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

第32章


说要是不交换,他可能派兵打你,如果交换,你把和氏璧给了他,他不给你城,岂不是白白让人家骗了一次。君臣之间拿不出一个办法,就想找一个使臣,到秦国去交涉一下。找不出来一个合适的人,这个时候,赵惠文王手下一个管宦官的人,叫缪贤,说我手下有一个门客,叫蔺相如,这个人有勇有谋,可以担任使者。赵惠文王说,你怎么知道蔺相如可以担此大任呢?缪贤就说,我给你说一个我亲身经历的事儿,我曾经犯过法,当时我就想畏罪潜逃。和蔺相如商量跑到哪里,我说跑到燕国去。他说你为什么去燕国,我说有一次赵王和燕王相会,结果燕王在私底下拉着我的手,说愿和我交朋友,所以我知道燕王对我好。这一次我犯事,就想去燕国。蔺相如一听,说你绝对不能去,去了人家肯定不会收你。缪贤就问为什么,蔺相如说这很清楚,燕国的国君之所以要和你交朋友,是因为赵强燕弱,你又是赵王最信任的人,所以燕国的国君要和你交朋友。你现在弃强赵而去弱燕,你又是赵国逃跑的一个罪犯,燕国国君敢收留你吗,肯定把你送回来,那你就完了,没命了。你唯一的办法就是负荆请罪,还能有一条活路。缪贤说我后来负荆请罪,大王把我赦免了,我通过这件事,直到蔺相如这个人,对很多事情看得很透,而且有勇有谋,出使非常合适。赵惠文王一听,就召见蔺相如。蔺相如这个时候身份很低,只是缪贤的一个门客,他就问蔺相如,说秦国要拿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能不能交换?蔺相如说,必须得给,如果秦国拿城和你换,你不给,明显理亏。如果给了他,他不给城,秦国理亏。外交事务当中,宁可让秦国理亏,赵国不能担道义上的责任。大王手下如果没有使者,我愿意去当这个使者。这样一来,蔺相如就奉命出使,带着和氏璧去秦国。这个时期,秦国的国君是昭襄王。昭襄王在章台,就是一个普通的台观上接见蔺相如,见到和氏璧以后,昭襄王很激动,不但自己看,还把和氏璧传给身边的侍从看,嫔妃看,只顾的看,不说城的事了。蔺相如一看就知道,昭襄王没有以城换璧的意思,就对昭襄王说了一句话,你看这个和氏璧很漂亮,其实上面有一块瑕疵,你们看不出来,我指给你看。昭襄王就把和氏璧递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就向后退了几步,秦国的宫廷上有大柱子,蔺相如就靠着柱子,斜着眼看那个柱子,对秦王讲,他说和氏璧是价值连城的宝物,你昭王一封信,我们就把它送过来了,你说拿十五座城池换,你现在毫无诚意。既然你没有诚意,和氏璧就不能给你,我答应了赵王要完璧归赵。要么就是以城换璧,你今天要是逼我,我的人头和这块璧就一起撞碎在柱子上。秦王就害怕了,他担心的不是蔺相如的头,而是价值连城的和氏璧。说你不要这样做,城我肯定给你。马上叫来一个主管官员,把地图打开,说这十五座城就是给赵国的。蔺相如知道昭襄王不是真心想给,所以就说了一个缓兵之计,他说赵王在献璧之前,曾经斋戒,先沐浴,再斋戒了五天,然后恭恭敬敬的把和氏璧送过来。你要想拿这块壁,也要斋戒五天,五天以后,用九宾大礼,就是由九个使者引领我的大礼,我才会献璧,这样秦赵两国献璧和接璧的礼仪才能对等。秦昭襄王想了想,蔺相如说的也有道理,再加上现在和氏璧在蔺相如手里,稍不留神,他不撞柱子,摔在地上,璧也就完了。所以答应了五天之后举行一个盛大的交接仪式,蔺相如就带着和氏璧回到宾馆。回到宾馆以后,蔺相如就判断秦昭襄王决不会轻易的拿城换这个和氏璧,他就派了一个随从,悄悄把和氏璧揣在身上,走小路出关回赵国去。到了交接仪式这一天,蔺相如就来了,就告诉秦昭襄王,说我知道大王没有诚意,秦国的国君,从秦穆公开始,二十多代国君,没有一位信守盟约的。而且秦国的实力现在比赵国强,他说我已经派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了,如果大王有诚意,先把十五座城池给赵国,赵国敢不送和氏璧来吗?如果你不这样做,那么我确实犯了欺骗大王的罪,愿意现在接受死刑。秦昭襄王没想到蔺相如来这一手,昭襄王身边的人就想杀蔺相如,唯独秦昭襄王头脑很冷静,说不能杀。你杀他是为了得璧,不在这个人的生死,关键在我能不能得到和氏璧。既然送回去了,把他杀了,只是和赵国结怨,没什么意思,好好招待一番,打发他回去。这样,蔺相如完璧归赵,后来,秦国也没有把十五座城池给赵国,赵国也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这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完璧归赵的故事。
