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630

第12章


满桂在德胜门外战败,溃逃,并获得了进城修养的资格;而袁崇焕在广渠门之战后十天,便下狱了,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广渠门、南海子二战均抵御住了后金的攻势,且可算小胜,崇祯认为京师安全无忧,故才有阵前逮捕主帅的举措。
    另考量数据的丢失,第一有可能因袁崇焕一案牵连甚广,史官干脆含糊以之,不详点袁部的战果;而清朝有焚毁袁崇焕一案的明朝史籍的记录,更加查无实据了。
    如果硬要苛求从史籍中找出交战双方的确切损伤数目,那只好说:大能你且去穿越吧!
    *虽然在清史稿中,关于广渠门战斗,清方都是战胜者,但在阿巴泰传却留下了些蛛丝马迹:
    “时袁崇焕、祖大寿以兵二万屯广渠门外,阿巴泰偕莽古尔泰等率师攻之。闻敌伏兵于右,诸贝勒相约入隘必趋右,若出中路,与避敌同。豪格趋右,败伏兵,转战至城壕。阿巴泰出中路,亦破敌,与豪格师会。罢战,诸贝勒议违约罪,阿巴泰当削爵。上曰:‘阿巴泰非怯,以顾其二子,与豪格相失,朕奈何加罪于吾兄?’宥之。”
    如果真是清军重创关宁军,何至于要对主将之一的阿巴泰进行议罪?对比明史和朝鲜记载,广渠门战斗显然是袁崇焕率领的关宁军击败了莽古尔泰、阿巴泰、阿济格、多尔衮、多铎、豪格等人率领的后金左翼军。
    *【时袁崇焕、祖大寿以兵二万屯广渠门外,阿巴泰偕莽古尔泰等率师攻之。闻敌伏兵于右,诸贝勒相约入隘必趋右,若出中路,与避敌同。豪格趋右,败伏兵,转战至城壕。阿巴泰出中路,亦破敌,与豪格师会。罢战,诸贝勒议违约罪,阿巴泰当削爵。上曰:“阿巴泰非怯,以顾其二子,与豪格相失,朕奈何加罪于吾兄?”宥之。徇通州,焚其舟,略张家湾。四年,从上围永平,与济尔哈朗邀斩?。从上至蓟州,明兵五千自山海关至,奋击,歼其叛将刘兴祚。寻命守永平。明兵攻灤州,偕萨哈璘赴援,明兵引退,代还。】
    *周文郁《辽师入卫记事》卷一:“此一战也,自午至酉,鏖战三时,杀贼千计,内伤东奴伪六王子,,暨西虏名酋都令。我兵亦伤亡数百。盖九边尚首虏,每以争割首级误事,公陋规,于未战之先,与诸将士约,惟尽歼为期,不许割级。”
    *“崇焕惧,急引兵入护京师,营广渠门外。帝立召见,深加慰劳,咨以战守策,赐御馔及貂裘。崇焕以士马疲敝,请入休城中,不许。出与大军鏖战,互有杀伤。”(<明史>)
    *朝鲜《仁祖实录》卷二十二:“(袁)军门领诸将及一万四千兵……由间路驰进北京,与贼对阵于皇城齐化门。贼直到沙窝门。袁军门、祖总兵等,自午至酉,魔战十数合,至于中箭,幸而得捷,贼退兵三十里。贼之得不攻陷京城者,盖因两将力战之功也。”
    *「辛丑,大(清)軍逼燕京。上營於城北土城關之東,兩翼營於東北。明大同總兵滿桂、宣府總兵侯世祿屯德勝門,寧遠巡撫袁崇煥、錦州總兵祖大壽屯沙窩門。上率右翼大貝勒代善,貝勒濟爾哈朗、岳託、杜度、薩哈廉等,領白甲護軍、蒙古兵進擊桂、世祿,遣左翼大貝勒莽古爾泰、阿巴泰、阿濟格、多爾袞、多鐸、豪格等,領白甲護軍、蒙古兵迎擊崇煥、大壽,俱敗之。」(<清太宗本紀>)
    *「戊申,袁崇煥、祖大壽營於城東南隅,樹柵為衛,我軍偪之而營。上率輕騎往視,諸貝勒請攻城,諭曰:『路隘且險,若傷我士卒,雖得百城不足多也。』因止弗攻。」(<清太宗本紀>)
    *「時袁崇煥、祖大壽以兵二萬屯廣渠門外,阿巴泰偕莽古爾泰等率師攻之。聞敵伏兵於右,諸貝勒相約入隘必趨右,若出中路,與避敵同。豪格趨右,敗伏兵,轉戰至城壕。阿巴泰出中路,亦破敵,與豪格師會。」(<阿巴泰傳>)
    *「(阿濟格)從上伐明…薄明都,袁崇煥、祖大壽以兵二萬赴援,屯廣渠門外,師逐之,迫壕,阿濟格馬創,乃還。」(<阿濟格傳>)
    *「三年,(多爾袞)從上自龍井關入明邊,與貝勒莽古爾泰等攻下漢兒莊,趨通州,薄明都,敗袁崇煥、祖大壽援兵於廣渠門外…」(<多爾袞傳>)
    *「天聰三年,(鄂羅塞臣)從伐明,薄燕京,與哈寧阿共破明經略袁崇煥營。」(<鄂羅塞臣傳>)
    *「明督師袁崇煥入援,壁於城東南。上命康果禮從諸貝勒擊之,諸貝勒逐敵迫壕,康果禮與甲喇章京郎球、漢岱等不及壕而返,並坐削爵,罰鍰,奪俘獲。」(<康果禮傳>)
    *「太宗伐明,薄明都,袁崇煥來援,攻擺牙喇兵,城兵出應,雅賴力戰卻之。」(<雅賴傳>)
    *「明督師袁崇煥率總兵祖大壽軍二萬人,自寧遠赴援,屯城東南。上令諸軍進戰,時恩格德爾與武訥格共將蒙古兵,恩格德爾率左翼,未成列,縱騎驟進,為所敗,卻走;武訥格以右翼突擊,乃敗敵。」(<恩格德爾傳>)
    *「太宗伐明,阿濟拜以甲喇額真從…薄明都,與甲喇額真鄂羅塞臣等當袁崇煥,戰勝。」(<阿濟拜傳>)
    *「明督師袁崇煥自寧遠來援,左翼蒙古兵迎戰不能勝,武納格麾右翼蒙古兵繼進,遂敗敵。」(<武納格傳>)
    *「明經略袁崇煥以二萬人自寧遠入援,屯廣渠門外,憑險設伏。貝勒豪格督兵出其右,戰屢勝。」(<鮑承先傳>)
    *「天聰三年,(陳泰)從太宗伐明,薄明都,屯德勝門外,攻袁崇煥壘,遇伏,奮擊,多所俘馘。」(<陳泰傳>)
    *「三年,(索尼)從大軍入關,薄燕京,明督師袁崇煥赴援,列營城東南。貝勒豪格突入陣,敵兵蹙之,矢石如雨。索尼躍馬馳入,斬殺甚眾,拔豪格破圍出。」(<索尼傳>)
    *以下是引用sp75在20084319:54:00的发言:
    明的实录,长编等没有具体数字,清方更没有,只有能够配庙祭祀的军官,换句话,只能知道后金的中级军官死了多少,伤亡等数字不知道,据说畿辅通志有具体数字,这两天在看老档没空去看,你要有时间自己查一下。
    *以下是引用怀抱在2008439:03:00的发言:
    按我看法,这仗双方基本平手。所有2边历史记录都说自己胜了,但是又不说损失和斩首。为什么说平手呢,因为后金记录里虽没有写损失,但有部分将领遭处罚的记录。明这边说自己胜利了,但是缺少具体战果记录。从结果看,袁部至少没象满桂那样被打溃散,只身绕了小半北京城跑到袁守卫的广渠门,估计也就是顶住了敌人的进攻而已。从整个战场局面看,在歼敌数等方面后金估计占优,但后金虽然打垮了满桂,但没打垮袁部(记载上只说关宁军阵型被打穿,但是没有溃败、逃散的记录,而且后来关宁还是守在城外,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部队实力无大损。不象满桂是被打跑了,后来只能进城修养)对于其千里奔袭,后路不稳的局面,这种胜仗并无益处,反而有害。因此在战略层面明占优。
    后金部队作战能力强,机动能力强,但是人数少,后勤必须靠掠夺。在北京城下,后明硬拼,损失要远大于其集中优势兵力吃掉明的野战部队。同时其在城下打野战,一方面无法破坏北京城墙的防御力,即使战胜也意义不大。另一方面,限制了其四处掠夺,并加重了后勤负担。如果皇不围北京城,反到是在华北平原四处破坏抢劫,并伺机大量吃掉明的勤王军,那才是难以应付。
    
