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传

第43章


对于杂交水稻研究来说,最 
    
    有羁碍的理论,莫过于所谓“显性学说”论者关于“自花授 
    
    粉作物无杂种优势”的错误论断。 
    
    植物有无杂种优势,并不取决于它们固有的生殖方式, 
    
    水稻和其他植物的杂种优势,受共同的规律所支配。水稻有 
    
    无杂种优势或优势大小,关键在于选配亲本。这与异花授粉 
    
    植物具有很大的共同性。 
    
    在这篇论文中,袁隆平以流畅的语言、深刻的思想,认真总结了十几年来研制杂交水稻良种的丰富经验,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阐明了杂交水稻研究中几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他批驳了持 “显性学说”观点的某些学者。与此同时,他也论述了选育杂交水稻“三系”的基本原则。他在文章中写道: 
    
    从选育水稻“三系”和利用其杂种优势的目的出发,我 
    
    们要求的不育材料应该是所谓核质互作型,因为这种类型比 
    
    较容易做到“三系”配套。而用远缘杂交进行的所谓核置 
    
    换,是创造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的有效方法。 
    
    并非一切远缘杂交的核置换都能造成雄性不育和实现 
    
    “三系”配套……运用核置换方法求取雄性不育和“三系” 
    
    配套的实现,必须把握两点,一是亲缘关系的远近(即细胞 
    
    质分化差异程度)要适度;二要以在系统发育上处于低阶段 
    
    的品种做母本。即细胞质要比较原始,而细胞核要比较近代 
    
    化,核置换才易于获得不育系。 
    
    这篇论文的发表,对于杂交水稻的发展、扩大“三系”杂交稻的成果,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袁隆平的秘书辛业芸说,袁先生善于创新,敢于对旧观念提出质疑;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善用直觉思维,把握灵感顿悟;善于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方法指导科研实践。这些构成了袁隆平科学思维的四个典型特征。 
    
    由于袁隆平的科研成果的广泛传播,杂交水稻在全国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杂交制种技术已从技术人员手里转移到了寻常百姓家,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自1976年至1988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2.56亿亩,累计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以上,增加总产值280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许多农民每当看到杂交稻田“金镶边”、 “银镶边”的夏收景象时,都异口同声地赞扬杂交稻是“幸福稻”、 “翻身稻”! 
    
    湖南省有一位农民说:
    
    “我们解决吃饭问题靠‘两平’,一靠邓小平(生产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水稻)。” 
    
    这是种田“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的形象化语言。 
    
    这位普通农民的朴实语言,说出了中国亿万农民的心里话。 
    
    在国外,人们则把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称为“东方魔稻”。 
                  第二十章 留在科学家的角色中
 
    
    袁隆平的秘书辛业芸于2000年4月在她的一篇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 
    
    在20世纪的长空里,灿若星辰的科技文明造就了许多 
    
    奇迹,
    
    “东方魔稻”这一神话般的奇迹,它不仅使一个泱泱 
    
    大国——中国,走出了吃粮受限的低谷,而且在世界范围内 
    
    也掀起了一股“绿色风暴”,给不同肤色的人民带来福音。 
    
    这是一个中国科学家创造的奇迹,他就是“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在世界农业发展史册上已定格了他的名字和成就, 
    
    他的影响将延伸至下一个世纪,乃至更久更远…… 
    
    1981年6月27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明确指出: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由于全党和广大工人、农民、解放军指战员、知识分子、知识青年和干部的共同斗争,使‘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仍然取得了进展。粮食生产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批重要成就,其中包括一些新铁路和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一些技术先进的大型企业的投产,氢弹试验和人造卫星发射回收的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育成和推广,等等。”当然,这一切决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成果,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我们的事业会取得大得多的成就。 
    
    显然,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的成果,已经写进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一重要的历史文献之中了,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回想过去,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刚刚起步,就遇上了“文化大革命”。杂交水稻之所以能研究成功,除了他锐意进取,含辛茹苦地劳动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得到了党和人民的关怀和支持。用袁隆平的话讲,叫“寸草仰春晖”。 
    
    1981年6月,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60周年,袁隆平撰写了题为《寸草仰春晖》的文章,抒发了他对党的感激之情。他在文章中写道: 
    
    党的60周年诞辰来到了。此时此刻,我回顾籼型杂交 
    
    水稻研究成功的历程,激情自然而然从心房喷发出来,涌向 
    
    笔端。我要歌颂党,是党的阳光和雨露养育了科技花苑中杂 
    
    交水稻这朵奇葩。 
    
    这项成果的幼芽刚破土冒出地面,就受到了党的阳光的 
    
    照耀。1964年我发现水稻雄性不育株以后,需要挤课余时间 
    
    进行试验和配备助手短期帮忙,安江农校党支部书记管彦健 
    
    同志便通知教务科,把我的课排在10时以前或下午。 
    
    试验材料抽穗扬花的时候,又调了一位教师,帮我搞了 
    
    一个月的杂交工作。1966年,我把试验结果写成《水稻的雄 
    
    性不孕性》的文章在《科学通报》第4期上发表后,国家科 
    
    委九局局长赵石英同志立即致函湖南省科委和安江农校,指 
    
    出杂交水稻研究很有意义,要求湖南省科委和安江农校给予 
    
    大力支持. 
    
    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我受到了冲击,被罗织的罪名主要是“搞资产阶级盆盆钵钵研究,引诱贫下中农子弟走白专道路”。当时,处境十分艰难。1966年6月下旬至 7月上旬,运动进入紧张阶段,而我的雄性不育试验材料又正好在这个时期抽穗,如不进行杂交,就会因不结种子而夭折。我硬着头皮提出请三个上午的假搞杂交。出乎意料.他们不但欣然准假,还给我加了一倍时间的“假期”。事后我才知道,我之所以未被揪斗并让我搞一个星期的杂交试验.主要是因为国家科委那个函件起了作用,、我深感赵石英同志具有远见卓识,不愧是党的好领导、好干部;同时也感激我所在单位的同志们当时保护了科研,保护了我。 
    
    大动乱卷遍神州大地,但湖南省科委于1967年3月仍派人到我校了解试验情况,把“水稻雄性不育”正式列入省科研项目,拨了600元的科研经费。湖南省农业厅的同志将李必湖、尹华奇两名“社来社去”的学生留下做我的助手。科研小班子总算搭起来了,两名助手每人每月1 8元的基本生活费暂时有了着落,这可算是为我们深入到绿色王国作科学探索开了通行证。此后,湖南省科委年年拨款,并多次派人到学校和广东海南试验基地了解情况和检查工作. 
    
    但是,科研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它的航道上有暗礁,也有急流险滩
    
    1968年5月18日,我们的试验材料被人破坏,扔入了井底。是省、地科委的同志来调查和了解情况,给我打气,要我们重整旗鼓,使坏人的阴谋不能得逞。翌年 6月,省里一位有影响的专家到我校对杂交水稻研究吹冷风,我被抽到溆浦县低庄煤矿当工作队队员。后来,湖南省科委两位同志来学校了解试验进展情况,得知我已被“调虎离山”,他们立即向地区革命委员会反映,把我调回了学校,使试验得以继续进行。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