      赵惠文王二十年,秦昭襄王主动邀请赵惠文王到渑池相会。赵惠文王接到邀请后,心里非常胆怯,他怕去渑池相会,有不测之灾,所以他不想去。他就和廉颇,蔺相如商量。这一点是赵惠文王非常高明的一点,赵惠文王善于识别人才。商量的结果是,如果不去,显得赵国泰胆怯,示弱。要去,但是要保证赵惠文王的安全。赵惠文王在两个大臣的极力劝说下,勉强敢于成行,而蔺相如是陪他去。廉颇又带领重兵驻扎在赵国和秦国的边境上,这样赵惠文王才敢去。到了以后,秦王和赵王就一起喝酒,喝了一会秦昭襄王就提了一个动议,说我听说赵惠文王多才多艺,会弹瑟,能不能弹一曲让我听听。赵惠文王反应不过来,就拿了一个瑟弹了一下。弹完以后,没想到秦国的史官就立即上来做了个记录,说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命赵王鼓瑟,为秦王助兴。这个纪录一旦记下来,就是一件很丢人的事儿。演奏器乐的乐工,我们现在叫音乐家,古代叫乐工,地位是很低的。蔺相如一看,这个亏不能吃,就上前去,说听说秦王非常善于打击乐,敲那个瓦盆,你现在能不能敲一下瓦盆,也来助助兴。昭襄王当然知道这个事不能干,坚决不答应。蔺相如就捧着瓦盘向前走了几步,再请,秦王还是不答应。蔺相如就火了,说五步之内,我能取你的姓名,这下子一说出口以后,昭襄王身边的侍从就想围过来,蔺相如圆睁二目,大吼一声吓退侍从。昭襄王无奈,勉强拿着瓦盆敲了几下,蔺相如马上叫来赵国的史官,中国古代有很严格的史官制度,这个史官负责记录国君每一天的活动,就记下来,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相会,赵王让秦王击缶,秦王就敲了一下。做了这个纪录以后,等于两国扯平了。然后秦国的大臣不服气,说让赵国拿出十五座城池献给秦王祝寿,蔺相如就说请秦王拿出秦国的国都咸阳给赵王祝寿,两家就这样对上了。到了最后,谁也没占便宜,又一次扯平。
      很多人读《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时候,都有一个认识,就觉得蔺相如大智大勇,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对蔺相如个人的作用作了充分的肯定。但是我要补充这么几点,第一,渑池之会,完璧归赵发生的这个时间中间,赵国和秦国几乎是实力相当的国家。赵惠文王是紧跟着赵武灵王之后,赵武灵王时期,赵国的国力非常强盛。赵武灵王自己就想从北面灭秦,战国所有国君中唯一的一个想要灭秦的。赵惠文王时期赵国的实力并没有损失,秦赵两国实力相当,如果说谁要强的话,秦只比赵强一点点,大体相当。再一点,渑池之会的前一年,公元前280年,秦国分兵两路攻打楚国,很顺利,发生渑池之会的时候,秦军的主力正在楚国作战。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这次会盟,是秦昭襄王邀请的,秦昭襄王最怕赵国,趁着秦国军队在楚国作战的时候,赵国突然进攻秦国,那么秦国就要陷于两面作战的,非常不利。所以渑池之会实际上是秦昭襄王想安抚赵惠文王的一次相会,在这个意义上,秦昭襄王绝对不会因为口水,因为意气和赵国闹翻。一旦激怒了赵国,赵国出兵攻打秦国,楚国和赵国等于联合起来,从南北两个方向和秦国作战,秦国的局面就危险了。所以应当看到,渑池之会,蔺相如表现的确实好,这叫外交,而外交斗争的胜利,是依靠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我们历来说,弱国无外交,就是因为弱国没有力量。现在赵国很强大,所以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上那么理直气壮,秦昭襄王不敢动粗,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赵国此时很强。这是我们一般单独读《廉颇蔺相如列传》看不到的一面。如果你统观整个《史记》,就会知道,这个时候,其实是秦昭襄王不敢惹赵惠文王,即使这种情况下,赵惠文王还是有点儿胆怯,不敢去。所以我这里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比较,赵惠文王和他的父亲赵武灵王,差别很大。赵武灵王非常有胆量,上一集讲了两件事情就可以看出来。第一,敢把一个十岁的儿子一步提拔到国君的位置,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敢这样做,很有魄力。第二,赵武灵王曾经化装成赵国的使者,直接到秦国出使,在秦国的宫廷中间免检秦昭襄王。当然这个未必可取,一代国君冒充使者进入秦廷,非常危险。我们讲到这里可以看出来赵武灵王是个很有冒险精神的人。而赵惠文王依仗着父亲留下来的产业,赵国这么强大,去和秦王做一个相会,这次会盟又是秦国害怕赵国进攻他,还吓得不得了。父子二人比较起来,一个如此勇敢,一个如此胆怯,两个人性格差别就这么大。
      [画外音]赵惠文王虽然个性有些懦弱,但是能够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重用廉颇,蔺相如。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