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小说

决战成吉思汗

第43章

设置字体大小:

赵一帆的心火热起来。
  他转到了魏三娘的身边,一只手从裙子下面伸了进去。
  魏三娘轻轻呻吟一声,娇媚地白了他一眼,一只手摸到赵一帆的大腿根部,轻轻揉弄起来………..
  月光洒满西湖,一只小小的花船在湖中央摇荡,声声呻吟声夹杂在西湖的靡靡之乐之中,听起来似乎很遥远又似乎很近……………..
  …………………………….
  宁宗御书房,一片寂静。
  宁宗赵扩静静地看完赵一帆的奏折,一言不发,像一尊大佛坐在那里。
  他不急,赵一帆可急了,“父皇,我大宋无论如何也不能答应金国如此屈辱的条件啊,况且金国已经是一只病猫,威胁不了我大宋根基。”
  宁宗终于开口了,“此事事关重大,还需朝廷大臣议一议。”
  “朝廷大臣?他们不是议过了吗?这些大臣宁愿答应金国的屈辱条件,受辱是父皇您啊,您想想,您才是皇帝,如此屈辱的和谈条件,在华夏历史上也是少见,一旦议和成功,留下千古骂名的必然是父皇啊。请父皇三思啊!”
  “这…….”宁宗迟疑起来。
  宁宗好理学,爱面子,自然不愿意留下千古骂名。
  “只是金国在两淮又布置重兵,有南侵之势。而我两淮经过一年多的战乱,数十万百姓流离失所,都要靠朝廷拨钱粮救济啊。朕实在不忍心再起干戈啊。”
  宁宗一边说着,一边摇头叹息,语气沉重。
  这自己倒没想这么多,都说宁宗无能,却仁厚,看来不假,宁愿自己背负骂名,还要想着百姓。赵一帆想了一下,道:“父皇大可不必担心,金国虽然在两淮战胜了,但是也是惨胜,损失惨重,已经无力再战。况且,金国精锐还要防备蒙古,他们抽不出多少兵力。”
  宁宗点点头,默默无语,良久才道:“明天早朝再议一议,九郎也来听听,发表一下你的意见。集思广益,总能想出个好办法来。”
  赵一帆回到王府,把见宁宗的情形和华岳说了。华岳摇头叹息:“当断不断必受其乱,陛下怎么这么……这么……..”
  “优柔寡断!”华岳不敢说,赵一帆替他说了。
  两人正说,忽然亲兵来报,“王爷,曹副将被临安府的人围了起来,您快去看看吧。”
  “什么?走,先生也和我一起去看看吧。”赵一帆立即带上二百亲兵赶去西湖。
  昨晚,魏三娘告诉赵一帆,史弥远曾经派人来捣乱过,她同意考虑之后才让人撤走。明天她拒绝史弥远之后,他一定还会派人来捣乱,直到依翠楼再也没有客人敢光顾为止。因此,今天一早,赵一帆就派亲兵中表现出色被他任命为副将的利州路人曹友闻带五十人去防止那些混混捣乱。
  赵一帆赶到的时候,正见到曹友闻的带着百人正在依翠楼前面和一伙禁军对峙,为首的一个人身着紫服,竟然是临安知府赵师石。旁边地上还有倒着的横七竖八的数十个地痞流氓,周围围满了看热闹的人群。
  赵一帆刚刚下马,临安知府赵师石急忙迎上来,跪倒行礼:“微臣叩见吴王殿下!”
  “赵大人起来吧。”赵一帆冷冷地瞟了他一眼,“不知道这里发生了什么事情?”
  赵师石眼光闪烁,陪笑道:“小事一桩,怎劳吴王殿下过问。吴王殿下有事可尽管去办,这里下官处理就行了。”
  赵师石是史弥远的人,赵一帆不相信他带这么多人和史弥远一点关系都没有,更不相信他会一点都不知情。他冷笑一声,“本王就是来这依翠楼办事,你们这么人围着,还让本王怎么办啊?”
  “王爷说笑了,王爷身份尊贵,怎么会来这种地方?”赵师石尴尬一笑。
  “怎么,你们能来,就不许本王来吗?嘿,本王听说赵大人可是这里的常客啊,有没有什么好的姑娘也给本王介绍介绍?”
  赵师石更加尴尬了,脸红脖子粗,他急忙说道:“下官偶尔来一次罢了,哪里认识什么姑娘?今天只是接到报告,说是有一伙地痞在这里闹事,还打伤了人,本官特地带人来抓捕。这些人居然敢拒捕,真是胆大包天啊。”他指着曹友闻等人。
  赵一帆身后的华岳忽然附着他的耳朵轻轻地道:“王爷,史弥远就在旁边的楼上!”
  赵一帆抬起头,果然在史弥远在那里探头探脑,冷笑一声,对赵师石道:“是吗?赵大人可看清楚,这些本王的亲兵,难道他们像流氓地痞?赵大人是说本王治军不严,带兵无方吗?”
  “不敢!”赵师石扑通一声跪倒,“下官有眼无珠,请王爷恕罪。”
  赵一帆拿着马鞭指着地上哼哼的地痞流氓,“本王可是打听清楚了,这些人都是临安附近有名的地痞流氓,故意来依翠楼捣乱,我的亲兵正好遇见了,就教训了他们一下,也算为民除害。难道堂堂临安知府,居然连本地的流氓地痞都认不出来了,要本王来指点?这可是玩忽职守啊,赵大人,皇上要是知道了,赵大人就不好看了。”
  赵师石额头的汗珠一阵阵滚落下来,急忙分辩道:“王爷恕罪,下官误听奸人之言,这就把这些地痞带回大牢,依法严惩。”
  “如此还好,若是赵大人有意包庇什么人,甚至窝藏祸心,本王的马刀可不是吃素的,哼!”赵一帆唰了一声抽出马刀,在赵师石脖子上晃了一下,换回刀鞘。
  一阵风声从脖子上刮过,赵师石吓得脸色发白,史相啊,你可害死我,这个吴王可是个愣头青,抓着马尾巴都敢渡河,五百人就敢冲进金国境内杀人,说不定他一怒起来,自己的脖子离了家。
  赵师石连忙道:“下官绝无此心,天地可鉴。请王爷殿下放心,本官一定严惩地痞流氓。”
  “如此便好,本王不希望在依翠楼再有任何不快的事情发生!赵师石大人是临安知府,我想在大人的治下,临安的治安应该不会太差吧?”
  “是是!”赵师石连连点头。
  “走!”赵一帆冷冷地向楼上忘了一眼,史弥远一闪而过。
   
