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万富豪从相亲系统开始

第0806章:巨鹿之战


    所谓“距离产生美”,对于历史上的很多名人,由于与我们相距太远,从而产生了朦胧美,他们的优点被放大,缺点却被忽视,章邯就是这样的例子。
    关于章邯,秦汉后的文人对其评价很高,基本上到了“章邯在,秦朝存;章邯去,秦朝亡”的地步,认为章邯是秦朝最后一位忠诚的国之柱石,事实真是如此吗?
    实际上并非如此,只是由于人们对胡亥与赵高恨之入骨,于是下意识地将章邯塑造为一位忠心赤胆的国之支柱,以形成鲜明对比,不信看一看在决定秦国命运的巨鹿之战中章邯的军事表现与对秦国的态度,就能发现章邯才是秦国灭亡的第三个罪人。
    秦始皇时,章邯有何经历、做过什么,史书没有记载,但在秦二世时,章邯担任少府一职,即为皇室管理私财和生活事务的职能机构,为胡亥征税和照顾日常生活的职务,
    相当于皇帝的税务官与管家结合体,这个人无疑是胡亥的亲信,同时以现在眼光看他也是一个文官。因此,章邯可能是胡亥的潜邸之人,深得信任,胡亥继位后将他提拔为少府。
    章邯在担任少府之前做过什么,有没有从军经历,如今不得而知,但在先秦时期,没有文武官职之别,很多看似担任文职的官员,其实也能指挥大军,比如我们熟知的商鞅等,后来汉朝丞相窦婴也能打仗,一直到宋朝之后才彻底分文武。所以,章邯有可能统领过军队,累积战功后升任少府,也可能是走了其他路线,反正无法从章邯过往经历中发现他的军事才华。
    近代郑逸梅先生曾说:“世有大年,何必常服补剂?天生名将,不须多读兵书。”
    古今中外,的确有一些不读兵书的军事天才,最典型的是霍去病,不愿意被以往兵书的条条框框限制住,但这样的军事天才极为罕见,几百年都才出不了一位,那么章邯是不是霍去病式的天才呢?
    战国赵括之父赵奢本是赵国一位税务官,秦国攻打赵国时廉颇退却后挺身而出,几乎一举全歼十余万秦军,但赵奢是读过兵书的,那么与赵奢原先身份差不多的章邯,是不是赵奢这样的天才呢?
    秦末天下形势,关东地区已经到了土崩瓦解的地步,瓦解是碎成一片又一片,土崩是变成一粒粒尘埃,秦朝在关东地区的统治已经不可救药,所以反秦力量才能越滚越大。陈胜吴广起义后,队伍迅速膨胀,随后派大将周文攻打关中,到达戏水时军队数量高达几十万,《汉书》记载周文兵力为十万,《前汉记》记载周文兵力大概有一百二十万。
    一时之间,关中告急,秦国告急,胡亥惊慌失措。这时,少府章邯挺身而出,认为可以武装骊山刑徒,让他们出击“盗贼”,胡亥采纳了这个建议。随后,章邯率领刑徒军大破周文,逼得周文自杀,接下来打败并击杀田臧、李归、项梁等,连战连胜,威震华夏,也展现出了绝世名将的风采。
    定陶之战,章邯击杀项梁后,楚地有名将领都已经死了,章邯认为楚地无忧,于是就渡过黄河北上攻打赵国,并攻克邯郸大破赵军,赵王等人逃到巨鹿城,决定秦国命运的巨鹿之战即将爆发。
    但令人费解的是,巨鹿之战中章邯行为极为反常,很难让人将他与爱国的绝世名将联系在一起,战争过程表明要么他不爱国,要么属于纸上谈兵。
    巨鹿之战初期,王离围攻巨鹿城,一直没能攻下,章邯驻扎在巨鹿南棘原,“筑甬道属河,饷王离”,输送军粮给王离,并与数万兵力的陈余对峙,史书说“陈馀自度兵少,不敌秦,不敢前”,后来陈余在赵王命令下派5000人攻打章邯失败。
