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选载)

第18章


不久,斯大林又对即将出任驻华大使的尤金说:“淮海战役打得好,是中国战争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战争史上少见的。这个战役值得我们学习研究。”
19世纪80年代,美国西点军校专门派出考察团,来到淮海战场旧址进行实地考察,对这一结果的评价是:“不可思议”。美国参谋学院战斗研究所也认为,在三大战役中,淮海战役是规模最大、最具决定性的一战,“认定淮海战役是最有研究价值的一次战役”。
淮海战场上,在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直接指导下,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运筹帷幄,出奇制胜,不仅创造了战役上以少胜多的奇迹,而且把大兵团作战指挥艺术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战略决策和战役指挥两方面,均做出了最突出的贡献。
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 第二部分 淮海战役第一功臣(下)(13)
    正在平津战役前线的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十分关注淮海战役,尤其对几个月前的辽沈战役后期巧施妙计,从自己手中救走了5万余人马的名将杜聿明逃走又被活捉的全部细节,很有兴趣。为此,他还责怪参谋长刘亚楼未能全面收集好材料。
刘亚楼说:“林总,你对华野的作战情况特别感兴趣,是不是想与粟裕同志比个高低?”
林彪回答:“你这个人说话欠考虑。首先,我对打了大胜仗的兄弟部队都很感兴趣;第二,我对粟裕同志的了解,比你们要全面和深刻。南昌起义之后,从南征路上开始,及至井冈山时期,就数我们两个打得好。后来,由于经历不同,而形成了不同风格。我因为长期以来,肩负保卫党中央的重任,又是毛主席直接指挥的主力,我的担子很重,打仗较为慎重。一般情况下,有了七成把握才打,只有五六成把握,风险太大,不能打,等到有了八九成把握,又会失去战机,无仗可打!而粟裕同志呢,长期远离中央,长期孤军作战,一般情况都是在敌人包围的态势下打的仗,不冒险就无法生存,养成了他敢于冒险的特点。如豫东战役,我看最多只有五成把握。拿这次淮海战役来说,没让杜聿明跑掉,就值得研究、探讨和借鉴。”
淮海战役的总前委之一、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也给予了粟裕以及他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很高的评价。华东军区领导机关在奉命准备向苏联尤金大使介绍淮海战役情况时,在场的刘伯承边看地图边对陈毅说:“淮海战役这个仗,主要是三野(华野)打的。”刘伯承的儿子刘太行还回忆其父说过这样的话:“淮海战役主要还是华东野战军打的。我们中野武器装备差,兵力少,打黄维时是瘦狗拉硬屎,幸亏有粟裕派来部队及时支持,否则我们中野打光了也打不下来。”
淮海战役结束以后,全军统帅毛泽东深有感慨地说:“1948年,粟裕提出3个纵队暂不过江是正确的,这样就保证了淮海战役在短时间取得了彻底胜利。”在1949年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肯定地指出:“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历史的真言——李银桥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纪实》一书中,生动地记叙了毛泽东评价粟裕时的情景:
“淮海战役胜利结束了。毛泽东的注意力一方面转移到了平津战略区对傅作义的战略作战上,另一方面开始集中考虑人民解放军如何渡长江南下、彻底打垮蒋介石、将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战略问题了。”
“这时的毛泽东,夜间仍旧同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和任弼时开会研究对敌的方针和策略,白天有时则靠在办公室里的藤椅上,微闭着双目,让李银桥给他篦一篦头发。”
“每当这时,毛泽东总要同李银桥聊上几句话,以缓解他日夜紧张的思绪。”
“一次,毛泽东一边让李银桥篦着头发,一边缓缓地说:‘银桥呵,淮海战役结束了,你说说看,这场战役哪个人的功劳大啊?’”
