禅嗤之以鼻,自然许多老板也不愿沦落到那种地步。 
  人有聪明和糊涂之分。聪明人明察秋毫,反应敏锐,把大大小小的事都记在心里,总要找到解决办法才肯罢手,往往心力交瘁,筋疲力尽;糊涂人把什么事都能看开、看淡,反应迟钝,反而活得潇洒自如,轻松自得。 
  实际上,生活中的许多事不必看得十分真切,更不必都装在心里。难得糊涂是解脱烦恼的最好办法,这样,你才可以集中精力去想自己应该做的事,而不是将精力耗费在如何应对别人上。有些人活得累,事业无成,就是把太多的心思用在别人身上,轮到自己做事时,反而没有精力了。 
  苏轼说:“大勇若怯,大智若愚。”真正精明的老板往往让自己表现得十分糊涂,他们深知这才是智慧人生。 
  糊涂老板以无招对有招,无为而治,御人顺其自然,放手让其发展。该精明时目光如电,该糊涂时不会顾及自己的面子、地位和权势。同样是治理,“聪明”老板事无巨细,披星戴月,事必躬亲,费力伤神;糊涂老板垂拱而治,不管不问,调动了周围人的智慧,以一己之力,发挥了众人之力。 
  糊涂是老板的一种修养,了解其精髓的人深沉、老炼,可以经受失败的痛苦煎熬,可以平静地享受成功的快乐,可以随时虚心学习和体会,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面临何种危急形势都沉着冷静,泰然相对。 
  糊涂是老板的一种韬略和智慧,可以认清大方向,顺势而为,做大事和烹小鲜。 
  那些看似糊涂的老板。实际上是真正精明的老板,总会在用人问题上下功夫,放手让员工去创造、去发展,自己做个清闲自在的糊涂人。员工们也喜欢这样的老板。人是需要尊严的,这种需求有时会高于物质、金钱的需求,老板给了员工信任,尊重了员工的人格,员工便会死心塌地地跟定老板。因为,现在喜欢猜忌的老板太多了,找到一个信任自己的老板不是件容易的事,即使公司遭到困境,他也会舍不得离开。像这样的企业上下一心,怎么会不蒸蒸日上呢? 
  把大权交给下属,在别人看来是糊涂,实际上正是糊涂老板的精明之处。因为他知道只有这样做,企业才能不停歇地蒸蒸日上。那些宁肯让企业一步步走向衰落也要把权力控制在自己手里的人才是最大的糊涂虫。 
第53节:采用灵活的弹性管理策略
  采用灵活的弹性管理策略 
  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例子的确惊险生动,但这是不得已的战术,成熟的政治领袖除非万不得已,是不走铤而走险这一招的。寻找占据主动的策略才是上上之策,那便是弹性策略。“弹性策略”不软不硬,在应付下属时常能使你占据主动地位,立于不败之地。 
  1.弹性语言 
  “弹性语言”是指领导在办具体事的时候,运用灵活的语言,可将所说的话,所做的事,尽量地留有余地。即可进可退的语言,但又区别于模棱两可。如遇非明确答复不可的事,但又不好答复时,可以“考虑考虑”、“研究研究”(再作答复)为盾牌,好为自己争取迂回的时间。 
  如属下问上级:“有些外债需要清偿,对方催得很紧,你看怎么办?”上级答说:“我们应尽快增加收入。每个人都应负起还债的责任,债要尽快给人家清偿。你觉得还有什么办法?”这即是弹性语言。领导运用它时,同时又在思考良策,用以摆脱已临的危机,设若事情不济,领导人仍然留有让部下一次解决问题的余地。 
  当然,高明的弹性语言,正是高超政治艺术的一部分,不可以轻易学到手的。弹性语言奇就奇在可以回旋。 
  领导者学习弹性语言,必须坚守适中纯正的规则,不可失之偏颇。领导者运用弹性语言,可免遭部下怨恨,也免遭政治失利的境地。因为,事之媒介必是言,言的来源又是心,心之所思,原始于我与我外。 
  2.弹性人事 
  高明的领导者懂得:弹性最能予己以主动,对人对事弹性处之,回旋余地自然很大。 
  例如,对一个人既不要把他看作敌人,也不要把他看得太亲密。亲而不可太近,疏而不宜过远。取其弹性中段较宜。对一件事,从理论上讲,要办它就要想一定能办成,办的过程中可能遇到麻烦,但从不定死哪件事不可办,叫做不见老底不回头。这就是对人对事弹性为本的策略。这个策略起码留有余地,保存实力,达到时时主动的功效。 
  3.弹性政策 
  制定弹性政策的目的在于从原则上相对保证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从精神实质上为领导者开辟一个大的回旋余地。像武侠小说中的回旋镖,击中目标就击中了,击不中,镖还回到自己手上,绝不至于陷入被动。 
  制定弹性政策的原则是,增强方针政策在文字语言方面的笼统性和大原则性,减少它的具体性,以便随时按照需要,改换它的内容。 
  学习诸葛亮的用人智慧 
  诸葛亮可算典型的用人高手。你看他,以一名“村夫”身份,参加无权、无势、无钱、无地盘而且缺兵少将的以刘备为首的政治集团,一下子从因为占得天时而势不可挡的曹操手里虎口拔牙,夺取了荆州、益州、汉中,在三分天下的角逐中占得一席之地,凭借的完全是刘备自己的那一点人马。这一过程既好比用很少的一点本金赚了大钱,又好像一个临时成立的个体户同仁组织和财大气粗的大企业平起平坐,共同瓜分市场。 
  从“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的角度看,诸葛亮也无疑是个大赢家,他的成功不仅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他们提供了如何跳龙门的宝贵经验。 
  管理学家们也对诸葛亮感兴趣,尤其是对他的用人智慧感兴趣,特戰是对他在争取人才,使用人才,管理人才上的上乘操作感兴趣。 
  早在隆中时,诸葛亮就注意到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即刘备虽然没有多少本钱,却有许多人所不及的无形资产。首先刘备是汉室甲胄,被皇帝认作皇叔,有奉衣带诏书讨伐奸臣曹操的合法身份,这样便有名正言顺做事的理由。其次刘备有宽厚待人的名声,对于在动乱时期追求政治前途与稳定生活的天下大众有强大的号召力。最后刘备用结义的办法,搜罗到了关羽、张飞、赵云这样的人才做帮手,这就是用之不竭的人力资源。 
  在诸葛亮看来,只要用好这一组人力资源,《隆中对》计划就可以实现。 
  刘备在这个政治集团中相当于公司董事长的地位,他既然肯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做军师——相当于聘请诸葛亮做公司的总经理,自然对诸葛亮的经营方针和措施全力支持。诸葛亮于是发挥刘备的两个作用,一是作为汉室合法经营人的招牌作用,另一是作为这个组织的领导,也就是这个集团的家长作用。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