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不平庸

第7章


由于遭遇、环境和个人性格的不同,任何人都可能会需要帮助,即使他是亿万富翁或者官高位显。同样,身处逆境的人不一定希望别人都来关注,特别是那些自尊心和独立性比较强的人。不分青红皂白,看到别人有点困难就赶紧送钱送物,有时反而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在决定帮人的时候,也得有足够的自我保护意识,防止上当受骗。特别是涉世未深的年轻人,更应该提防各式各样的骗术,同情心不能泛滥。这不是冷漠,只有小心保护好自己的善心不受伤害,社会的风气才能一天天好起来。
第二,要注意帮忙的方式。帮忙,可以直接帮,也可以间接帮。比如有人问路,可以指给他,可以带他去,这是直接帮,也可以告诉他哪里有警察,哪里卖地图,这是间接帮。对于拿不准是不是真的需要帮忙的人,最好是间接帮。例如,声称投亲靠友钱包被偷的,告诉他救助站在哪儿。
第三,要注意帮忙的度。俗话说“救急不救贫”,帮忙得适可而止。若干扶贫地区,上级给的救济款很多,结果养成了一批专靠吃救济款生活的懒汉,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越扶越贫。社会的管理和个人的处世,道理都是一样的。帮忙不能越俎代庖,别人有能力做的你先替人家做了,不需要帮的你给人家办了,然后还以急人所难自居,这样就不好了。
第四,帮人要符合自己的能力。帮人也要量力而行,不能帮完了别人,自己反倒成了需要别人帮助的人。帮人帮到什么程度,要视事情的严重程度和亲疏关系而定。确实遇到很大难处,你不帮忙别人就过不了这个坎的,就得像颜之推说的“亲友之迫危难也,家财已力,当无所吝”;一般的互通有无,无关大局的生活小事,根据自己的能力适当表示即可;至于无理请托,甚至违法乱纪的,还无原则地“帮忙”,自己受到损失不说,对他人也是姑息。
帮忙的学问还有很多,这里只是略举大端。总之,古人讲以“仁义”为标准,似乎有点玄虚,那么以“中庸”为准绳,则断断乎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中庸不平庸》 第二部分 万事不可过
过犹不及
俗话说:“礼多人不怪”,许多人奉之为处世金律,待人总是一副笑脸,客气有加。
有的职场新人,更是对这句话的正确性深信不疑。
公司里有位刚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对老板对同事十分热情,每次见面都抢先打招呼,出去吃饭老争着付账,从不吝惜自己赞美的言辞,还经常给大家散发一点小礼物,结果弄得同事都很不自在。
过了一段时间,老板把他叫去,问:“你是不是对现在的位置有什么想法?”
他很郁闷。为什么我待人多一点礼貌,反而会被认为是想升职呢?
这就是过犹不及的道理。做过分了,就跟做不到位是一样,甚至有时候还不如做不到位呢。
有一天,孔子的弟子子夏问老师:“颜回这人怎么样啊?”孔子说:“颜回呀,他在诚信上超过我。”
又问:“子贡这人怎么样啊?”回答说:“子贡在敏捷上超过我。”
又问:“子路这人怎么样啊?”回答说:“子路在勇敢上超过我。”
又问:“子张这人怎么样啊?”回答说:“子张在庄重上超过我。”
子夏站起身,问孔子说:“那么这四位为什么都拜您做老师呢?”
孔子说:“坐下吧,我告诉你。
“颜回虽然诚信,却不知道还有不能讲诚信的时候;子贡虽然敏捷,却不知道还有说话不能太伶牙俐齿的时候;子路虽然勇敢,却不知道还有应该害怕的时候;子张虽然庄重,却不知道还有应该诙谐亲密的时候。所以他们才认我做老师啊!”
诚信过了头,就成了迂腐;敏捷过了头,就成了圆滑;勇敢过了头,就成了鲁莽;庄重过了头,就成了呆板。同样,礼貌过了头,就成了别有用心。
过犹不及是中庸之道的精髓,也是孔子最精彩的教导之一。它的来源是这样的:
子贡问孔子,您认为子张和子夏这两个弟子哪个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师也过,商也不及。”师是子张的名字,商是子夏的名字。孔子说,师这个人做事老爱过头,商呢,则总是欠点火候。
子贡接着问:那就是子张更好一些了?
