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选载)

第19章


其中一个原因是粟裕本人的一贯谦虚、低调,正如他早于1945年8月在苏浙军区一次领导干部会上所说的:“有成绩有功劳的同志,则不应因此而自满与骄傲,而应该一切都归功于党,归功于全体同志,因为革命工作做出成绩,这并不足以自夸,而正是我们应有的责任。”淮海战役结束后的1949年1月20日,粟裕在华东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议上说:“淮海战役确实是一次伟大的战役。我们取得了胜利,这是因为有党中央、毛主席、朱总司令和总前委的正确领导,后方党政军民的全力支援。”1949年11月,华东军区副参谋长王德专程到北京请示粟裕,与奉斯大林命令到南京了解淮海战役胜利原因的苏联大使尤金说些什么,粟裕告诉王德要有四个突出:突出党中央毛主席的英明领导;突出总前委常委首长的正确指挥;突出广大指战员英勇顽强;突出华东人民,特别是山东人民全力支前。1977年10月21日,粟裕与南京军区(原华东军区)文化部创作《淮海大战》剧本的作者交谈时,指出:《淮海大战》应突出“大”,应写老一辈革命家。到20世纪80年代,粟裕谈到淮海战役时又说:“淮海战役的大题目,要请小平同志来谈”。面对淮海战役的巨大功绩与荣誉,谦逊的粟裕从来不提及自己的作用。
建国以后,为永久性纪念淮海战役,当年的战场上相继建起了多处纪念场所。1959年4月4日,国务院批准在徐州兴建淮海战役纪念馆和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并于1965年11月6日建成开放。毛泽东早在1964年即题写了烈士纪念塔塔名。此前,在江苏邳县碾庄兴建了“淮海战役碾庄圩战斗革命烈士纪念塔”,刘少奇题写了塔名。1975年9月27日,在河南永城县陈官庄,建成了“淮海战役陈官庄地区歼灭战烈士纪念碑”,周恩来为纪念碑正面题写了“淮海英雄永垂千古”的大字。这三处纪念场所均是当年粟裕代司令员直接指挥的华东野战军战斗过的战场。
而在当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直接指挥的中原野战军围歼黄维兵团的战场双堆集,则没有相关纪念建筑。为此,粟裕于1978年6月19日与安徽省委副秘书长谈话时指出:“淮海战役在双堆集好像没有纪念馆,是否要搞个纪念馆,请省里考虑。南京军区曾编写了《淮海大战》的话剧,没有提二野(中野),我批评了他们,不写二野是不对的,也未看他们的戏。双堆集是二野打的,打得很艰苦,三野(华野)派了一个特纵、4个步兵纵队去支援,但主要是二野消灭的黄维集团。”粟裕作为“履行了淮海战役主要指挥之责”的战役指挥员,没有在淮海战役纪念场所的显赫处留下任何“墨宝”,又因1958年遭错误批判,一直未能正式平反,一般人对其在淮海战役中的作用是不够了解的。但他却为双堆集没有纪念场所而提出特别的建议,显示了他一贯隐功谦逊、与人为善的高风亮节。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安徽濉溪县双堆集,耸立起了一座崭新的“淮海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当年的中原野战军政委邓小平,不仅庄重地题写了塔名,而且特别为纪念塔题词:“为夺取这一胜利而英勇献身的烈士们,将永垂不朽!”
