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重生之重回财富大时代

第73章


鸿德控股和香港港中投资是他们的马甲,港中投资在沪海铩羽而归,海建投资在东北也被坑了。窟窿很大,在现在的形势下,凭他们的实力堵不上了。实在是收编的好机会,重组的时候我让毕马威审计,给他们来个兜底翻,民意是个好东西,利用好了是多赢的局面,官方也会满意。”
    “现在还来得及吗?”老刘疑惑。
    “首先海建控股是上市公司,前一阵香港和泰国几个华人家族都有兴趣,后来不了了之了,原因就在于怕重组时的审计。现在海建控股的亏损严重,上面力主重整,我插手有充分的理由。其次是港中手里有关乎沪海民生的几个准入牌照,这玩意儿现在不容易搞到手,所以说是一举两得。”文杰说。
    “按理说他们的能量不小,怎么会在东北吃亏呢?”老刘问。
    这厮回答:“意外而已,海建没有资金速战速决,时间跨度太大,人事更替造成了这个结果。原来他们是想用东北项目补早年的窟窿,没想到错过了最佳时间,窟窿越来越大了。阎总将星月广场抵押贷出的27亿元,除了补早先的缺,其他投在了东北项目上,要是没有汪福根的导火索,可能还不会出事。这27亿是财政委托银行放的款,期限马上就要到了,没人敢出头为老阎做延期,看着吧,顶多三个月,等我入主海建就好玩了。”
    “你就这么有把握?”老刘问。
    “没做成的事,不能说把握二字,只要海建还没易手,我就有机会。详细计划,小心谨慎,把握机会,全力出击,这是成功的基础。”这厮阴险的说。
正文 第九十二章 陈年往事
    时间回溯到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的初期,官方落实了原工商业者的政策。五几年改造是答应的定息要补发,官方提出钱要用起来,人要用起来。随后在京都、津卫和沪海成立了三家公司,龙家在京都创办了陆信,黄家在津卫创办了正明。柳家在沪海成立海建公司,向海内外原沪海工商界人士募集资金,这批创业原始资金多为国家当时对工商业者的退赔款,多达上千万元,少也有几万、数十万元不等。
    到了九零年代,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并顺利上市。原海建转为沪海工商特种基金,成为海建股份的大股东。其所占比例22.65%,之后稀释到现在的15.65%。公司的运营也一直相对稳健。在各方的关照下,海建股份先后获得信托、证券两大金融牌照,加上之后成立的以地产项目为主的海建投资,一门三父子的海建在也曾显赫一时。
    这样一家与类国资企业,虽然没有国资成分,但是其管理和经营,一直是沪海官方直接委派的。九八之后柳星从沪海的局长助理位上,转任海建股份董事长,老实说那几年的确是经济运行很困难的时期。三角债、房地产市场不景气、东南亚金融危机,一波接一波。
    柳董不是一个顽固不化的人,他有自己的追求,2001年的某日,一个原来官场上的朋友找来了,那人是财政口的小官员,与柳董关系一直很好。两人在电话里约好了见面的地点和时间,柳董开开心心的度过了一个下午。
    沪海是个大地方,柳董这类官员起码上千,晚餐的酒店很一般,在西郊的海鲜一条街。入夜时分大大的霓虹灯招牌亮了起来,远远的就非常醒目。这个海鲜一条街很有南粤特色,全部是空运的生猛海货。
    “老柳给介绍一下,这是我亲弟弟,庄翔,香港港中投资的老板。”庄飞介绍说。
    “很不错啊,听说出去快十年了,混出名堂来了,哪像我们这些人,靠几个死工资,吃不饱饿不死的过日子。”柳董话里有话。
    庄翔说话很直:“听我阿哥说,柳董是自己人,既然是这样就不用客气了,大家把话摊在桌面上说。”
    “说说看。”柳董是谨慎的人,从不会大包大揽。
    “我正在香港收购一家公司,亚洲金融风暴后,香港的股价很低了,很超值。收购以后会沪海发展也容易一些,港商的政策比较好,这家公司的股价是2毛港币,到时候只有有资金,炒上1元没问题。”庄翔说。
    “想法很好,具体有计划吗?可行性怎么样?”柳董问。
    庄飞说:“大陆银行香港分行会给5000万港币的授信额度,港中的总盘子有200亿股,还差点钱。”
    “拿下港中投资打算怎么经营?”柳董问。
    庄翔很有底气的说:“水务方面。”
    庄飞点头:“有把握的事,沪海正好在酝酿,希望外资进入这一块。”
    “可以考虑,这样吧,我对只对资产的保值升值感兴趣,所以必须要保证资金的安全,我要派人全程监管这笔钱。”柳董说。