“李银桥思考着说:‘我说华野粟裕的功劳最大……’”
“‘是么?’毛泽东平静地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淮海战役后,刘伯承、邓小平到西柏坡向毛泽东汇报工作。毛泽东与他们交谈时,又一次提到粟裕,称粟裕有杰出的战略预见才能,预测杜聿明逃窜方向是战史上精彩的一页。
淮海战役的事实雄辩地表明,毛泽东的评价是一个经得起实践与历史检验的结论。
淮海战役是粟裕1948年1月的“子养电”与1948年4月“三个纵队暂不渡江”的战略建议中,集中解放军主力在长江以北打更大规模歼灭战,尽可能多地歼灭国民党主力于江北的战略构想的实践结果。这绝不是灵机一动的产物,而是有一个根据战局长期思索的过程。所以粟裕后来回顾说:“提出举行淮海战役的建议,我是经过较长时间考虑的”。粟裕在晚年写过一首从未发表的词——《沁园春·淮海战役》:
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 第二部分 淮海战役第一功臣(下)(14)
    “作战方针,攻城打援。首战开封,又俘区寿年,再创敌援。战局过坳,敌转防御。兖济解放,徐海动摇,横扫江淮在今朝。十月节,我大军南挥,分割包抄。首歼碾庄百(伯)韬,双堆黄维称蒋嫡系,覆灭于后。杜氏将军倾巢,突围也难逃。时迫矣,灭蒋家王朝,就在今宵。”
这首词的格律虽然与“沁园春”不尽相符,文采也不尽完美,但清楚地表明粟裕心目中的淮海战役是与“攻城打援”的豫东战役、“兖济解放”的济南战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均是1948年5月中共中央同意粟裕“三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大量歼敌”的作战方针之后的实践结果。这一点与其他淮海战役前线将领回顾自己的经历,显然有很大不同,也是最为科学客观的。同时,淮海战役是粟裕提出、命名并“机断专行”首先发起的。战役中,他给中央军委提出的关系到战役全局发展的关键性建议,是前线指挥员中最多、最关键的,对中央军委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粟裕直接指挥的华东野战军有17个纵队又1个军,以及江淮军区、豫皖苏军区、冀鲁豫军区部队,共42万人,占淮海战役解放军参战兵力总数的70%,是淮海战场决定性的主力。淮海战役历经三个阶段,共歼敌55.5万人,粟裕直接指挥华东野战军歼灭国民党军1个“剿总”前进指挥部,4个兵团,18个军共44.3万人(不包括战役第二阶段,华东野战军5个纵队直接参加围歼黄维兵团的歼敌数),占淮海战役歼敌总数的80%。
《虎啸泉城——济南战役卷》一书中说:“在我们一般的印象中,淮海战役是毛泽东等中央军委领导人提出并决策的。几十年后我们才知道,在中央军委确定淮海战役作战方针和作战过程中,粟裕以军事家、战略家的远见卓识,3次向中央军委提出了重大建议:一是在济南解放的那天,9月24日凌晨,向中央军委提出了组织淮海战役的建议;二是11月8日提出了歼灭黄百韬兵团后转向徐州、蚌埠线进击,将敌主力歼灭于长江以北的建议;三是在战争中期,准确地预见了徐州敌逃跑以及方向,提出了置华野主力于徐宿线西侧,将徐州逃敌全部包围在徐州西南的建议。粟裕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世界战争档案》(1900-1999)一书点评淮海战役时指出:“淮海战役是善于从战略高度运筹战役的粟裕的经典之作,他的三次建议直接促成了淮海战役、淮海战役的目标确定和淮海战役的最终结果。所以毛泽东曾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战役发起后,刘陈邓心领神会,配合绝妙,在要紧处实现了‘数量变、质量变’。”
2005年,中央军委批准军事科学院组织的《粟裕文选》编辑组明确指出:粟裕“履行了淮海战役的主要指挥之责”,这是客观的历史事实。
1948年5月,中央军委任命粟裕为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时,交给他4到8个月内,歼灭国民党军五六个至十一二个正规旅(师),约10万人的任务。从1948年5月至1949年1月淮海战役结束,整整8个月,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歼灭了国民党正规军62个旅(师),是中央军委提出的最高指标12个旅的5倍多,远远超额完成了任务;1948年9月,中央军委交给华东野战军解放战争第三年里消灭国民党军40个旅的任务,粟裕也在淮海战役一次战役中即超额完成了;淮海战役中,中央军委交给华东野战军歼灭国民党军20至22个师的任务,粟裕也加倍地完成了任务。国民党军在江北的防线被完全粉碎,其在全国最主要战场的绝大部分兵力被歼灭,关内国民党主要军事力量被打垮了。
粟裕1948年5月即预料,如果人民解放军在中原战场上取得决定性胜利,并且在数量上技术上取得优势,战争形势即可急转直下,也将推动政治局势的迅速变化,革命的全国胜利即可迅速到来。后来的战局发展,证明了粟裕8个月前的预见是极为科学的。
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 第二部分 淮海战役第一功臣(下)(15)
    然而,尽管历史、文学及影视作品对淮海战役多有书写,但以讹传讹之处也不少。囿于多种原因,粟裕在淮海战役中的巨大历史功绩,长时间里基本上被贬低、转移、磨灭、淡化。孤立地看待、评价粟裕1948年9月24日提出的淮海战役建议并割裂开来称之为“小淮海”便是一个例子。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