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不平庸

第8章


这样一来,就可能成为大家的众矢之的,领导对你也不会有好感,真是得不偿失。
过犹不及,过的害处还要大过不及。对于做事欠火候的人,还可以通过教育引导,拉他一把,提升上来。但对于喜欢过分的人,就很难让他学会收敛,重新回到恰当的轨道。因此,相比起来,宁可不及,也不要过分。
清代李密庵有一首著名的《半半歌》,生动地描述了凡事多留余地、不能太过完满的思想境界: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
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
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姻民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
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
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
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
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
半帆张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
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能领悟“半”的妙处,也就懂得了过犹不及的精髓,因为彼此各占一半,其实就是中庸的生活。
《中庸不平庸》 第二部分 从俗也是一种创新
从俗的妙用
今天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创新”这个词几乎具有毋庸置疑的正确性。只要是创新,都得到鼓励,只要是与传统或者大众口味不合,就能吸引眼球。大到国家政策,小到公司治理,创新都是最响亮的口号。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尊重创造、鼓励创新是没错的。可是,在创新的同时还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明白一切创新都是试验性的,不一定都能获得成功,而且从历史的经验来看,真正取得成绩的创新背后,都有数不清的失败的例子。
《中庸》记载了孔子的一句话:“索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不为之矣。”居住在偏僻的地方,故意的标新立异,做些奇怪举动,虽然这样能在后世留下名声,可是孔子坚决不做这样的事。
这种说法,当然会有保守的嫌疑。在新事物出现之初,总会被认为是怪事,一旦它取得成功,占据了统治地位,社会就会对之习以为常。所以,一时被看作是“怪”的东西,并不一定就没有它存在的道理。
但是,在创新成为压倒性价值的今天,往往会忽视那些在社会中占据主流、但却不那么引人注目的因素。这时如果有人抓住大众的心理,勇于“从俗”,也能获得成功。就比如在反季节蔬菜大行其道的时候,按照正常的时令上市的蔬菜,有时候反而能卖到更好的价钱一样,从俗可能会比创新更有效。
现在车市非常火爆,汽车公司之间的竞争也空前激烈。许多人会觉得,汽车一定是越有特点、越能吸引目光的越好卖,其实不然。国内的车市上,那些个性鲜明、侧重于突出与众不同的车型往往鲜有上佳的表现。如今,过去那些拼产品的创意,已经被更加中庸的车型所取代。因为即便是最耀眼的外观,也难以吸引更多人的目光,少而精才是个性车型的定位,而个性化也是未来竞争中的软肋。
有车评认为,2007年丰田推出的新一代卡罗拉就深得“中庸”的精髓。据报道,卡罗拉与凯美瑞有相通之处,但还留有花冠造型中庸的影子。外观虽没有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但还是符合大多数国人的审美观念。也正因为如此,卡罗拉的中庸性格,有时候反倒变成了大众个性。
虽然今天是一个标榜个性的时代,但实际上全世界大多数的消费者并非是个性人物,丰田认为与其讨好少数精英,不如拥有大多数的消费者。这也造就了卡罗拉身上的装备与技术,都是采用了成熟的技术,并没有过多的创新。造出能被大多数人接受的中庸车,丰田的策略也成就了今天的辉煌。
丰田对卡罗拉的宣传策略,并不是拿外形和特性来极力炒作,而是极力地塑造出卡罗拉是“一辆好车”的概念。如果要说卡罗拉有什么优胜之处,那就是全面的综合实力,这恰恰是丰田式的中庸的最大特点。虽然加强了动力表现和加大了车厢尺寸,也新装备了无匙启动、VSC等高端配置,但在绝大部分数据上并无任何突出之处。
每个单项得分并非最高,并不代表卡罗拉就不能成为第一。相反正是所有的表现都让人挑不出缺点,才会营造出一款面面俱到的均衡之车。