第二个原因是粟裕在淮海战役总前委委员中,所居职务以及后来的军衔不是最高的。1955年9月,粟裕仅被授衔大将。在官本位思想十分浓厚的中国社会,客观上存在谁职衔显赫则作用更大的观念,考究淮海战役的来龙去脉时,很少有人认真去追索粟裕真实的历史。即便是最简单的办法:对比翻阅与淮海战役有关人等公开出版的军事文集,也很少有人去做。
第三个原因是粟裕建国不久即遭到错误的批判,并长期未能平反。1958年5月,粟裕被扣上“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帽子并被限制接触军队,在他所有战功遭贬低、转移、磨灭、淡化的时候,淮海战役也几乎与他没有关系了。
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 第二部分 淮海战役第一功臣(下)(16)
    第四个原因是粟裕“文革”以后遇到了新的阻力。为了总结战争指挥的经验,粟裕晚年坚持撰写战争回忆录的工作。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以后,粟裕认为有了良好的撰写环境和条件,可以将一生的重大战役筹划、指挥过程写下来供后人借鉴了,他还欣慰地说:“写回忆录的事,现在不急了”,但很快又遇到新的极大阻力。面对粟裕必然写到淮海战役的现实,有位高级别领导人曾说:“有人写回忆录,我从来不写。”因此,1981年春,有的人干脆说粟裕不必再搞回忆录的事。军事科学院指派来帮助整理回忆录的同志也陆续被抽了回去。但粟裕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写了下去,终于完成了近40万字的《粟裕战争回忆录》。基于某种历史与现实的考虑,粟裕在回顾了自己筹划、指挥黄桥战役、苏中七战七捷、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沙土集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等重大战役后,还是将自己在解放战争的战役指挥中三个最紧张的战役之一——淮海战役一章空缺,给后人留下巨大的遗憾和深深的思考。只是在粟裕辞世5周年后的1989年,他的夫人楚青才将粟裕曾经即席回答别人有关淮海战役的一些提问,整理为《粟裕谈淮海战役》,发表在《党的文献》第6期上。
但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正如陈丕显所说:“历史是无情的,她会很快忘却一些人;更会严肃地批评一些人。同时,历史又是多情的,也会永远地记住一些人,我们的粟裕同志,是人民用金子铸入史册的人,是人民永远记住的人。”
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 第三部分 抗美援朝第一司令员人选(1)
      一、杜鲁门悍然出兵朝鲜。中国主要战略方向由东南转到东北。毛泽东再次点将粟裕。
1949年6月至1950年6月,被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授予攻台作战的指挥重任,同时主持华东军区暨第三野战军实际工作的副司令员粟裕,在整整一年间,将主要精力放在准备攻打台湾以及解放沿海岛屿,剪除台湾外翼上。正当他率领三野全部及其他野战军四个军共16个军近65万人,积极准备发起“国内战争中最重要和最后的一次战役”①的时候,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突然爆发。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出兵朝鲜,并命令其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协防台湾。同一天,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部分联合国成员国随从美军出兵朝鲜的决议。远东美军司令麦克阿瑟还在7月14日与蒋介石签订了台湾“保卫协定”。
面对美国直接干涉中国内战的行动,毛泽东于6月28日发出号召,提出:“全国和全世界的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周恩来也于同日呼吁:“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正义和自由的人类,尤其是东方各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一致奋起,制止美国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新侵略。”②显示了中国政府毫不畏惧头号军事强国的决心。随后,全国开展了“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
美国出兵朝鲜与台湾,使中国东北和东南两个方向都受到严重的军事威胁,中国所面临的军事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东北是当时中国最重要的工业中心,战略地位更为重要。中共中央冷静地分析了新形势,认为朝鲜战局已趋复杂化,美国很可能继续扩大战争,甚至攻击中国东北地区。因此,中共中央领导人审时度势,决定推迟解放台湾的时间,将主要战略方向由东南转到东北。
7月7日,受毛泽东的委托,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副主席周恩来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国防会议,讨论朝鲜局势和国防问题。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代总参谋长聂荣臻、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中南军区暨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总后勤部部长杨立三、总政治部副主任萧华、海军司令员萧劲光、军委铁道部部长藤代远、军委作战部部长李涛、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炮兵副司令员苏进等参加会议。周恩来首先传达了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对形势的估计和成立东北边防军加强边防,必要时出国支援朝鲜人民军作战的决定。并且说明一旦边防军参战,“改穿志愿军服装,使用志愿军旗帜”。③然后提出了东北边防军所辖部队、人数、指挥机构等方面的安排,并以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会议对这些做了初步的决议后于当天报毛泽东,毛泽东在当日24时批示:“本日会议决议事项同意,请即按此执行。”④中央军委随即开始着手实施各事项。
7月10日,在增加了第四野战军暨中南军区第三政治委员谭政、第四野战军暨中南军区参谋长赵尔陆、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贺晋年、第四野战军暨中南军区炮兵司令部司令员万毅等四位与会人员后,周恩来再次召开保卫国防问题会议,对第一次会议的决议内容略加修改,其中除以粟裕为司令员兼政委外,又增设萧劲光为副司令员,萧华为副政治委员。⑤同一天,周恩来致电东北军区司令员高岗,通报了会议的部分内容:“为加强东北边防准备,军委已决定13兵团及42军与炮兵第1、2、8三个师等调至东北本溪至安东、通化至辑安线集结待命。” ⑥
7月13日,周恩来将《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的正式稿上呈毛泽东,并附信说:“此决定系根据两次会议商定写成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