    关于巨鹿地区,《吕氏春秋》将之列为“就薮(sǒu)”之一,周围生长着很多草的湖泊,大山、湖泊、沼泽等环绕之地,地势险要,而且古代攻城战一直有难度,因此王离一时攻不下巨鹿也实属正常。问题在于,章邯有20万兵力,可以一部分与陈余对峙,另外一部分参与攻城,但章邯却没有参与攻城,也不攻打陈余,而是静坐观战,这不免让人难以理解。
    或者说,我们可以往好的方面理解,由于巨鹿城地势险要,太多兵力展开不了,于是先到的王离成为攻城战主力,章邯负责后勤,同时负责拦截各路援兵,保护王离后方,但章邯不攻打陈余怎么都说不过去。
    在这期间,各路义军纷纷驰援巨鹿,最终在60天左右陆续到达,其中楚国原本是宋义率领,后来被项羽取而代之。
    其他义军摄于秦军战斗力,都作壁上观,唯独项羽到达之后,很快就发动了进攻。但项羽发动进攻之后,章邯却无动于衷,任由项羽与诸侯围攻王离。
    项羽到达战场后,首先发起试探性进攻,命令当阳君、蒲将军率2万人渡过漳河,准备直捣王离后军。
    按照正常情况,章邯必然要将楚军挡在外面,好让王离专心攻城,但让人难以置信的是,章邯没有派兵半渡拦截,任由楚军渡河,20万秦军在2万楚军面前毫无作为。
    更离谱的是,2万楚国先头部队随后攻击为王离输送后勤的“甬道”,而《史记集解》中说“恐敌抄辎重,故作墙垣如街巷”,因此攻“甬道”与攻城差不多,但这种试探性进攻后章邯很快就退兵,“甬道”断绝,王离军与章邯军分成两块。
    其后,“项羽兵数绝章邯甬道,王离军乏食,项羽悉引兵渡河,章邯引兵解”,退兵回去了,于是项羽抓住战机,破釜沉舟,率领其余3万大军渡河,而这时章邯还是按兵不动,任由项羽渡河攻击饥饿的王离军。
    《史记》中记载的巨鹿之战,唯独《张耳陈余列传》篇章记载了章邯参战,即项羽军先击退章邯,然后项羽与诸侯军围攻王离,其余篇章都没有说章邯参战。
    其实,即便章邯在巨鹿外围被项羽击败,但损失应该没什么太大损失,后来项羽坑杀了20万秦军,进一步说明秦军几乎没有损失,因此章邯完全有能力重返战场,或者从后面围攻项羽等。
    可惜的是,项羽攻打王离军时,章邯一直按兵不动,任由义军围歼王离军。由于缺少粮草,又面临诸侯围攻,最终王离兵败并下落不明。
    由此可见,项羽取得巨鹿之战第一阶段的胜利,在某种程度上说,其第一功臣不是楚军将士,而是秦帅章邯。
    如果章邯不消极避战,积极与王离配合,项羽估计很难歼灭王离,甚至可能被秦军击败,自然也就难有接下来的项羽招降章邯之事了。
    关于巨鹿之战中章邯消极避战的原因,一般认为有这三个:首先,胡亥与赵高不断血洗高官,巨鹿之战前刚刚处死李斯,冯去疾与冯劫狱中自杀,庙堂的血腥让章邯失去了作战的动力;
    其次,秦国内部矛盾重重,章邯属于胡亥一手提拔的亲信,王离属于旧有勋贵,而胡亥血洗了很多勋贵,因此章邯与王离关系不会好,所以这可能是章邯坐视王离军被灭的主因;
    第三,司马欣与董翳推动章邯消极避战,这两人何时降楚的不知道,但章邯投降项羽后,项羽让司马欣率领章邯军,可见项羽对司马欣早有接触,所以才会将20万秦军交给他管理,如果司马欣临时起意的投降,项羽还会对他如此信任吗?另外,秦始皇时期司马欣曾经帮助过项梁,两人早有联系。
    但不管章邯遇到了什么,在这关键的时刻坐视友军灭亡,人品显然要让人怀疑。
    更重要的是,上层斗争再血腥,与王离关系再差,如果为秦国考虑,也不能坐视10万精兵覆灭,这个代价实在太大了,而且为自身安危考虑,王离军覆灭,章邯军就能安全?