同时,丰田也明白,中庸不是平庸,从俗不能以降低形象为代价。它在产品上的布阵、价格上的布阵等方面都做了缜密的考虑,既顾及到大众的口味,又维持了丰田一贯的风格,以及在利润和销售之间保持平衡的法则。
车评说,在今天的市场氛围下,不推新车是不行的,可是新车没有多少针对性也不行,推出的新车站不住脚更是不行,因为没有冲击到竞争对手不说,反而是破了自己的锐气,伤了自己的元气。因此丰田卡罗拉虽说是新车,但又保持着对所有成熟技术的圆融,对各种指标采取中正的设计。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全民追求创新的时候,“拒绝”创新也是一种创新。
《中庸不平庸》 第二部分 “俗”的价值
中庸的智慧,首先要求我们尊重一般的社会规范,认可大众的一般观点。对于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而言,迎合大众的口味首先是出于营销的考虑,针对大多数的消费者群体作出自己的产品策略,才能获得最大的市场成功。为人处世虽然与市场营销不同,但同样也需要先保持一份“从俗”之心。
从俗,是自我保护的前提。只有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保持一致,至少也要有基本的认同,才能有效地融入这个社会,才能成为社会或集体的一员。
公司里的新人,首先要做的当然就是了解公司的企业文化,以及公司中流行的处理问题的风格,并且立即改造自己,使自己适应并符合这种文化和风格的要求;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也应当先了解现在的社会风气,各种或隐或显的规则,包括一些“潜规则”。
从俗,首先要对“俗”采取一种理解或者同情的态度,至少应当认识到它存在自然有它存在的理由。无论是在书本里还是课堂上,我们所学到的都是“理想状态”,即使接触到丑恶的现象,也是“理想”的丑恶现象:从头到脚都是丑恶的,又或者是善恶极其分明的。因为理论的推演,肯定照顾不了太复杂的事实,只有把事情从现实中抽离出来,才能进行学理的分析。而这种抽离,就容易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也会使我们头脑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概念、定理和断言。一旦接触到丰富多彩的现实,就往往会发生“理论失灵”,导致思维混乱。
所以,进入社会的第一件事,就应该是抱着虚心的态度,去了解大众的所思所想,和他们面对问题时候的思维方式,最重要的,是要认识到“俗”的合理性和它的价值。
小张是某大学的高材生,在学校时非常优秀,既是“高级别”的学生干部,还是班上的学习尖子,每年都拿最高等级的奖学金,各种资格证书也考了一大堆。毕业以后,他经过公务员考试,进入基层的国家机关工作。结果上班第一周,他就感受到了与学校时候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氛围。
到单位报到以后,科长把他领到自己的位子,说:“你先熟悉熟悉这里的情况吧!”然后就出去忙别的去了。小张一头的雾水:既不交待工作内容,也不提供材料文件,怎么熟悉情况呢?来报到之前,他憋了浑身的劲,下决心要努力工作,一定干出个样子来,可是现在就像用尽全力的拳头打进了棉花团,那个难受劲就别提了。
慢慢地,小张发现这里的一切都和自己的想象不一样。例如,所有的人做事都是慢条斯理,不慌不忙,即使再紧急的事情也引不起多大的动静。又如,这里的人非常重视级别,级别不一样,待遇不用说,就连说话的[奇]方式和做事的[书]风格都不一[网]样。还有,程序特别重要,为了走完程序,有时候会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但他们还是不敢越雷池一步。最重要的,许多同事对待群众有点“粗鲁”,说话高声大气,还经常说粗话。这些在小张看来,都是很难理解的。
虽然如此,但是小张仍然保持虚心谨慎的态度,注意观察周围的一切人和事,对谁都不抱成见,努力使自己尽快融入集体。他渐渐发现,这些在他看来是“俗”的东西,都有它不得不如此的理由:做事慢条斯理能够维持正常秩序和保持头脑冷静,而且越是出现突发事件越不能慌里慌张;重视级别既可以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更使责任和权力十分清晰;讲究程序不但是依法行政的要求,还使一切事务都有章可循,避免了扯皮和推诿。而他原来最不能理解的,看似粗鲁、豪放的工作作风,恰恰是和基层群众保持亲近的秘诀。
现在,小张也成了一个“俗人”:做事稳稳当当,尊重比自己级别高的人,对程序一丝不苟,偶尔也说粗话、开一些“格调不高”的玩笑。不过,他的内心并未忘记自己所受的教育,也没有丧失自己的理想。尽管工作中还有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但是小张明白,只有先“从俗”,才能安身立命,然后才谈得上理想和抱负。
中庸讲的从俗,不是随波逐流,随遇而安,而是承认“俗”的价值,强调认同大众、归依大众的必要。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