三十三 朝堂风云
更新时间2008-8-3 11:13:29  字数:3455
 “陛下,韩侂胄不自量力,拿我朝命脉当作儿戏,轻率地发动了北伐,造成金国南侵,使我两淮生灵涂炭,数百万百姓饱受战争之苦,十数万士卒战死沙场,我朝精锐尽失,而金人重兵屯聚北岸。如今金人愿意和谈,臣等认为不可放弃这个机会,应该尽快达成和议,以安定两淮和天下。”
  大宋朝堂上,右丞相史弥远出列声情并茂地说道。
  宁宗还没说话,吴王赵一帆出列说道:“屎相的意思是答应金人的屈辱条件?那我大宋颜面何存?金人条件之苛刻,数百年来少有,无论是谁同意签订这个合同都要受千夫所指,万世骂名,难道屎相想陷皇上于不义,还是想自己背负千古骂名?”
  史弥远扑通一声跪了下来,涕泪横流:“陛下明鉴,臣之忠心日月可鉴啊。金人虎视眈眈,而我大宋已经无力再战,臣是为皇上的安危和大宋的万年基业着想啊。”
  宁宗看着史弥远泪流满面的样子,急忙道:“史相快快请起,卿之心朕了解,忠心为国,快请起。”
  史弥远站了起来,神色无限感激,“多谢陛下体谅臣子。”他说着向御史中丞雷孝友使了个眼色。
  雷孝友会意,出列说道:“陛下,臣以为史相所言甚是,史相忠心为国,为我大宋安危日夜操劳,吴王殿下的话太让臣下心寒了。将近两年的战争,士卒死伤数万,军费激增,两淮百姓流离失所,实在不宜再战。议和之事已经事不能缓,请陛下尽快议和吧。”
  雷孝友说完,呼啦啦跪倒了数十个朝臣,高呼道:“请陛下尽快议和,以安天下。”
  “这…….”宁宗为难地看了赵一帆一眼,缓缓地道,“台谏之言不可不听。九郎以为如何?”
  赵一帆看着这些跪倒的文武大臣,不禁感到悲哀,“难道你们都愿意接受金人如此屈辱的条件?秦汉以来,我华夏从来没有接受过如此的屈辱条约。我们不能再战,难道他金人能吗?金人有这么可怕吗?本王深入金国数千里,占了临洮府又怎么样,金人不是照样夺不回来?这说明什么?金国也已经筋疲力尽了。何况,金国北部蒙古崛起,已经亡国不远了。”
  大理正薛极道:“吴王此言不妥,我朝能够占领临洮路实属侥幸,金国西线仅仅有兵四万,而我有十万精锐,尚且花费了这么多功夫。众所周知,金人战力历来强于我大宋,往往两个宋军不敌一个金兵。如今,两淮十数万士卒溃散,还怎敢与金人作战?至于蒙古,不过边陲小国,又怎能动摇大金国百年根基?”
  无知,这是赵一帆对他的评价。他冷笑一声,“薛大人去过蒙古吗?见过蒙古人的军威吗?”
  薛极摇摇头,“以前只听说北方有鞑靼,蒙古之说只是听殿下刚才所说,想来不过是近来来刚立国的小国罢了。”
  大臣们议论纷纷,对这个蒙古却没有一个清楚的。
  “哼,刚立国的小国又怎么样?金国刚立国的时候不是灭了辽国,把我大宋赶出黄河到这里来了吗?当今蒙古之强,远胜于当年之女真。蒙古、女真世仇,战争一触即发,金国哪里还敢再与我大宋交战?”
  工部侍郎王居安皱着眉头道:“微臣以为不可将希望寄托于我们不清楚的那个什么蒙古国。靠人不如靠己,何况蒙古、金人什么时候交战谁也说不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