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点下的对峙

第23章


  戴高乐显得老成持重:“我认为他们之间的战争,是不会爆发的,因为苏联在和中国打仗之前,必须首先与西方和解,这样他们就必须从欧洲撤军,并推倒柏林墙,而这一点是根本不可能的。现在可能的是苏联和美国在欧洲使用核武器,整个欧洲都会毁于苏联和美国的核大战,苏联就是和中国发生了战争它也不会放弃欧洲。”
  “您的意思是苏联和中国的战争,不会给欧洲带来什么好处?”
  “是的,如果苏联打败了中国,那么它和西方就不可能再有和解了。”
  尼克松明白了,正是因为有一个强大的中国的存在,西方才能够在缓和中得到好处。
  戴高乐又接着说:“在目前的国际事务中,没有中国是不行的,当然我们对中国意识形态不抱任何的幻想,但是不出十,年中国就会成为一个核大国,它的强大使你无法对它视而不见。”
  “实际上我们已经承认了它的存在,因为我们已经感觉到了它的力量。”尼克松总统说。
  “现在你还有选择的余地,尽管不大;但是还可以、采取主动,如果中国强大起来之后,你再去承认它,那时你就无所作为了。”
  戴高乐总统的这一番话,使尼克松心中的一个目标更明确了,这就是在他任总统期间一定要打开中美交往的大门。实际上三年之后,当他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之后,他已经意识到中美建交,改变了世界格局。想到这里,尼克松显得很兴奋:“我知道,几年之前,很多人向肯尼迪总统建议过和中国保持对话的问题,可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法国却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也许你不得不承认,法国人比美国人更聪明,事情并非如此,因为你们没有和中国打交道,你们就不可能了解中国,因而也不可能变得更聪明,如果你见到毛泽东和周恩来,你会发现他们对世界有自己相当独特的认识,了解了他们,许多事情你就知道应该怎样去做了。”戴高乐并没有讲是什么事情,而尼克松却完全明白他指的是什么。
  “是的,我知道总统先生指的是越南问题,美国总统曾经不顾您的警告,也没有征求您的意见,便陷入了越南战争。现在总统先生,关于越南问题,您看应该怎么办呢?”
  戴商乐并没有因此而得意,尽管一位新的美国总统重新向他请教越南问题。他沉吟了好长时间才说:“美国应该从越南撤军,结束战争,同时进行政治和军事问题的谈判,而解决这些问题,离开了中国不行,当然法国可以帮助美国。”
  尼克松又一次感觉到了,许多国际性的事务,离开了中国不行。现在美国和苏联保持了密切的关系,他当总统之后,根据基辛格的建议,苏联大使多勃雷宁几乎每周都通过白宫的东侧搂大门和基辛格见面。而中国呢?美国现在甚至都不清楚如何与中国建立联系。
  当尼克松总统乘坐的“空军一号”专机,从奥德机场起飞的时候,尼克松感到精神格外振奋,戴高乐给了他不少新的启示,他不由得在心里不停地念叨着,中国,中国,我应该怎样对待中国呢?
  第九章
  格列奇科元帅吹捧勃氏为军事天才。乌苏里江上响起了枪炮声,孙玉国率
  队誓死守国土,伊万小队遭全歼,英雄血洒珍宝岛
  一
  苏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大厅里的,气氛变得紧张了,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的发言,刚说了一半,苏共老资格的理论家苏斯洛夫,就打断子他的话:“我,想这个问题,我们不应该再讨论了,关于军事问题,我们都不太明白。”说着他还面带不满地望了勃列日涅夫一眼。
  苏共二十三大之后,一直到60年代末,苏共中央的指挥棒,一直是握在苏斯洛夫的手中,就是在政治局里面,人们有拿不准的事都要向他请教,连勃列日涅夫有事不跟苏斯洛夫商量,也从来不主动采取行动。这种大权旁落的状况,使勃列日涅夫圈子里的那些人忿忿不平,这些人都是后来被称为“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军团”的勃列日涅夫的老朋友、老战友,当然也有一些新朋友,他们主要是来自军界,像格列奇科元帅,他们都希望勃列日涅夫有更大的独立性,而不要受苏斯洛夫的摆布,苏斯洛夫不过是一个耍嘴皮子的空头理论家。
  勃列日涅夫显得很平静,精心修整的光洁面孔,一尘不染,看上去英姿勃勃,难怪斯大林都夸奖他长得英俊,现在他看上去并没有发火,微笑着和苏斯洛夫对视了一下,继续说道:“关于远东地区的开发,是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阿贝大铁路是第二条横贯东西的大干线……特别是面对中国……”“我想我们在军事上的开支,已经够多的了。”苏斯洛夫又一次打断了勃列日涅夫的话。
