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传

第44章


为加快研究的步伐,我们先后到过广东南海县,海南岛陵水县、崖县,雷州半岛徐闻县,云南元江县等地,都得到了当地党组织和各族人民的热情支持。 
    
    1970年以后,我们得到的支持更多了。当年6月,在常德召开了全省第二次农业科学经验交流会,湖南省革命委员会负责同志非常重视,把我请上主席台,并给我们科研小组发了奖状。1971年元月,中国科学院业务组副组长黄正夏同志到了海南,他得知我们在搞杂交水稻科研以后,便召集在海南搞“南繁”的有关省和单位开会,号召搞协作研究。会后,从1月到3月,先后有广东、广西、江西、湖北、新疆等8个省、自治区的30多位同志来我组跟班学习。3月初,湖南省科委和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组织了20。余人到海南参观。接着由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湖南农学院、湖南师范学院牵头,成立了全国性的科研协作组,9月在长沙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自此,每年召开一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议,交流经验、讨论问题和制定研究计划,从而有力地促进了这项研究工作。 
    
    新事物的成长总不是一帆风顺的。尽管党对杂交水稻的研究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但仍然有人反对,嘲笑、挖苦、谩骂无所不有。每次,都是党给了我们前进的力量。有一回,在一次会议上,有人当面指责当时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负责人何光文同志不该支持杂交水稻的研究,但何光文同志坚持正确的观点,仍然大力支持和鼓励我们进一步研究。那时,我虽然担心自己可能被打成“科研骗子”,但想到有党的支 
    
    持,浑身就有劲了。 
    
    杂交水稻“三系”配套和试种成功以后,这一成果没有 
    
    沦为展品、样品,而是迅速得到推广应用,转化为生产力, 
    
    这又是因为有党的重视,有陈洪新、贺湘楚、伍绍荃、邹国 
    
    清等一批热心扶持杂交水稻的党的领导干部。陈洪新同志不 
    
    辞辛劳,
    
    “周游列国”,深入到湘南十几个县宣传发动,并 
    
    与有关领导同志一道研究,制定了大面积种植杂交水稻的周 
    
    密计划,包括准备种子,建立大样板,培训技术力量,等 
    
    等。1975年,湖南省委主要领导人在参观了湖南省农业科学 
    
    院的104亩杂交水稻示范田后,一次拿出100万元、150万 
    
    公斤粮食,组织了8000人去海南制种。这年冬,国务院领 
    
    导同志作出了迅速扩大试种和大量推广的决定。国家投入了 
    
    大量人力、财力、物力,一年三代易地进行繁殖、制种,以 
    
    最快的速度来发展杂交水稻。 
    
    袁隆平对于党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没有将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和推广记在自己的功劳簿上,而是归功于党,归功于人民。他在文章的结尾这样写道: 
    
    我不厌其烦地写下这一件件具体的事情,是因为每一件 
    
    事都体现了党对我们的关心和培育,都加深了我对党和社会 
    
    主义制度的热爱。今天,面对鲜花和赞美,我反复思考,我 
    
    国杂交水稻为什么能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呢?寸草仰春晖, 
    
    全靠党的好领导啊!我决心在党的指引下,戒骄戒躁,为发 
    
    展杂交水稻做出新的贡献,让社会主义祖国的科学事业永远 
    
    兴旺发达,走在前列。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一位科学家读了袁隆平的这篇文章以后,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撰写了一篇文章,题为《铁骨柔肠的袁隆平》。这位科学家在文章中盛赞袁隆平谦虚谨慎和对党、对人民无限热爱的崇高品格。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田际榕称赞袁隆平是一位贡献巨大且品格高尚的人。田际榕说:
    
    “袁隆平是一位淡泊名利,不居功自傲,不求安逸享乐,不向组织提任何个人要求,只知埋头苦干和无私奉献的伟大科学家。” 
    
