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

第33章


再加上赵武灵王留下的赵国基础实力雄厚,才使赵国在两次秦赵之间的外交争斗中保持了尊严。可是意想不到的是,几年之后,性格懦弱的赵惠文王竟然向秦国发起了挑战,结果引来了秦赵之间兵戎相见。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秦赵之间的军事斗争最终结果如何呢?
      赵惠文王二十九年,赵国派了一个公子到秦国作人质,两国之间交换人质很正常,秦国也把赢政的父亲异人派到赵国作人质嘛。人质去了以后,赵惠文王就提出一个要求,说赵国占了一部分秦国的土地,秦国也占了赵国一部分土地,能不能交换一下,主要是就近便于管理。秦昭襄王倒是很痛快,答应了。秦昭襄王先把应当还给赵国的土地给了赵惠文王,没想到赵惠文王把应当给秦国的土地不给了。理由有两条,第一,你还给我的土地太远,我难于管理,那虽然是先祖留下来的土地,但是先祖的能力很强,他管理得了。我能力弱,管理不了。第二,这个事儿是我手底下大臣办的,我不知道。这个说不通,但至少说明赵惠文王敢于去耍这个赖,说明赵国这个时候还是有实力的。秦昭襄王一怒之下,就派重兵进攻赵国的一个重要的地方,叫阏与,就是今天山西的和顺县。这样一来,秦赵之间就面临着阏与之战。赵惠文王就召见廉颇,问阏与这个地方能不能救。廉颇说不能救,路远,道路又太远,路面有很窄,战车过不去,这是召见的第一个将军。第二个,乐胜,乐胜也说不能救,理由同廉颇一样。第三个召见的是赵奢,赵奢也是赵国的一个将军,赵奢说可以救,虽然路远,路险,路狭,他说这一次救阏与就像老鼠洞里面两个老鼠打架,谁勇敢谁胜。赵惠文王就决定,派赵奢带兵。赵奢出了赵国都城邯郸三十里,就安营下寨,然后下令,任何人不能以战争的事情向我提意见。因为阏与是比较远的地方,出邯郸三十里就不走了。然后,赵奢就增修壁垒,整整停了二十八天不发兵,手下提建议的一个人也被杀掉了。秦国就派一个间谍过来察看情况,赵奢装作不知道,好酒好肉款待,继续增修营垒。秦国间谍回去就和秦国的主将说,赵奢非常胆怯,离邯郸三十里就不敢走了,还加筑营垒。秦国间谍走了以后,赵奢就下令,叫军士们把所有开价都脱下来,急行军两天一夜,一下子就赶到了阏与。赵奢前面所作的一切其实是在蒙蔽秦军,他知道秦军认为他胆怯,不敢救阏与的时候,他两天一夜急行军就赶到了。赶到以后,他采纳手下人的意见,首先严密防守秦军主力的进攻,然后抢占了当地北山的一个制高点。秦军攻这个制高点一直攻不下来,伤亡惨重。接着赵奢就指挥了一个大反攻,把秦军打得落花流水。阏与之战是秦赵之间,赵国大胜秦军非常重要的一场战斗。这场战斗给秦昭襄王一个很深刻的印象,赵奢也一举成名,成为和廉颇相媲美的赵国名将。
      阏与之战结束后,秦昭襄王又派秦军去攻赵国一个叫几的地方,就是现在河北的大名。赵惠文王又派廉颇带兵,廉颇在几第二次大败秦军,也就是赵惠文王任上两次大败秦军。应当说,秦赵战争史上,赵惠文王两次大败秦军,给了秦昭襄王深刻的印象。从此以后,十几年间秦赵没有大的战争。我们讲了三件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阏与之战,主要想说明赵惠文王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君。赵惠文王确实没有他父亲的胆识,魄力,但是赵惠文王有一个特点,他有识人之明。他发现了蔺相如,发现了赵奢,重用蔺相如,廉颇,赵奢,两次大败秦军,两次外交斗争没有吃亏,基本上维持了赵国的强势,这是赵惠文王的贡献。秦赵两强这种平衡是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的,随时可能会被打破。结果,赵惠文王死后,赵孝成王继位,发动了一次战争,这次战争,彻底改变了两强的地位。那么这场战争是什么战争,为什么能改变秦赵两国相持不下的均势,它对秦始皇统一中国有什么重大影响?请大家继续关注,谢谢大家。
    