    巨鹿之战前,陈余写给章邯的一封信,揭开了他心中的真实想法,信中描述了秦国境况,以及胡亥与赵高极有可能诛杀他,于是建议“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从,约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
    也就是说,在巨鹿之战前,章邯已有开国称王的私心,所以才会一直消极避战,可笑的是在为国孤军血战的王离,留下的却是“能力差”的贬评。
    如果章邯没有私心的话,那么只能说明章邯军事能力其实不行,前期屡战屡胜的原因在于敌人骄纵与敌人是一群乌合之众,就是遇弱则强,但遇到真正战争时就垮了,即遇强则弱,犹如纸上谈兵者,于是在巨鹿之战中犯下一系列不可饶恕的、难以想象的军事失误。
    楚汉争霸时,面对刘邦的攻击,章邯几乎无一作为,很快就被刘邦消灭,这也佐证了章邯的军事能力有限。总之,从章邯一生来看,只能算水平线以上的名将,认为他是绝世名将则过了,更不可能与韩信相比。
    王离军覆灭后,章邯仍有机会击败项羽,至少也能维持对峙状态,但他却一心想着与项羽签订合约,实质是叛秦。
    史书记载了这么一个细节,项羽召集军官们商议说:“部队粮草不多,我想答应他们来订约。”因此如果章邯坚持一下,项羽不攻自退,甚至还有机会击败项羽。
    两方签订合约后,章邯面见项羽时,史书记载他禁不住流下眼泪,向项羽述说了赵高的种种劣行,这哪是一位铮铮铁骨的、聪明睿智的战神,分明是一个心态崩溃之人!可惜,项羽并未理会章邯,封他为雍王后,就将他软禁在营中,派司马欣掌控章邯军。
    之后,为了防止20万秦军的潜在威胁,项羽找了一个借口,将这些秦军全部坑杀,章邯成了一位光杆司令,不知道他听到这个消息后后不后悔。关于项羽坑杀20万秦军,还有一种解释是项羽缺粮,而当时又要急于进攻关中,于是就将他们杀死,取得秦军的粮草供应义军。
    对于章邯,古今文人评价很高,所谓“邯不败,秦不亡”,但实际上他才是秦朝灭亡的军事上的罪魁祸首,
    巨鹿之战中当他选择消极避战时就注定了秦朝灭亡,不仅间接造成王离军的覆灭,还直接葬送朝廷最后一支秦军,犹如明朝的吴三桂,让人不齿。因此,秦朝灭亡的罪人可以排序为:胡亥、赵高、章邯!