    作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理所应当地受到人民的信任和尊重,所以,渐渐地,一些荣誉和地位开始向他身上集结—— 
    
    1978年2月,袁隆平出席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78年3月,袁隆平出席全国科学大会并获奖; 
    
    1978年6月,袁隆平被评为湖南省先进教育工作者,并出席湖南省教育工作先进代表大会; 
    
    1978年10月,袁隆平出席湖南省科学大会,并获湖南省个人发明奖; 
    
    1979年,袁隆平当选为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遗传学会理事、湖南省遗传育种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农学会理事。 
    
    不久,袁隆平正式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的一位领导亲自找他谈话,说:
    
    “组织上考虑到要充分发挥科学家的作用,考虑到你对党和人民的重大贡献,经研究,想让你担任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正厅级。” 
    
    对于一名在科研事业上已经功成名就的科学家来说,如果带着这份显赫的资历,登上某个官位,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然而,那绝不是袁隆平的选择。 
    
    有一位哲人说过这样一段话:
    
    “人类生而具有权欲,即支配欲、控制欲。人类永远谋求一种凌驾于他人之上或超越他人的优越感。谁发现真理,就意味着真理的发现者优越于他人。因此,人们乐于宣称自己发现了真理。在某一领域内,谁创造了显赫的成果,就意味着成果的创造者优越于他人。因此,人们总是乐意充分展示成果,借而张扬自己。” 
    
    这位哲人的话没有错。的确,有谁不愿意展示自己呢?的确,谁不愿意让自己的生命展示到极限呢?而袁隆平却偏偏不愿意张扬自己。温时,他不发烧;寒时,他不心冷。他总是保持一颗平静而淡泊的心,以不变之心,应万变之境。 
    
    凭着袁隆平的才气与能力,只要审时度势,好自为之,加官晋爵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袁隆平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袁隆平很喜欢近代佛学大师弘一法师李叔同吟唱的一首《清凉歌》: 
    
    清凉月,月到天心光明殊皎洁。 
    
    今唱清凉歌,心境光明一笑呵。 
    
    清凉风,凉风解瘟署气已无踪。 
    
    今唱清凉歌,烦恼消除万物和。 
    
    清凉水,清水一渠涤荡诸污秽。 
    
    今唱清凉歌,身心无垢乐如何。 
    
    清凉,清凉,无上,究竟真平常。 
    
    他每每读到这首《清凉歌》,仿佛身心也充满清凉,感悟到一种清凉的人生境界。 
    
    这一天,袁隆平不假思索地回答组织部的这位领导: 
    
    “我这个人不适合当官,在我看来,当官有很大的局限性。别的不说,在搞科研攻关这一点上,它就没有我现在自由、自在、自如、自得。倘若当上官,整天文山会海,哪里还有搞科研的自由。” 
    
    “当农业科学院院长与你从事杂交水稻科学研究并不矛盾,都是搞业务嘛!”这位领导耐心地说服他。 
    
    “领导同志,有人说我是一个不问政治的人哪,一个不问政治的人,怎么当得了官呀?”袁隆平似乎是在作自我否定。 
    
    “不对!”这位领导同志赶忙说,
    
    “回想60年代之初,饥饿贫穷,直接导致了党和国家的威望下降,你袁隆平忧国忧民,身体力行,历尽千辛万苦,进行高产试验,搞杂交水稻研究,这能说是不问政治吗?” 
    
    “领导同志,院长我可当不了哕,省农科院那么大一个摊子,我怎么顾得过来?要我当院长,就意味着要我离开杂交水稻的科学研究。”袁隆平继续推辞。 
    
    “你这个同志也真有意思,要你当官,好像是要你服苦役。”这位领导摇摇头说。 
    
    “不是服苦役,只是当官不适合我。” 
    
    “不当可不行,这是关系到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问题,是体现党对知识分子的关怀和重用,更何况你是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嘛!”这位领导亮出了最后一张“王牌”。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