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成吉思汗

第44章


而我大宋面临金国十数万大军,随后都南下的可能,两淮百姓再也经受不起战乱之苦了,求陛下为民做主啊。”
  “求陛下为民做主!”
  声音整齐划一,像是训练过一样。
  “这…….”宁宗的心一跳,这么多大臣的都支持求和,他又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参知政事陈自强忽然道:“既然吴王殿下认为蒙古人强盛,那我宋是不是可联合蒙古人灭金呢?”
  陈自强是侂胄的童子师,他最信任的两个心腹之一,昏老庸谬,一无所长,却一路青云,嘉泰三年(1203年)当上了右丞相。自从韩侂胄死了以后,他便风光不再,如脱了毛的凤凰,朝堂上也战战兢兢,不敢说话,生怕一不小心被史弥远收拾了。他知道无论如何,史弥远是不会放过韩侂胄的余党的,邓友龙、郭倪、张岩等或贬或罢,韩侂胄一党已经烟消云散。只有他这个老糊涂虫,无德无能,史弥远才没有着急收拾他。
  一听到他说话,史党顿时来了劲,薛极指着道:“开禧北伐,陈自强就是主谋之一。如今北伐之祸还未平息,又来鼓动陛下和金国想战,居心何在?臣建议罢免陈自强参知政事之职。”
  御史中丞雷孝友道:“前番不自量力北伐,罪魁祸首都应该受到惩罚,此是万民之愿,恳请陛下罢免陈自强。”
  大臣们纷纷附和。
  赵一帆心里一沉,看着宁宗似乎动了心,连忙道:“今天主要议与金和谈之事,其它之事可以先放一放。”他接着道,“不过,陈大人说联合蒙古却是不可取。当今之势和百年前何其相似?当年大宋联金灭辽,失去了中原山河。若是联合强大的蒙古灭金,只怕结果比百年前更加不如,那时大宋还可以退过长江,保有半壁江山,到蒙古人打来,去不知大宋该往哪里退了。”
  权兵部侍郎兼权中书舍人章良能悚然动容,“吴王殿下切莫危言耸听,这可是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大计啊。金兵的战斗力我大宋就已经不及,蒙古人若是如此可怕,我大宋岂不危险了?”
  赵一帆拱手道:“正如大人所说,这是关系国家存亡的大事,本王岂敢心口开心?我说的句句属实,诸位信也好,不信也罢,过几年就可见分晓。”
  史弥远道:“这样的话,我大宋就要早作准备,留意这个蒙古了。不过,这个不急,眼前还是先解决金人的问题要紧。”
  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李壁也道:“史相说的有理,陛下,还是解决当务之急要紧。依老臣看,要是吴王殿下拿不出什么好法子,还是按照先前的办吧。犒军三百万贯虽多,但是比起我朝的战事开支却要少得多,如今国库空虚,请陛下尽早定多。”
  “李枢密说的是。”宁宗点点头,“九郎,你还有什么好的法子?”
  赵一帆看事情到了这种程度,只好说道:“儿臣也不是不同意议和,议和是大势所趋,只是绝不能同意金人的条件。儿臣想的议和条件是:如今韩侂胄已死,算是给金人一个台阶,但是人头绝对不能送给金国。另外,钱币、布帛不给金人分毫,金军全部退回淮河以北,我军退还金国秦州,但是临洮路必须割给我大宋,至少要按现在实际占领区分界。”
  “这…….这样的条件,金国怎么可能答应?”薛极惊呼道。
  宁宗皱起了眉头,这样的条件他想都不敢想。
  下面群臣更是议论纷纷,纷纷说金人绝不可能答应如此条件,吴王年轻气盛,不知深浅,言下之意自然说赵一帆无知。
  史弥远露出得意的神情,他微微一笑,走到大殿中间,好整以暇地说道:“如今和谈已是必然,金人条件虽然苛刻,但是和战争的损失相比,尚可以接受。吴王殿下年轻气盛,他提出的条件虽然是为我大宋着想,可是臣只怕金人听到这个条件立刻大举发兵攻宋啊。金国的使臣还在临安等朝廷的决定,依微臣看可以和其商量商量,让金人不再要韩侂胄的人头,这样我大宋可保全颜面。另外,还可以让金国放宽一些条件。陛下您看如何?”
  宁宗点头道:“右相老成谋国,这样很周全,我看就依右相的意思办吧。”
  “谢陛下!陛下圣明!”史弥远急忙下跪道。
  “慢!”赵一帆急忙说道,“这样去说,能压下多少价码?父皇,儿臣从蜀中带来精骑五千,不是自夸,儿臣自信我训练出来的士兵比金兵只强不弱,可惜我兵未练好,两国已经和谈,未派上大用场。儿臣打算明天在殿前司大营演练,请求父皇和诸位大臣去检阅,看看我大宋之兵并不比金人差!同时儿臣还希望也让金国使臣出席,让他们见见大宋的军威,不敢欺负我大宋无人,也可以为和谈增加筹码。”
  章良能主管兵部,他闻言眼睛一亮,笑道:“臣早闻吴王殿下在蜀中精心训练了五千骑兵,据说挑选极为严格。前几日又闻殿下一声令下,五百人齐齐不顾危险,渡过冰冷的渭水,真是练兵有方,军纪严明啊。臣早想见一见这一旅雄师,可惜没有机会。陛下,臣认为吴王的建议可行。另外,吴王殿下在战场上立有大功,除封王外,还应该予以嘉奖。”
  史弥远狠狠地瞪了章良能一眼,怪他多事。章良能别过头去,装作没看见。
  宁宗捻须笑道:“章侍郎说得不错,吾儿有太祖遗风,应该嘉奖。这样吧,朕赐钱万贯于吴王,此后吴王可着甲胄入宫,免跪。明日上午,朕和诸位爱卿到殿前司阅兵!”
  赵一帆大喜,倒不是因为那点小钱,而是不用老是跪来跪去了,“多谢父皇!”
  “今天就议到这里吧,朕乏了,退朝吧。”
   
