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点下的对峙

第59章


  东北边境。
  经过了夏的热烈,秋的凉意已经很浓很浓了。一片片昂藏挺直的白桦林、山榆林,树冠上缀满了金黄色的叶片,随着完达山麓砍来的一阵阵的寒风,秋叶终于几经缠绵地告别了枝楂在飘浮的空中依恋地观赏了最后一次落日后,静静地落向了草丝中的那片“墓地”。
  乌苏里江的秋水平缓地流淌着,打碎了冬的枷锁,体验了春的冰凌的撞击,发泄了夏的怒吼和咆哮,秋的乌苏里江才真正显露出女儿般娇美的面容和娉婷的肢体。那软缎般光洁腻滑的肌肤、在夕阳告别的亲吻里,焕发着富丽而辉煌的神彩。
  江面上,星星点点的渔舟尚不肯收网,如今正是捕捞大马哈鱼的季节。这鱼儿性情凶狠、长相凶恶,然而,却是世上最精美的食品,也是最最痴情的母亲。每年鱼儿产卵的时节,它便从海里溯江而上,寻找到沙质的滩底,用腹、臀的鳍扒出穴窝,将鱼卵下在里面。为了让小宝宝一睁开眼睛,便能有丰美的食物,最后有力气游回大海。母鱼便不吃不喝地死在小宝宝的身边。用自岂的血肉,喂食那些未曾谋面的儿女,延续着海洋生物中这奇特的一族。
  虎林县烈士陵园,三百多名军人在一座新隆起的坟丘前肃立看。夕照的残光透过交错密织的树桠,斑斑驳驳的投射在墓地的草坪上。坟丘前一块新镌刻的石碑,上面写着“陈绍亮烈士之墓”。
  陈绍光的弟弟陈绍亮,在抢修国防公路的紧张施工中,英勇牺牲了。
  为准备即将来临的大战,边界的守备力量需要大大加强。原有的两条公路过于狭窄、弯曲,许多重型武器装备难以远送。东线前指下达了紧急命令:迅速拓宽了虎林至五林洞乃至前沿防御阵地的公路。
  半个月前,施工进入一个山石风化的危险地段。在一次山石滚坡的事故中,年轻的陈绍亮为了掩护战友,被山石砸成重伤,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死时年仅18岁。
  陈妈妈带着第三个儿子陈绍强,又一次来到了乌苏里江边。
  一年不到,陈妈妈原本灰黑的头发已变成雪白的银丝,额头、脸庞上皱纹似被凿刀重新镌刻过,纹迹更加深陷、密集。此刻,她紧闭着双眼,强忍住盈眶的泪水,默默地伫立在坟前,似乎冥冥之中,在向第二个远行的游子嘱说着慈母的祝福。
  15岁的绍强像一株挺拔的白杨,依偎在母亲的身边,困苦的生活使他变得沉静而早熟。他不时用衣袖揩去沾满面颊的泪水,绝不用任性的哭号去搅乱墓地的宁静。
  肖全夫将军也来到了现场。望着面前这位身材单薄、面容枯槁的母亲,崇仰、钦敬、悲哀、伤感……诸多的情感一齐在胸中混搅涌动。
  陈妈妈转过身来,神色刚毅地说:“肖司令这是我的小儿子绍强,他俩个哥哥都留在这儿了,我想把他留下,逢年逢节的,给他哥哥烧烧纸,我恐怕不能再来啦!”
  肖全夫胸口猛觉一震,惶急地说:“陈妈妈,这怎么行?您这大年纪,身边总该有个伴,再说他还小,我们不能收呀!”
  陈妈妈恳求着说:“肖司令,大道理我说不出多少,只明白一个理,眼下要打大仗。国家吃紧哪:俗话说:‘有钱的帮钱场,没钱的帮人场。’毛主席都发号召了,我能不听嘛,咱是山里人,没啥钱物,就把他交给你啦!别看他个头小,过年就十六了。打起仗来活路多,能干啥就派个啥用场,你一定收下,这是大妈报国的一片心。”
  肖全夫慌忙拦阻着说:“大妈,您的心情我们理解。可当兵的有规定。先让他送您老回去,过两年再来,那时候我一定收他……”
  陈妈妈摇摇头:“您是怕我回不去?怕我没人伺候?肖司令,别看我上了点年纪,可腿脚还听使唤,坡里田里难不住我。再说哩,人家城里人都舍得把伢子搁在这儿,咱还有啥说的。人家的伢儿哪个不比咱的金贵?伢子,给肖司令磕头……。”
  陈绍强紧抵住嘴角,泪眼哗哗地望了望娘,“扑通”一声跪在肖全夫的面前。
  墓地前的军人队列里响起了哽哽咽咽的抽泣声,终于强抑的呜咽变成了放声的号啕。三百多个汉子挥泪如雨,哭声如雷,惊得树上中的鸟雀扑楞着翅膀四散飞逃。
  军人的眼泪不是随意就肯抛洒的。
  “向陈妈妈学习!”
  “为牺牲的英雄报仇!”
  “打倒苏修新沙皇!”
  “提高警惕,保卫祖国!”
