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点下的对峙

第28章


希特勒为什么没能占领莫斯科?是因为他们怕冷,他们的士兵在严寒面前,像一群老太婆,在雪地里瑟瑟发抖,而苏联红军可以几天几夜在雪地里生活,可是现在这个优势不见了,那么我们还有什么?我们已经快要丧失了雪地作战的能力,这是可悲的!你们从现在开始,远东军区的部队,立即进行耐寒训练,一分钟也不要延误。”
  格列奇科言犹未尽,这时桌子上的另一部电话响了。那是一部直通克里姆林宫的专线电话。
  “是格列奇科同志吗?”话筒里传来了一个非常熟悉的声音。
  “总书记同志,请您指示。”
  “请你马上到我这里来一下。”
  “是,我马上就到。”
  五
  勃列日涅夫坐在办公桌后面的沙发椅上,闭目养神,他刚才一连打了两个多小时的电话,确实有点累了。在他看来令人头痛的,是一大堆国内急于处理的问题,财政赤字,农业歉收,他总不能像赫鲁晓夫那样,到处去推广玉米种植。还有苏斯洛夫一伙人,处处与他掣肘。在这时候苏中边境,又发生了武装冲突,连他自己都说不清是凶是吉。
  他的桌子上放着一份总参谋部转来的远东军区发来的电报。他打开电报本,读了起来:
  “1969年3月1日夜间,一支由大约三百人组成的中国军队侵犯苏联国界,登上了达曼斯基岛,3月2日早晨,一支由30名武装士兵组成的小分队和他们汇合,在中国岸上事先布置了后备队和武器,其中包括反坦克炮,追击炮,掷弹筒和大口径机枪。
  “当苏联边防军人走近越境者,准备向他们提出抗议(以前多次就是这样做的)并要求他们离开苏联领土的时候,越境者不讲信义,突然用枪口对准苏联战士射击,当场打死了一些人。这时,从岛上设伏的地方和中国岸上又向另一批苏联军人开火。
  “苏联边防军人进入了战斗准备,同邻近边防哨所赶来的后备队一起,英勇无畏地击退了越境者的突然袭击,把他们赶出了苏联领土。
  “中国在达曼斯基岛地区挑起的武装挑衅是蓄谋的和精心准备的。清理战斗现场时,在苏联领土上发现了中国人逃跑时丢下的枪枝,军用装备,野战电话,通向中国境内的联络线路,地雷稳压器,炮弹和手榴弹的碎片以及其它东西。由于中国当局发动了这次强盗袭击,苏联边防军人中有31人牺牲,14人受伤……”
  勃列日涅夫看到这里,门被推开了,格列奇科元帅走了进来。勃列日涅夫指了一下旁边的沙发,示意请他坐下。没有任何寒喧,而是开门见山地说:“格列奇科同志,对于苏中边境的武装冲突你有什么看法?”
  格列奇科坐到沙发上,他望了一眼总书记严肃的面孔:“我认为中国在苏中边境上策划武装冲突是有用意的,无疑是多方面的,毛泽东想利用这种挑衅来煽动中国的民族情绪和大国沙文主义情绪。我们都知道中国正在进行‘文化大革命’,这场‘大革命’使中国陷入了泥潭而不能自拔,人民的敌对情绪非常大,中国领导人想借此机会加祸于苏联。”
  “我完全承认这一点,我想知道还有别的什么吗?”
  “中共马上要开九大了,我想毫无疑问,他们会把反苏作为对外政策的总路线固定下来。”
  “那么反苏的目的是什么呢?”
  格列奇科迟疑了一下,他显然是还没有想到这一点,“当然他们还有别的目的,领土扩张的野心。”
  “不,不!”勃列日涅夫摇了摇头:“达曼斯基岛很小,它对于中国,对于苏联它的作用都很有限,但是它是一个标志,是一个信号。这是他们破坏社会主义大家庭和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个重要步骤。”勃列旧涅夫有些激动,手在胸前用力地摆来摆去。接着又拍了一下桌子上的电报稿,“我们要坚持的,也是要弄明白的是,谁是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谁是列宁一手缔造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中共?还是苏共?很清楚,他们是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向全世界表明,他们已经走上了、或者正在走上反苏、反共的道路。”
  “我想历史会证明,谁是真正的马列主义,要搞清这一点并不难。”
  “这里是世界各共产党组织发来的电报,你可以看一下。”勃列日涅夫将电报稿递给格列奇科。
  尽管格列奇科对党务方面的事情不感兴趣,但是这一次,他还是看得很认真。
  来电报的有:保加利亚、波兰、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等共产党组织。
  秘鲁共产党二十九中全会一致谴责北京领导人对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军事挑衅。
  以色列共产党中央全会通过决议指出:中国冒险主义者对苏联达曼斯基岛地区边防哨所的袭击是北京推行民族主义反苏政策的结果。
  丹麦共产党主席克努德・耶斯佩森指出:中国在乌苏里江的武装挑衅只对共产主义运动的敌人有利。
  加拿大共产党中央机关报发表文章说:苏中边界上发生的事件是毛主义推行大国主义冒险政策合乎逻辑的结果。
  世界上许多共产党组织,都把苏联共产党当作共产主义运动的天然代表。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往往不问青红皂白,唯苏共的马首是瞻。
  格列奇科的脸上露出了笑容:“看来中国是不得人心的。”
  勃列日涅夫面带得意之色:“苏联共产党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代表了人类的进步,共产主义的前途。这一点永远是不会改变的。”
  “中国人不想承认这一点,那就叫历史来证明吧。”说完这句话,格列奇科从沙发上站了起来,“我可以回去了吗?”