三十四 阅兵
更新时间2008-8-3 16:27:35  字数:3375
 殿前司大营,万马奔腾,赵一帆的五百骑兵在阮七郎和曹友闻的率领下在大营里纵横驰骋,呈排山倒海之势,而队列丝毫不乱。
  “停!”赵一帆忽然高声下令。
  正在奔驰中的五百骑士立刻拉住马缰,停了下来,除了战马的几声长嘶,再无其它声音。
  “好!”宁宗当先叫好起来,“九郎练兵有方,诸位将士都有嘉奖。”
  大臣们也叫起来好了。
  金国使者完颜匡虽然觉得不错,可以和金国精骑媲美,嘴里却不屑地道:“虚有其表而已,真正的战士要到战场上才能见出真本事!”
  赵一帆跳下马背笑道:“所谓的练兵,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是军纪;二是士兵的勇气。刚刚只不过是平时训练之法,下面才是我这支骑兵有别人他人的地方。”
  “九郎的骑兵还有和特别之处?”
  赵一帆道:“据说在唐朝的时候,唐太宗为了对付突厥骑兵,专门训练了一只飞虎军。其军士选拨极其严格,我也借用了侯君集练兵之法。”
  其实这种训练方式在后世特种兵中比比皆是,他这么说只过是打消众人疑虑,找个根据而已。
  赵一帆命人搬来靶子,自己站到靶子前面,高声道:“第一排左边五个出列,百米射击靶子。”
  他话音刚落,立刻有五个骑兵骑着马迈着整齐的步子出列,在百米线外搭弓拉箭,向赵一帆瞄准。
  宁宗看的大惊,急忙叫道:“你们这是干什么?快停下,快停下……”
  没人理会,嗖嗖嗖……五只闪电一般的箭破空射到赵一帆头顶一寸的靶心上,恰好成一个半圆。赵一帆却纹丝不动。
  宁宗拍拍胸脯跑了过来,拉着赵一帆的手一脸关切地道:“九郎,你这是做什么?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你怎可这么冒失?”
  赵一帆道:“不是儿臣冒失,是儿臣对手下的兵极有信心。”
  许多大臣这时候才回过神来,章良能道:“殿下练兵真是神鬼莫测啊,侯君集再生也当自愧不如啊。”
  史弥远却道:“陛下,刚才您命令那些士兵停下,他们居然听而不见,抗旨不尊,臣以为应该将罪。”
  章良能道:“史相此言差矣,当年唐太宗在让侯君集练兵,在大营里不是也说过大营里只有将领而无君令吗?”
  “这……….”史弥远一时无语。
  宁宗笑道:“无妨,九郎练兵军纪森严,朕已经有了体会。我看就到这里吧。”
  完颜匡看了震惊不已,如此精锐,比当年太祖起兵时的精锐亦是不遑多让,要是大宋有这么七八万骑兵,不,五万骑兵,那金国何敢南进?不过,他还不太相信宋朝会有如此精锐。会不会是吴王故意挑选好手做做样子,好增添和谈的砝码呢?他这么一想,嘲讽道:“皇帝陛下,如此精彩的表演岂可以这么草草结束?莫不是军中就这么几个勇士,作作秀而已?”
  他一边说,一边用眼睛瞟了赵一帆一眼。对这个吴王他打心里佩服,有胆有识,有勇有谋。
  赵一帆笑道:“定当让你心服口服。父皇莫急,既然金国使者想看,那就让他看看吧。完颜匡大人,你也是战场上的将军,这军马之事应该耳熟能详。这样吧,你可以任意挑选五人,让他们试试。”
  “恭敬不如从命。”完颜匡走到五百骑兵那里,左右转了数圈,挑出了五个看起来比较瘦弱的人。
  这次,赵一帆命人拿来五个靶子,让先前五个人下马站到靶子前面。五个骑手当即开弓射箭,箭箭射中靶心,而靶子前面士兵纹丝不动。
  “全部归队!”赵一帆露出哂笑,“完颜将军,还要不要试一试?”
  “不用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