  不知谁领着呼喊起口号,揪心扯肺的恸哭变成了同仇敌忾的怒吼。
  肖全夫将跪在面前的陈绍强搀扶起来,百感交集地说:“陈妈妈,小强我留下,您放心,我会照顾他,您老可要多多保重。……”
  陈妈妈嘴角露出了动人的微笑。然而,微笑很快凝固了,泪水从皱纹横叠的面颊上大颗大颗地滚落。
  肖全夫劝慰着说:“陈妈妈,您的心情我理解,您的两个儿子都献给国家了,小强还是跟您回去吧!”
  陈妈妈肃穆地摇了摇头,“肖司令,你想错了,我不是为死在这儿的两个儿子流泪。我是想,这是我最后一个儿子,再没有儿子往前线送了。”
  蓦地,肖全夫的整个身心,被陈妈妈朴实的语言强烈地震撼了。
  素有儒将之称的肖全夫,思潮激荡汹涌,他马上联想起美国南北战争中的英雄母亲约翰・爱琳娜。
  1861年7月,美国的南北战争进入一个危急的时刻,联邦政府军在马那萨斯城大会战中遭到了惨败。为了维护联邦的统一,彻底摧毁南部的奴隶制,解放黑人,林肯总统亲自颁发了《征兵令》。许多富家子弟却不肯到前线去打仗。
  前线战争吃紧,北军屡遭败绩,军队却得不到补充。决心赢得战争的林肯断然采取了一系列革命措施,颁发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顿时,战争得到了人民的支持,约翰・爱琳娜正是在这个时候挺身而出,将自己的儿子一个又一个的送上了前线。当最后一个儿子走上前线时,林肯总统接见了约翰・爱琳娜,并且授予她英雄母亲的称号,将她的事迹印成传单、广为散发。人民被她的事迹感动了,出现了踊跃参军的热潮。格兰特将军和巴特勒将军当时曾激动地向林肯报告说:“奇迹,总统阁下,今天一天就征集了五个师,三天就可以组建一支十万人的军团……。”
  在研究战史时,每当谈到这一页,肖全夫都会热血沸腾、感慨不已。
  约翰・爱琳娜,美国南北战争中的英雄母亲。
  陈妈妈呢?该不该称之为中国的英雄母亲?!
  采访中,笔者亦深深为陈妈妈的事迹所打动。因当时没有见诸报端,故而增补了上述的文字,陈绍强在部队表现出色,后担任副连级干部。1990年转业。
  第十九章
  林彪发布“一号命令”野心毕露。中苏核导弹进入发射准备。尼克松见
  机行事打起中国牌
  一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这是姑苏城郊一座幽静的别墅。从外表看,普通的水泥围墙,厚重的紫漆木门,实在没有多少惹眼的地方。然而一旦你通过戒备森严的警卫,跨入这栋别墅的大门,你会瞠目惊叹,恍如置身于天上乐园。
  这儿地域虽然没有毛家湾那样阔大,庭院设计和景致布局却远比毛家湾来的典雅、精美。仿古建筑的三层主楼,既保留了庄重、飘逸的中国古建筑的风格,又带有明快、敞亮的现代建筑的特色。院中池溏水碧,红荷凌波;池中水榭曲拦、雕梁画栋;岸围太湖奇石,姿秀形巧;园中松展翼然,百花竞芳,甬路曲径通幽、啼鸟偶闻……。
  这儿便是副统帅林彪的行宫。
  林彪蜷缩在这儿已经两月有余。虽然这儿距离北京有千里之遥,但通过电话和北京的耳目,他对那边的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每当毛泽东在公开场合露面的时候,他都会适时地出现在毛泽东身侧稍后的位置上。离别墅不远的机场,停着一架随时准备起飞的副统帅的专机。
  今天,林彪起得很早,用过早餐,便坐在客厅的沙发上闭目养神。每当这个时候,工作人员都会屏声敛气,镊足轻步,唯恐惊搅了副统帅伟大的思考。
  耿秘书悄步走了进来,停在林彪身边,附耳轻语道:“首长,还有三分钟,毛主席的车队就要到了。”
  林彪陡然睁开两眼,直起身来,戴上军帽,匆匆步出客厅,穿过甬道,站在别墅的门前恭候。
  一分钟后,毛泽东的车队停在门前。毛泽东挪动着宽厚的身躯,由警卫人员搀扶着从轿车上下来。
  林彪将毛泽东迎进客厅。
  听说毛泽东要来,多疑的林彪思忖了许多,却始终未猜透毛泽东的用意。
  林彪是八月间借口视察老区的工作离开北京的。期间虽然去过韶山、攀登过大小五井,并且做了一首“志壮坚信马列,岂疑星火燎原”的怀旧翻案的诗,但在大战一触即发的危急时刻跑到这儿来,总有避战逃生之嫌。
  日日面对美景良辰,林彪心内却始终惴惴不安。
  毛泽东坐在沙发上,点着一支香烟。
  “这儿景色还不错嘛!”
  林彪不着边际地解释说:“我很喜欢这儿的清静,清静一点才能安心读几本书嘛!”
  “噢,最近在读什么书呀?”毛泽东见茶几上摆着一摞书,便拿起来,随意翻看着。
  “我读的是毛选四卷。”工于心计的林彪瞥了毛泽东一眼,他看到,毛泽东翻开的书页上,开头、书白处都被红笔填满了心德体会。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