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首富的财富传奇_李嘉诚全传

第48章


  据说,合资公司董事会由6名董事组成,双方各派3名董事,“董事长很有可能由和黄派人出任”。
  虽然该意向书有效期只有一年,公司还特别提醒最终能否合资成功还无法预测。但这位知情人士称,合资“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据透露,合资期限将会长达50年,合资公司的名字为“白云山和记中药有限公司”。
  为了让读者有更清楚的了解,可以进行一下事件回放了:
  2004年3月23日,白云山A(000522)放巨量大涨3.50%,成交金额达到6035万元,是上一个交易日成交金额的2.5倍;媒体爆出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公司正准备向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公司属下分厂广州白云山中药厂注资合作开发中药产品,双方已初步达成合作意向。
  3月24日,白云山A(000522)以重大信息未披露为由,向深圳证券交易所申请临时停牌一天。记者向该公司相关人士求证合作事宜,该人士称:“根本没有此事,我们将发一个澄清公告。”但是,公司股票连日上涨,业内人士对该股的后市评论是,主力正在耐心搜集、稳步推高,已形成向上突破加速上攻态势,密切关注。沾上李超人的概念,想不涨都难。
  3月25日,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声明否认此事。
  5月24日,双方正式签署合作条约。5月24日和25日,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公司股票在大盘跌势明显的情况下,连续两天小幅上涨。
  对于李嘉诚的投资手法,深有研究的分析师认为其特点在于前瞻性、战略性的投资方式  
,因为李嘉诚从事的产业无论是房地产业还是运输业,都因其快人一步抢到头啖汤而获得长远发展。在中国内地医药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和记黄埔对市场的周密布局可见一斑。另外,除了直接投资中药产业,李氏集团还把目光放到保健品、药店、研发中心等一系列相配套内容中。
  “很少有如此迅速的合作谈判。”一位消息灵通人士如此评价和黄与白云山的“恋爱经历”。2003年12月,李嘉诚写信给广州市主要领导,希望与国有控股企业白云山中药厂合作。这一要求得到市领导的重视,当即批转给该市国资部门,双方立即进入“热恋期”。在此期间,双方也有细节上的摩擦:比如在股权上,两者都曾表示要控股,在财务总监的设置上要派出“自己的人”……但鉴于双方强烈的合作意向,最终在不到5个月的谈判时间内,完成了这项涉及10亿元、被外界称为“闪电战”的合作意向。
  2004年6月,《环球时报》刊载署名赵山河的文章“李嘉诚要圆中药国际化之梦”,是这样分析的:
  李嘉诚的中药业情结要追溯到几年前的亚洲金融风暴。1998年,在成功抵御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之后,香港特区政府宣布将重点推动高科技和高增值产业的发展,以带领香港走出经济困局。而把香港建设成国际中医药中心(“中药港”)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目标。李嘉诚就是在此时与香港新世界集团公司主席郑裕彤联手,投资50亿美元打造香港“中药港”。
  然而,几年来“中药港”一直没有出现轰轰烈烈的场面,究其原因,业内人士认为,根子正在于:香港缺乏有分量的中药主体企业支持。中药产业需要深厚的积累,并非靠资本运作就可以简单解决;与此同时,可以作为支撑的内地中药企业的发展,与香港市场的契合又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间完成。惟一的出路是,推动者直接控制中药业发展的脉搏。于是,这便有了近几年和黄亲自出马投资中药事业的一幕。
  但明眼人一看便知,李嘉诚的志向显然不限于香港。建设“中药港”,只不过是李氏将香港作为中药国际化的冲锋基地。说白了,香港是中药国际化的桥梁。
  桥梁的彼岸是欧美市场。在中药走向国际的道路上,欧美是最主要的目标市场,也是最难攻坚的市场。而在这两个市场中,欧洲又是中药进入美国的桥梁。就在一个多月前,也就是(2004年)4月30日,欧盟在官方网站公布了《欧洲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并宣布自公布之日起生效。据业内人士分析,该《指令》与两年前的《指令(草案)》的内容相比,大大降低了植物药的市场准入条件。白云山中药厂厂长李楚源说:“这对于中药挺进国际市场极为有利。”
  李嘉诚显然也看到了这样的有利条件。但真正让他将欧洲作为国际化首站的原因,还是香港与欧洲历史上的联系。
  香港曾是英国的殖民地,不少英国人都去过香港,曾接触过中药,对中药文化有一定的认知。这一点从英国的中药消费人群中也可看出。据刚从英国考察归来的李楚源介绍,在英国的中药店,常光顾的除当地华人华侨外,还有很多当地人。从这个角度来看,英国便是中药登陆欧洲的天然港口。
  实际上,李氏在英国的中药销售终端布点已经初见规模。早在2001年下半年,和黄就开始在欧洲建立零售药店“和黄药业大药房”,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和在零售行业多年的经验及管理能力,在短短两年半时间里,“和黄药业大药房”就收购和开设了1000多家连锁店,其中在英国就有700家,兼营中西药。
  与此同时,和黄又于去年(2003年)在伦敦单独推出中药店,单看其名就颇有绿色意义“森(SEN)”。据有关人士介绍,药店中的中药主要是国内生产的中成药,比如同仁堂的六味地黄丸、白云山的板蓝根、穿心莲等等。有趣的是,当地有人将板蓝根冲剂比作“中国咖啡”,一遇上感冒发烧就冲上一杯。
  完善的分销渠道是中药走向世界的必要条件,除此之外,中药在国际化的过程中,除了提升科技含量外,还要改变其在海外作坊式生产的“老印象”。而国内中药企业与李嘉诚联手刚好可以弥补这一点。原因很简单:没有人相信和黄会是作坊式生产。
  除此之外,还有资金实力。数年前,中国某种中成药差一点就通过美国FDA(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认证,名正言顺地进入国际市场,但最后却因资金不足,退出了临床试验。中药界事后反省,要让一种中成药通过美国FDA认证,至少需要10亿元人民币,而中国中药企业似乎没有一家能具备这种实力。
  有业界人士在听说李嘉诚携手白云山中药厂时,曾感叹地说,“中药国际化梦”将因和黄的实力,而变得“一切皆有可能”。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