    与西方对名将的要求不同,中国人眼里的真正名将,往往要有“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以多胜少或以强败弱”靠实力平推,只是属于正常水平,并不值得炫耀。
    在中国数千年的战争史上,涌现出很多“以少胜多”的战争奇迹,决定秦朝命运的巨鹿之战就是其中之一,这场战争也是项羽得意之战、成名之战。
    巨鹿之战中,秦军王离与章邯共计30万,项羽只有数万兵马,其余“叛军”几乎都是作壁上观。
    项羽取得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全歼王离军,逼降章邯军,这样的胜利古今罕见,传统解释是项羽勇武,且战术水平高,故而打败了30万秦军,但实际上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关键原因。
    章邯兵马数量比较明确,大约是20万人,由“骊山徒,人奴产子”所组成,辅以一些秦军精锐,但总体与六国叛军一样,都属于乌合之众。
    与章邯不同,王离兵马数量一直是个谜,有30万、20万、10万三种,但综合各种信息以及战争激烈程度等情况推测,王离应该有10万兵马。
    秦始皇曾命“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逐匈奴”,蒙恬被害之后,这支边防军由王离执掌,但在秦末乱世中“诸秦所徙适戍边者皆复去”,而《匈奴列传》记载“秦始皇灭六国之后,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适戍以充之。
    十余年而蒙恬死,诸侯畔秦,中国扰乱,诸秦所徙适戍边者皆复去”,两份材料验证可见,皆复去的戍边者是20万,真正秦军是10万,因此王离兵力大概是10余万。
    从两人军队数量上看,似乎章邯率领的才是主力,但考虑到王离率领的边防军,因此论实际战斗力,可能王离才是主力。
    不过,尽管王离是秦朝名将,率领的是精锐,章邯之前只是一个文官,但胡亥还是让章邯节制王离,《史记》中有“令王离、涉间围巨鹿”。一个“令”字,透露了章邯与王离主次关系的信息。需要注意的是,两人不一定是主从的隶属关系,但决非“平行”关系,章邯地位应该高于王离。
    一个骤然升官、军中地位还高于王离的章邯,能否被沙场宿将王离接受?
    根据史书记载,巨鹿被围之后,赵军向各处盟军求援,楚军统帅宋义曾在安阳停留46天,项羽怒而杀之,随后项羽领兵救援巨鹿,可见秦军围困巨鹿时间很久,至少在二个月以上。
    因此,30万秦军有足够时间消灭赵国残兵败将,而实际上直到项羽到来时,巨鹿都没能被数十万秦军攻破。这就难免让人费解,无论是王离还是章邯都手握重兵,又是当时名将,为何对区区一个巨鹿束手无策?
    《张耳陈余列传》记载:“章邯引兵至邯郸,皆徙其民河内,夷其城郭。张耳与赵王歇走入钜鹿(巨鹿)城,王离围之。陈馀北收常山兵,得数万人,军钜鹿北。章邯军钜鹿南棘原,筑甬道属河,饷王离。”
    也就是说,王离先围巨鹿,随后章邯到达与陈余对峙,并负责王离的后勤,聚集在巨鹿的秦军大约有30万。以30万的秦军攻打赵国残余,章邯却没能攻打下来,不显得诡异吗?
    巨鹿城虽然不大,但古代攻城战一向有难度,王离围攻巨鹿城却没能攻下,也是正常现象,毕竟王离只有10余万兵力。
    但章邯手握20万大军,与数万人的陈馀对峙,甚至“陈馀自度兵少,不敌秦,不敢前”,因此章邯完全可以分出大部分兵马参与攻打巨鹿,为何没有?是王离拒绝了,还是章邯不愿意?
    整个巨鹿之战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项羽围攻并俘虏王离,第二部分是项羽与章邯对峙,以及章邯向项羽投降。
    章邯与王离虽然没有直接相连,中间隔了一段距离,但毕竟相距不远,史记中说“章邯军钜鹿南棘原,筑甬道属河,饷王离”,因此章邯至少有10多万兵马可以随时支援王离,那么项羽为何能够击败10万大军并俘虏王离呢?
    根据史记记载,项羽渡过黄河之后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首先攻击的是保护甬道的秦军,然后兵围王离,楚军个个士气振奋,以一当十,越战越勇。面对友军被围,章邯派兵救援,但九次救援都被项羽打退。
    这时出现一件很奇怪的事情,章邯不顾王离退回钜鹿南棘原了,《张耳陈余列传》记载:“项羽兵数绝章邯甬道,王离军乏食,项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章邯引兵解”。之后,王离部队后勤不济而被全歼,其中王离被俘,秦将苏角被杀,秦将涉间举火自焚。
    在这一过程中,其他“叛军”的态度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作壁上观,一种是章邯引兵解后,“诸侯军乃敢击围巨鹿秦军,遂虏王离。
    涉间自杀”,即歼灭王离军是项羽与诸侯共同的战果。
    这一段记载至少有三处存疑:一是项羽兵力数万,如何围困10万王离军时,还能南拒20万章邯军?