  “但是现在远东的局势,越来越紧张了,对于来自中国的威胁,我们必须认真地考虑。”勃列日涅夫反驳道。
  “远东已经有35个师了,还有太平洋舰队,难道还不够吗?”苏斯洛夫边说边扫了坐在他身边的谢列平一眼。
  谢列平点头迎合:“我看够了,就是我们这些人也看出来了,我们的兵力远远超过于中国,武器装备也比他们的好。”
  巨型吊灯的强光射到红地毯上,又映到勃列日涅夫的脸上,使他的脸发出青紫色,他用力地挥着手说:“加强远东的力量,不仅是对中国,还有美国和日本。"
  “对军事问题我们还是少说为佳,这个问题很复杂,不是哪一个人可以说了算的,一旦搞错了,它的后果是不可设想的。”苏斯洛夫的口气像是在教训勃列日涅夫,不懂不要装懂。
  勃列日涅夫收敛了笑容,也许这时候他下定了决心,要尽决把这两个政敌清除掉。但是这时候,他却被他们堵得说不出话来。
  “我认为,勃列日涅夫同志,对军事问题的看法是正确的。”格列奇科在勃列日涅夫被苏斯洛夫和谢列平逼得走投无路的时候,开始为他辩护了。“我们应当记得勃列日涅夫同志,他曾是个军人,是个战士,是十八集团军的的领导人,他参加过整个卫国战争,而且为祖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在军事上他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军方关于组建中亚军区和空降突击部队的意见,都得到了他的支持,他是富有远见的。”
  开始格列奇科的发言,并没有引起苏斯洛夫和谢列平的注意,因为他们认为格列奇科在军界并非德高望重,许多老资格的政治家也没有把他放在眼里。
  “关于贝阿大铁路,它的军事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我们只有一条西伯利亚的铁路,远东一旦发生了战争,整个远东军区和太平洋舰队就不会得到有效的支持,这一点我们应该感谢勃列日涅夫同志,是他首先看到了这一点,我想总参谋部,陆军司令部,远东军区和太平洋舰队的同志们,都会感谢他。”
  苏斯洛夫和谢列平到这时候,才听出格列奇科元的话外之音,他们也是刚刚明白,勃列日涅夫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支持了军方的意见,军方也必然要向他表示效忠。
  他们两个不再说话,因为对军方在政局中的作用,他们是非常清楚的,说不定,会议室的外边已经站满了端自动步枪的士兵,他们就等着格列奇科的手势了。但是这一次没有士兵进来。
  在格列奇科讲话之后,勃列日涅夫又恢复了往日的自信。
  接下来发言的政治局委员,都表示同意总书记的看法,进一步肯定了远东的战略地位。
  这一次勃列日涅夫再一次表现出了他谦虚的本色,他连连摆手:“同志们,这是讨论问题,不要这样反复地重复我一个人的意见。”
  他越是这样说,别人越无法提出反对意见,会议―致通过了修建贝阿铁路和开发秋明油田的计划。
  二
  1969年3月1日,珍宝岛的气温到了零下30度左右,冰雪履盖了乌苏里江,一眼望去,冰面上一片洁白,岛上的小树林变成了白色的珊瑚枝,在风中摇来摆去,飘飘欲仙。雪地上清晰可见一串串狍子的蹄印,如同绽开的朵朵梅花。
  侦察科长马宪则刚刚接到上级的电话,要加强珍宝岛地区的巡逻。从2月6日到25日,苏联边防部队连续五次围攻和毒打中国边防部队巡逻人员,为了防止事态扩大,中国边防部队暂时停止了巡逻。为此苏联报刊大肆宣扬,说中国退出了达曼斯基岛,这证明达曼斯基岛是苏联的领土,而且公开扬言如果中国边防部队再敢上珍宝岛巡逻:,就使用火力解决的办法。
  根据上级的指示,边防部队召开会议,研究巡逻问题。
  战士们一听要上岛巡逻,人人争着打头阵。
  孙玉国说:“这次我们要上岛巡逻,敌人可能耍更大的花招,也可能恼羞成怒向我们开枪,我们一定要有充分的准备。”
  “是啊,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只要敌人敢先打第一枪,咱们就不能放他们回去。”陈绍光越说越激动,边说边用手拍着枪托,引得大家都乐了。
  “我看我们绝对不可以麻痹大意,伊万上尉好几次发话要火力解决,这一回有可能按他说的去做,而且这个伊万,手段很毒的,什么法子都会想出来。”马科长一再提醒大家。
  “听说这个伊万,还上过什么军事学院,懂得不少战术,平时也是吹吹乎乎的。”魏连长在一边又插了一句。
  “伊万那小子,别看平时横二八三的,把他手下的兵,一个个熊得溜溜的,可不一定真行,这小子瞪着俩大眼珠子,咋一看挺唬人的,其实好多事都没整明白。”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