孔子说:过犹不及。这两个人半斤八两,谁也不比谁更强。
不及的害处,人人都可以理解;过的害处,就不那么容易看到了。宋代洪迈的《容斋随笔》里是这样谈论“万事不可过”的:
天下万事不可过,岂特此也?虽造化阴阳亦然。雨泽所以膏润四海,然过则为霖淫;阳舒所以发育万物,然过则为燠亢。赏以劝善,过则为僭;刑以惩恶,过则为滥。仁之过,则为兼爱无父;义之过,则为为我无君。执礼之过,反邻于谄;尚信之过,至于证父。是皆偏而不举之弊,|奇+_+书*_*网|所谓过犹不及者。
他说,天下的万事都不可过分,就连造化和阴阳都是如此。
例如,雨水可以湿润天地。可是过分就变成涝灾;阳光可以促进万物生长,可是过分了就变成干旱。
赏赐是为了劝人向善,过分了就是僭越;刑罚是为了惩治恶行,过分了就是滥用。
仁做过了头,对所有的人都是同等对待,就体现不出父亲的重要;义做过了头,一心只想着对别人负责,就容易忘记忠君的责任。
太过于礼貌,别人会觉得你在讨好他;太过于诚信,以致于指证父亲的过错。
这些都是执着于一偏之见,把好事做得过分了。
你看,连天地、阴阳、仁义、赏罚、执礼、诚信这些看上去天经地义的东西,也都不能超过它的度,更何况个人的处世方法呢!
《中庸不平庸》 第二部分 比例和平衡
过犹不及是中庸之道最好的注脚和最重要的原则,朱熹就把“中庸”二字的含义界定为“无过不及”,就是既没有过,也没有不及。过和不及,都达不到中庸的要求。其实,中庸思想的全部要义,都可以用过犹不及四个字来概括。
有一个愚者,到朋友家去做客,主人请他吃饭。饭菜端上桌来,愚者品尝后感觉淡而无味,难以下咽。于是,主人便命仆人在饭菜中加入少许的盐。愚者再吃,顿觉满口溢香。愚者大喜,心想:“一点点的盐就可以让原本那么难吃的东西变得如此味美,那么多放些岂不更加好吃?”于是便向主人要来整罐的盐,尽数放入菜中。愚者再吃,味道如何已不言自明了。
盐虽好,却需要控制在恰当的比例之内,超出了这个比例,美味就变成了负担。这个合适的比例,就是“度”,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就像凡事都有两个方面,每个方面都得照顾到。
往大的方面讲,国家大政、社会事务必须注意避免过分强调某一方面的重要性。
安全气囊是汽车制造业的一项重大发明,当它在美国刚刚诞生的时候,人们一片欢呼,认为这一发明将大大提高汽车的安全系数,减少事故的伤亡。政府也因此鼓励汽车制造商在生产中应用这项新技术。
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人们吃惊的发现,在交通事故中丧生的人数竟然呈增加的趋势,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汽车安装上安全气囊以后,驾驶员对自己的安全保障条件信心大增,总觉得即使出了事故问题也不大,结果导致违章和超速驾驶的现象大幅上升,交通事故也随之增多了。
的确,司机由于有气囊的保护,伤亡率降低了,可是行人的危险却加大了,那些增加的丧生者,绝大部分都是没有任何安全防护措施的行人。
过分强调了开车人的安全,就给行人造成了损失,两两相抵,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安全气囊的发明是一项赔本买卖。
往小的方面说,个人生活、待人接物也应当把握好事物的度。
刻苦学习、认真工作是理所应当的,但不能为了学习和工作牺牲照顾家庭的时间,否则家里的事情处理不好,学习和工作也会受到影响。
交朋友热情诚恳是理所应当的,但不能热情得好像不分彼此,对待别人就向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随便,否则自己可能吃亏不说,最终也会失去朋友。
《中庸不平庸》 第二部分 弄巧不要成拙
南宋初年,权相秦桧建筑了一个极其隐蔽的私人办事密室。建成以后,广州的守臣马上送来一卷地毯,秦桧把它铺到密室的地上,大小尺寸竟然分毫不差。
这个地方官自以为马屁拍到了家,一定讨得了相爷的欢心,谁知秦桧心里想的却是,他既然有本事如此精确地刺探到自己密室中的尺寸,刺探自己其他的秘密肯定更加轻而易举。没过多久,送地毯的人就被秦桧除掉了。
弄巧之所以可能会成拙,原因就在于弄巧弄过了分。广州守臣的本意是表达忠心,送上一份合乎领导心意的礼物,却忘了“密室”是干什么用的,拍马屁拍到了马蹄子上,正触着秦桧的忌讳,才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论语》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如果和上级的关系过于亲密,就有可能招致上级的厌烦,容易自取其辱;如果和朋友的关系过于亲密,则有可能发生纠纷,最终导致疏远。
例如,太费尽心机地跟领导套近乎,太主动地和领导接近,领导可能会怀疑你的动机,也可能因为知道领导的事情太多而受到领导的忌惮,还有可能引起其他人的反感而遭到排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