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传

第45章


 
    
    “这就怪了,怎么当官才是关怀和重用呢?党和政府为我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条件,这不就是关怀和重用吗?”袁隆平恰如其分地挡回了领导亮出的“王牌”。 
    
    那位领导听了袁隆平的一番话,只好再一次摇了摇头,遗憾地告辞了。 
    
    领导走后,袁隆平重新阅读了他非常喜欢的陶渊明的一首诗《归园田居》,诗中写道: 
    
    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在陶渊明看来,人的一生不必在仕途中去寻烦恼,而应当进德修业,做一些有益于他人的事情,
    
    “但使愿无违’’便好。 
    
    陶渊明这种潇洒的人生态度,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也感染着袁隆平。因为袁隆平喜欢陶渊明,读懂了陶渊明。 
    
    在袁隆平看来,自己是一个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的科学家,在世俗和功利面前,自身精神价值的取向应该是纯净无瑕的。所以,无论外部世界如何浮躁失衡,他的心境总是平静的。 
    
    这时,他忆起了父亲的教诲: 
    
    “我们的一生有很多东西需要坚守,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如果浮躁了,就难以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但是,有些事情,我们也要勇于放弃,必要的放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坚守。 
    
    “明智的放弃,是在把握事物规律之后做出的必然选择。如果说,勇敢的坚持显示的是一种人格魅力的话,那么,必要的放弃和放弃后的艰苦求索,便体现了一种理性和智慧。” 
    
    从教会学校毕业的母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
    
    “上帝给你的不会太多。”当年袁隆平毕竟年纪尚小,他对母亲的话似懂非懂。如今的袁隆平悟出了这句话的道理:人生不可贪婪,学会拥有,也须学会放弃。 
    
    凡是善于有所放弃并善于有所坚持的人,都是自我意识很强的人。袁隆平便是这样一个自我意识很强的人。他曾读过英文版的《爱因斯坦传》。爱因斯坦就是一个自我意识很强的人,他因其科学成果与名望被国民推举为总统候选人,但他却婉言谢绝了。他终生老老实实地“蹲踞”在科学家的角色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袁隆平总是重复着这样一席话:爱因斯坦的成就是我望尘莫及的,但我要效仿他的精神,失意时不气馁,得意时不忘形,分外之事虽有利而不为,分内之事虽无利而为之,终生安于自己的科研事业。 
    
    有一位哲人说过这样的话:在无节制的介入中,会不断地丧失人生。任何事物的创造者,重要的是生活方式,是让环境的风尽量小一些——你尽量坚守内心,同事业无关的干扰则自然会小些,再小些。 
    
    袁隆平始终把自己的精力放在研究杂交水稻的新品种、新体系方面,他总是极力避免涉足杂交水稻之外的事。 
    
    电视剧《戏说乾隆》中有那么一则故事—— 
    
    一天,乾隆皇帝问刘墉:城门口进进出出的人究竟有多少个?刘墉回答乾隆:一共两个——一个为名,一个为利。 
    
    倘若读懂了袁隆平,就会感到刘墉这种两分法未必准确。笔者以为把世人分成有理想、有目标和无理想、无目标两类,是较为合适的。追求理想与奋斗目标,其实是一种献身精神。为了一个伟大的目标而拼搏,焉有不全身投入之理?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恒心,来自一种伟大的理想,来自一个伟大的目标。 
                  第二十一章 成名不弃糟糠
    
    古人说,好酒的可做侠客,爱茶的方为隐士。遗憾的是,袁隆平既无缘做侠客,也无暇当隐士。命运注定他只能当一名农业科学家。 
    
    德国诗人席勒写过一篇神话故事《大地的瓜分》。故事的大意是: 
    
    宙斯对人类说:
    
    “你们把世界领去吧!” 
    
    于是,农夫、贵族、商人和国王纷纷领走了谷物、森林、仓库和权力。 
    
    后来,来了一位文人,他已经没有任何东西可领了。 
    
    宙斯问这位文人:
    
    “当人们瓜分大地时,你在何处?” 
    
