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史集要

第98章


 
    从1950年开始,国家采取以进口为主的方针,全面加强武器装备建设。 
    到1955年底,我国共进口和接收苏式各种枪支80余万支(挺),炮1.1万多门,坦克、装甲车3000多辆,飞机5000架,舰艇约200艘,雷达和探照灯1400多部,无线电和有线通信机1.2万多部,舟桥15套,主要工程机械500多台,防化专用车100多辆,还有各种弹药和配套设备。在此基础上,注意加强仿制和自行研制,逐步实现了武器装备的国产化。 
    到1975年底,人民解放军的武器装备中,国产武器装备所占的比例分别为:坦克71%,飞机75%,战斗舰艇89%,工程机械96%,火炮97%。机械、通信、防化装备和舟桥渡河器材,全部实现了国产化。但从总体上看,武器装备水平还比较落后。 
    为了进一步加速我军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建设,1977年12月28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做出了《关于加速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了人民解放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并明确了陆、海、空军装备和导弹核武器各自发展的重点和要求。1980年9月,中央军委在《关于军队建设的三年规划》中又进一步明确指出,武器装备建设,在1980年至1982年间,主要是改进现有装备,加强现役部队的齐装配套,增加部队储备,并以防空、反坦克武器为重点,抓紧新型武器装备的研究和生产。从1979年至1987年间,人民解放军在武器装备建设上着重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制定全军武器装备体制和长远发展规划。 
    总参谋部于1979年1月制定了《1985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常规装备(陆、海、空军主要战斗装备)体制》,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颁发。这个《装备体制》,对人民解放军各级部队要配备的各种主要战斗装备,作了明确规定。1980年3月,根据国民经济建设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总参谋部对上述《装备体制》作了部分修改,压缩了新研制的大型装备29项,并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重新颁发。在制定武器装备体制的同时,总参谋部还根据国家的部署和要求,制定了全军武器装备的第六个五年计划和第七个五年规划设想,并于1980年7月召集各军区、各军兵种和有关部门主管装备工作的领导干部和业务部门的负责人,讨论了“六五”计划,统一了思想。《装备体制》和“六五”计划的制定,为国防科研、军工生产和部队的武器装备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依据。 
    (二)缩短战线,突出重点,把急需的武器装备搞上去。 
    1979年和1980年,总参谋部、国防科委、国防工办本着从实际出发,确保重点,量力而行的原则,对正在研制的武器装备项目,进行了一次认真的清理。副总参谋长兼国防科委主任张爱萍和副总参谋长刘华清先后召集会议,对各类装备逐项进行了审查。为了确保部队急需的新型防空、反坦克武器、作战飞机和战斗舰艇等装备及早定型,装备部队,会议确定:凡不是军队急需或者战术技术指标已明显落后的,停止研制;重复或者相类似的,予以合作;有些确实需要,但指标要求较高,技术储备不足,短时间内难以实现的,则改为预研项目,先攻技术关。这样,科研项目比原来减少了20%。 
    在满足需要的前提下,为了减少数量,提高质量,中央军委干1981年7月24日批准停产39种老式武器装备。从1981年至1985年,还先后批准659架飞机、425艘舰艇及一批陆军装备退役、报废,把维修经费节省下来,用于发展新装备。 
    (三)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促进武器装备的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武器装备建设也和其他战线一样,加强了国际技术交流。据不完全统计,从1979年1987年,人民解放军向55个国家派出了约480个代表团(组)和人员。通过交往,进行有关武器装备的参观考察、技术交流、技术合作和贸易交往。在同一时期内,人民解放军还接待了来华进行武器装备技术交流、技术合作和贸易商谈的许多外国代表团(组)和人员。通过交往,人民解放军和国防科研、生产部门了解了国外武器装备的技术水平及发展动向,找到了差距,采取措施,引进了一些国外先进技术,从而促进了人民解放军武器装备的发展。 