    “这是应该的,港中投资完成收购后,你的人可以担任财务总监。”庄翔很爽快。
    这一晚的酒,大家都喝得很开心,酒后的余兴活动之类,就不再多说了,总之合作就此展开了。第二天柳董叫来了心腹,从局里就跟着的财务经理莫建设,莫经理兼起了监管庄翔资金使用的重任。
    再往前说,九十年代中后期,沪海国企改制进行到了高峰期,南郊的沪海发电机厂是个超大型国企,曾经是经济建设的支柱,现在已经没落了。像这种超大型企业,可以有下岗,但还不会出现转制这类的奇闻。
    阎立业在沪海发电机厂上班,是个普通的小青工,拿着几百元的工资,痛苦的熬着日子。别人炒国库券买认购证发了大财,差一点的摆个鱼摊,也被尊称为老板,拿出来的百元大钞是厚厚的一沓,相比之下小工人更像是要饭的。
    歌厅舞厅只在报纸电视上见过,卡拉OK只是朋友聚会在大堂里排队嚎几声,包房走廊那边,一批批走进走出的女人,对于大堂消费的小阎来说,更像是一个梦。口袋里装着的是1元多一包的醒宝烟,十元一听的可乐是奢侈品。
    那一夜小阎告诉自己,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这种日子不是人过的,阎立业一定要立业,建立自己的事业。阎家两个孩子,姐姐早已结婚,父母是普通工人,根本没有大笔的钱让小阎实现人生目标。
    小阎有自己的想法,小阎有自己的朋友。小阎高中时的同学,也没考上大学,进宾馆当了几年门童,读了成人大学后,现在已经移民到香港去了。小阎的同学有个当官的哥哥,官不大但有实权,这个同学的名字就叫庄翔。
    南粤一代走私很流行,大到汽车小到香烟,有差价就有人冒险。南粤下面的一个港口,在大陆的最南面,那里的缉私的是个沪海人,据说和庄飞是莫逆之交,庄翔很想在这里赚上一笔钱,但是必须有可靠的人在南粤勾连关系。小阎读书不多,人很聪明也很细心,庄翔邀小阎一起发财,小阎揣着2000元,坐火车去了南粤。
    小阎是个细心能干的人,在短短的一个月里,物色到了合作伙伴,港口城市管政法口宣传的章银山。此人的能力不大,没到黑吃黑的程度,也不算小,一般小事能够搞定,不怕当地人刁难。对于这种情况,庄翔很满意。
    做什么生意,小阎也有自己的考虑,汽车不是他们这个级别的人能碰的。香烟、成品油属于专卖物资,出手有难度。小阎看上的是利润相对较低的白糖,白糖的关税是60%,亚洲金融风暴后,境外价格偏低,净利润50%是有保障的。
    走私生意正规做,庄翔在香港开信用证,从东南亚和棒子国订货,船到南粤通过关系,将品名瞒报为价值极低的浮众石。这个港口的问题太多,走私有公开的价目表,一吨钢材收通关费260元,走私成品油一吨收通关费180元,走私汽车一辆收通关费3万港币。
    在这种重大物资走私严重的情况下,一般物品走私太小儿科了。一船上千吨或几千吨的量,货值几百万到上千万,信用证押金并不多,生意很快的周转起来。利小架不住周转快,每个月可以做三到四单,总利润就不是小数字了。
正文 第九十三章 第一桶金
    每个月有超过一千万的净利润,量却不可能越做越大,市场容量毕竟在那里。等到一年后,资金积累过亿时,管缉私的那位出事了。牵出来的是一个特大走私案,汽车和成品油走私太猖獗了,官方实行了严打。
    小阎得到风声比较早,但是一亿多的资金压在了白糖上,7万多吨的货压在仓库里,每天含泪支付不菲的仓储费用。人是有运气的,运气来了神仙也挡不住。1999年冬天,南方遭受了低温霜冻,甘蔗大面积减产,年后白糖价格直线飚升。
    这个地区本来就是产糖区,大批的白糖在仓库里放着,没人会怀疑什么,仓库只管收费,尽心尽力的保管好。庄翔、小阎、章银山每天计算着进帐,前几个月的苦相早已被狂喜所替代了,在接近4500元一吨的高价区,或全部脱手了。
    3.2亿的很多,对庄翔来说2亿元可能感觉不到什么,最小阎来说,能分到9000万这样一个天文数字,几乎就是升天当了神仙一样。章银山拿着3000万的存折,久久的不肯放手,南粤是侨乡,有钱人很多,地方经济发达,那也不代表章银山这个小小的股级干部有这么多钱。两个同样狂喜,同样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人,在桑拿的贵宾房里,享受了全套服务后,章银山作了决定,辞职下海,跟着小阎一起干。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