    文人说:
    
    “我在你的身边,我的眼睛凝视着蓝天,我的耳朵倾听着天籁之声,请原谅我的心灵已被天光迷住,竟然忘记了凡尘!” 
    
    的确,袁隆平两眼凝视着杂交水稻,他被自己的科研事业迷住了,他天生只能当农业科学家。他可以自由自在地与大地对话,为长天吟哦;他随着春秋季节的更替而悲喜,而忙碌。用自己的全部身心去美化世界,造福人类,这便是袁隆平的天性。 
    
    袁隆平执著于自己的科研事业,也执著于爱情和家庭。他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一位好丈夫、好父亲,更是他母亲的好儿子。 
    
    1981年,袁隆平获得了建国以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让他组建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1984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袁隆平担任主任,他成为湖南省乃至全国杂交水稻科学研究的核心人物。这时,便有人替邓哲担心。其主要话题是,要不要放袁隆平进大城市搞科研。有人说,如今袁隆平名声显赫了,不仅进了大城市,而且跑遍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担心把心给跑野了。 
    
    袁隆平听了这些闲话以后,笑嘻嘻地对邓哲说:
    
    “别说进城搞科研,当主任,我就是当了瓦尔德海姆,也要把你带到联合国。” 
    
    他对妻子邓哲说:
    
    “一个人如同一粒尘土,无论怎样飞扬,怎样喧嚣,到末了,还是要落到自家的土地上;一个人也如同一片树叶,无论它怎样张扬,怎样由绿变红、变黄,到末了,还是要落叶归根。” 
    
    成名不弃糟糠,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袁隆平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优良传统。他成名以后,对妻子更为敬重。因为他深深懂得,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妻子的全力支持,也就没有自己事业的成功。 
    
    1982年8月,袁隆平的岳母患癌症住进了医院。恰好这时,袁隆平被安排出国访问,他有些犹豫不决。邓哲说: 
    
    “母亲有我照顾,你就放心地去吧!” 
    
    谁知,当袁隆平从国外出访归来,岳母已经安息九泉。他难过地说:
    
    “那一年,老父亲去世我未能送终;而今,老岳母离去,我又未能尽孝,真是忠孝难以两全啊!” 
    
    邓哲说:
    
    “你把杂交水稻试验搞成功了,就是对老人尽了最大的孝。” 
    
    由于长期的劳累,袁隆平患有严重的胃病和习惯性肠炎。他胃病一发作,就要吃糯米饭和糯米粑粑之类的东西;习惯性肠炎一腹泻,就要吃杨梅罐头。邓哲总是准备着糯米和杨梅罐头,以备急用。连袁隆平出国,邓哲也要为他准备几瓶中国生产的杨梅罐头带在身边。 
    
    他们的五一、五二、五三要靠邓哲抚育,老婆母卧病在床也需要邓哲照料。邓哲总是任劳任怨,老少三代,和谐相处。 
    
    好在这位婆母很会讲故事。奶奶讲故事,孩子们听故事,是这个祥和家庭的主要娱乐方式。夏季的夜晚,在庭外乘凉,老奶奶便讲起故事来,一个故事一讲便是一个晚上,甚至几个晚上。当然,奶奶讲故事,不仅是为娱乐,更是为孩子们传播知识,进行道德教育。 
    
    袁隆平也非常敬重妻子,尽管他的科研任务繁重,但他心里时刻惦念着妻子、老母和孩子。由于他们长时间过着牛郎织女的生活,家信与电报是他与妻子互通信息的重要渠道。我们从袁隆平的许多家信中任选一封,即可见他工作的繁忙和对家人的关心。 
    
    哲妻如面: 
    
    上月24日离家,今天是3月9号,屈指一算,离开你 
    
    们才13天,却觉得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似的。这说明我对亲 
    
    人切切思念的心情。其中一个主要因素,恐怕就是对你双腿 
    
    有时感到乏力的担心。唐医生所开之药的效果怎样?如果仍 
    
    无好转迹象的话,应尽早去怀化诊断,并速来信告我,以便 
    
    来长沙医治。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