    二是项羽坑杀20万章邯军,说明章邯兵力没有什么损失,可见项羽与章邯的九场战斗规模不大,章邯只是小败而已,仍拥有20万大军,那么他为何会不顾王离死活的退兵,导致后者全军覆没?
    三是如果章邯惧怕项羽等叛军,为何不立即退兵远遁,而只是退回到了巨鹿南棘原营地?
    因此,项羽之所以赢得巨鹿之战,除了他的勇武,与先攻甬道、断绝王离后勤、分割王离与章邯联系的战术正确之外,还有一个关键原因是章邯主动退兵,压根就没有出什么力气。
    其实,如果章邯全力以赴,即便项羽勇武,但毕竟楚军人数较少,而其他叛军不敢又与秦军作战,那么秦军即便赢不了,也基本可以肯定不至于输的这么惨,甚至未尝没有打平或反败为胜的机会。
    从巨鹿之战中章邯的动向来看,王离与章邯的关系应该不太好,乃至是矛盾重重,所以才弃王离于不顾。那么,章邯与王离到底如何,又为何形成这样的关系?
    王离父亲是王贲,祖父是王翦,他参加过秦灭六国之战,在秦始皇时代担任蒙恬副手,也攻打过匈奴,位居高位深得始皇信任,可以归类为传统勋贵派。
    章邯本为少府,这个职位主要是为皇室管理私财和生活事务的职能机构,相当于胡亥管家,陈胜派周文率领几十万大军攻打关中,胡亥惊慌不已束手无策,与群臣商议如何退敌时,章邯建议武装刑徒出击叛军,之后胡亥任命章邯为这支部队的统帅。
    随后,章邯打了几次胜仗,至少在巨鹿之战时,章邯对王离用“令”字显示出他的地位已经高于王离。毋庸置疑,以王离边防大将、早是列候的身份与数十年从军的资历来看,很难对爬到他头上、对他指手画脚的章邯心悦诚服。
    更为重要的是,胡亥上台后,联合赵高血洗了无数勋贵,包括王离的上司蒙恬,就在秦军兵围巨鹿前一个月,胡亥与赵高又掀起了一次大清洗,丞相李斯被杀,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狱中自杀,秦国内部可以说矛盾重重,非常激烈。
    在这种派系争斗激化的情况下,王离更不太可能对胡亥亲手提拔的章邯有什么好感。
    因此,王离平时可能对章邯多有不逊,而章邯也将王离视为眼中钉。于是在巨鹿之战中,章邯见死不救,导致王离军被全歼。
    而章邯之所以没有从巨鹿撤军,可能是一箭双雕之计,既剪除王离,又认为靠自己的力量能够打败项羽等而独占军功。
    可惜的是,章邯是胡亥一手提拔的,赵高又怎么可能放心,于是胡亥责问章邯为何退兵时,章邯害怕了,就派长史司马欣回去向胡亥请示,结果被赵高排斥,在宫外滞留了三天没能见到胡亥,之后司马欣逃回,并对章邯说“赵高如今独揽大权。
    打胜,赵高必定嫉妒我们的战功;打不胜,我们更免不了一死”,两难之下章邯向项羽投降,最终导致二十万秦军被杀。
    对于章邯此人,古今文人评价很高,可以浓缩为“邯不败,秦不亡”,但实际上这个评价不太客观,巨鹿之战中章邯不能相忍为国,没有积极救援王离,导致了精锐的边防军——王离军的覆灭,只剩下一支章邯军又如何能保卫秦国?
    当章邯“引兵解”,弃王离于不顾时,已经注定了秦国命运。
    古往今来,人们习惯贬王离、赞章邯,但从巨鹿之战来看,或许王离更值得称赞,章邯反而应该被批评。更何况,章邯有着投降项羽、以及导致二十万秦军被杀的巨大污点,这样一个叛国叛民之辈,如何能与王离相比?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