作品相关 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首先,从老书跟过来的读者,大概很不喜欢这本男主。不过作为一个作者,应该尽可能的开拓自己的写作范围,才能明白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这是我第一次写男主,就像写《巴伐利亚玫瑰》之前,我没写过超过五万字的长篇。所以我对玫瑰一书取得的成绩很满意——我自己喜欢、读者也喜欢。
    其次,我不是因为与某书作者有见解分歧,一怒之下赌气才想写明末的。一般来说,由于懒惰,我下笔开新书很谨慎。诚然本书有个严重的问题:文字固然细致,但是太柔软了。可是不写到这个题材的话,就不能发现这个问题——男性主角为主线的故事毕竟跟女性主角为主线有很大差别。
    这是一个学习、调整、进步的过程。
    我一直都说自己是个明粉,可对明朝历史的了解,仅限于早中期,与人的争论,使我下力气看了许多晚明资料。女性作者固然有视野局限性,可是也正因为视角的不同,很可能会写出与男作者作品风格迥然不同的小说来。小说无非是说故事,精彩各自不同。
    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带入个人立场,这有个名词叫做“夹带私货”。好的作者能够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认可他的立场,而差劲的作者才会以引起争议而骄傲,因为他没有别的可以值得骄傲了。知识分子的内敛低调,现在被知道分子的张扬肤浅取代了,未免是时代的不幸。
    请你们理智的看书,理智的思考,不盲目认同小说作者的立场。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