    中国在引进武器装备技术方面,主要采取了如下几种做法:一是引进生产线进行生产;二是引进技术和购买国外某种装备的个别部件,用于研制新型号或改进现有武器装备;三是直接进口少量急需的武器装备,以填补国内武器装备的空白;四是进行技术合作,改进武器装备或设计生产新的武器装备。据统计,从1979年至1987年,海军、空军和陆军各兵种共进口装备、设备及部件307项(已签订合同而未到货的项目未统计在内);另外还有不少技术引进和技术合作项目。所有这些,对提高解放军的武器装备水平,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好转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批新研制成功的武器装备相继服役,人民解放军武器装备的技术水平继续得到提高。 
    反坦克导弹和超低空防空导弹先后装备部队,填补了装备上的空白,增强了反坦克和防空作战能力。新装备的大口径自行加榴炮、新型榴弹炮和火箭炮,既提高了机动性,增强了火力,又加大了射程。坦克采用多种先进技术,作较大改进后,增大了威力,缩短了射击反应时间,提高了夜战和生存能力。 
    自行研制的新型作战飞机,已开始装备部队,加上对原有歼击机、强击机、轰炸机作了改进,空中作战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新研制的导弹护卫舰、鱼雷潜艇以及新型鱼雷和舰艇、空舰导弹,特别是导弹核潜艇装备部队,使海上作战能力提高到新的水平。携带大当量氢弹头的洲际导弹装备部队,使核反击力量显著加强。新装备的重型舟桥,技术比较先进,自行研制的防化装备器材,战术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电子计算机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了指挥、控制、通信的自动化程度。卫星地球站的建成和光缆通信装备的投入使用,使军事通信又增加了新的现代化手段。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10—)     
人民解放军三军东南沿海军事演习    
    为了打击台独势力的嚣张气焰,检查我军训练水平和实战能力,1996年3月8日至3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向东海、南海进行导弹发射训练,并先后在东海、南海和台湾海峡进行实弹演习和陆海空三军联合军事演习。 
    3月8日至3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向北纬25度13分、东经122度20分,北纬25度13分、东经122度40分,北纬24度57分、东经122度40分,北纬24度57分、东经122度20分四点连线内的海域,以及北纬22度38分、东经119度25分,北纬22度38分、东经119度45分,北纬22度22分、东经119度45分,北纬22度22分、东经119度25分四点连线内的海域,进行地对地导弹发射训练,并以4发导弹全部命中目标的佳绩圆满完成了任务。充分展示了第二炮兵部队良好的军政素质、掌握现代化武器装备的能力和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这次导弹发射训练的成功,锻炼了部队,提高了干部的组织指挥能力,检验了科研和训练改革成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显示了第二炮兵以提高整体作战能力为目的的丰硕训练成果;标志第二炮兵部队及全军在党中央、中央军委领导下,有决心有办法有能力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有决心有办法有能力维护祖国统一,有决心有办法有能力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3月12日至3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和海军先后在北纬23度57分、东经118度06分,北纬23度25分、东经118度50分,北纬22度30分、东经117度30分,北纬23度01分、东经116度46分四点连线内的东海和南海海域举行了气势磅礴的诸兵种联合作战实兵实弹演习。先进的战斗机、舰艇、导弹、电子装备在演刁中密切协同,显示出强大的空中、海上打击威力。共有10多个兵种参加了此次演习,参演兵种、机种之多,出动飞机的批次、架次之多,发射实弹之多,演练难度之大,协同之复杂,都是近年来少有的。尤其是一批新装备在这次演习中显示了强大的威力。整个演习,贴近实战、组织周密、协同密切、连续实施,展示了我海、空军部队各级指挥员的良好素质和指挥能力。圆满成功的演习表明,通过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深化改革和严格刻苦训练,这两个重要军种的现代化水平和在现代条件特别是在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都有了新的提高。海、空实弹演习后,还举行了气壮海疆的空中、海上阅兵式、分列式。 
    3月18日至3月25日,南京战区在北纬25度50分、东经119度50分,北纬25度32分、东经120度24分,北纬24度54分、东经119度56分,北纬25度12分、东经119度26分四点连线内的台湾海峡海域成功地组织了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演习。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