  “当然可以。”
  第十一章
  列宁山上,我使馆104扇窗户被砸。众志成城中国亿万人大示威。苏远东
  军区司令发出战争叫嚣
  一
  中南海,西华厅。
  周恩来阅改完文稿上的最后一个字,轻轻搁下手中的红白铅笔,从桌前直起身来,右手轻轻捶打着酸痛的腰背,缓步踱到窗前。
  他老了,累老了。
  许多人还记得,九年前他出访新德里,在总统府议会厅里举行新闻发布会时,有位年轻的美国女记者曾不合时宜地当众询问他保持年轻、英俊的养生秘诀,从而引起过一场“东方人生活方式好”还是“西方人生活方式好”的大辩论。
  时光仅仅流逝过九年,这位倍受世人尊崇的“年青的小伙子”便老了,漆黑的浓发,已被稀疏的灰发代替;英挺的身躯好似只剩下瘦削的骨架,反衬得先前合体的中山服格外的肥大;脸庞上亦失去了容光焕发的神采,几块悄然隐现的老年斑,给人一种泪水涟涟的痛惜;明亮、聪慧的眸子,也因积满了太多的焦虑和忧郁,变得益发深邃、凝重了。
  此时已是公元1969年3月4日的子夜,窗外,大片大片的雪絮,正绵无声息地叠压下来。好似一齐飞袭上他的心头,使得他呼吸那样粗缓,心跳那样沉重。
  明天,他刚刚改毕的这篇文稿就要见报了,《打倒苏修新沙皇》。这是一个令世界震惊的题目。它会刮风般出现在各国大报的头栏标题上,会被几十种语言传播、念诵。无疑的,这个世界的政治格局亦会随之出现重大的改组和分化。但不管怎样,最堪忧虑的是自己的祖国和人民。
  50年代、60年代,中国的敌人只有一个,那就是美帝国主义。在它的军事上封锁、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制裁的高压下,中国人民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顽强奋战,硬是挺过来了。可现在,中国的背后又出现了一个敌人,而且是一个庞大的巨人。
  中国将同时面对两个巨大的魔鬼。
  “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革命的人民所向无敌。”话虽然这么说,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面临着如此可怕的生存危机的时候,作为国家总理身心所负荷的重量,是常常难以想像和承受的。
  “总理,来开会的人都到齐了。”杜秘书走到身后,提醒着说。
  周恩来:“好,我这就去,这份稿子明天要见报,你让他们誊清一下,马上送去。”说完,整理好衣扣,转身向会议室走去。
  北京,毛家湾。
  50年代初期,这儿曾是国家副主席高岗的公馆。在一次争夺国家权力的斗争中,高岗阴谋败露,服毒自杀。此后,这儿更换了主人,新搬进来的住户,便是那位红极一时,令中华大地血雨腥风、山河变色的巨孽林彪。
  与林彪如日中天,灵光普照的情形相左,这座古堡中的建筑内部却处处幽暗、阴森。曲折的长廊左盘右转,犹如神话中巫婆的迷宫。
  林彪刚刚独自用过晚餐。他吃的是麦片稀粥、煮黄豆和素白菜。出奇的简朴,按照惯例他坐在窗帘密闭、没有灯光的客厅里闭目养神。他患有神经毛孔官能症,怕光、怕风、怕出汗。所以,除了偶而陪伴主席在大白天露露面,接受亿万人民的欢呼赞颂外,其余时间从不到户外,犹如一只终年蜷居在黑窝里的老狼。
  叶群风风火火地走进来,“啪”的一声,打开子蒙着厚厚灯罩的落地灯。
  林彪惊恐地喊:“干什么?关上,快关上。”
  叶群不以为怪地说:“已经过了半小时了,这点光怕什么?军委来的紧急文件,这上面还注着让你亲拆。快看看吧,是不是和九大的人选有关。”
  “人选,人选,你就知道人选。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