      [百家讲坛讲稿]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18:长平之战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18:长平之战
      [画外音]秦王嬴政出生之前,秦国已经确立了对各个诸侯国的优势地位,可以说秦王嬴政最终能够统一中国,并非一代之功。他的先祖们为秦国的崛起已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秦王赢政出生的前一年,他的曾祖父秦昭襄王,又和一个强劲的对手,赵国在长平地区打了一仗,这一仗以秦军获胜而结束。赵军战败之后,有45万人被坑杀,赵国从此元气大伤,一蹶不振,失去了和秦国争雄天下的资本。可以说在秦王赢政还没有出生的时候,他的曾祖父秦昭襄王已经为他将来统一六国扫清了一个障碍。而在长平之战过程中,还产生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有名的成语,纸上谈兵。那么,在长平之战中,秦昭襄王究竟做了什么?秦军为什么能够打败赵军,赵军为什么又败的如此之惨?这场战争对后来秦王赢政统一中国又有什么重大影响呢?
      长平之战的缘起,是因为秦国攻打韩国,占了一个重要的地方,当时叫野王,也就是今天河南焦作地区的沁阳。这个地方对韩国很重要,我们前面讲过。韩国的国土一部分在今天的山西,一部分在今天的河南,河北还挂了个角。沁阳呢,是韩国都城新郑,就是今天的新郑,联系山西的一个重要通道。如果把野王一占,带来的结果,就是韩国的上党郡,整个一个十七座城的大郡和韩国的国都彻底断了联系。所以韩国无奈之下,就把上党郡和它下属的十七个县献给秦国,求和。这本来是秦国和韩国之间的一场战争,但是这场战争把赵国给拖进来了。上党郡的太守是个很有头脑的人,他知道野王一占,他的上党郡和韩国都城的联系就中断了,而韩国的国君又下令,让上党郡投降秦国。他就想在上党郡上做文章,他说与其把上党郡给秦国,不如把上党郡给赵国。赵国不费吹灰之力,得到一个大郡,十七个县,赵国就有可能接受。而赵国一接受,秦国一定很恼火,那么秦赵之间就会引发一场大战,这个时候,如果赵国介入这场战争,对韩国来说就非常有利,反正上党郡是丢了。从韩国丢出来了,丢给赵国,还多了一个帮咱们打秦国的。给了秦国,只会使秦国更强大。所以上党太守就擅自改变了韩国国君的命令,要把上党郡献给赵国。这个消息传到赵国以后,赵国上层就乱了,讨论这个事。这时候在位的已经是赵孝成王了。赵孝成王就和手下最重要的两个公族,一个是平阳君赵豹,一个是平原君赵胜,这个赵胜很有名,战国四公子之一,和他们两个商量。赵豹就主张不能要,你要了这个郡,那秦国就可以把一腔怒火泻到赵国身上,秦赵之间有一场恶战,得不偿失。而平原君赵胜认为不要白不要,一个郡十七个县,凭什么不要。请大家注意这两个人,这两个人都姓赵,都是赵国的公族,国君的亲戚。赵惠文王时期,赵惠文王一有畏难,找谁商量呢?廉颇,蔺相如,赵奢。赵孝成王找谁呢?赵国的公族,不找廉颇了。所以这个时候,赵孝成王明显一继位,遇到大事,明显找贵族,公族商量。商量的结果,赵孝成王也觉得不要白不要,决定要。这下,马上就得来一个必然的反应,秦昭襄王震怒,不是一般的怒。这叫到手变转手,本来是到手的上党郡,现在一转手成了赵国的了。秦昭襄王立即就派了一个大将带兵攻打上党,很快就把上党打下来了。打下上党以后,上党的老百姓不愿意,虽然他们的土地被秦国占了,但他们不愿意做秦国的子民,上党郡秦国的老百姓,全部往赵国逃。赵国这时候就派廉颇去援救,廉颇就带兵驻守长平,就是今天山西高平。在这个地方,秦赵之间要有一场大战。当然这个战斗开始打得并不顺,特别是开始廉颇打得不顺,廉颇在接受命令以后,在上党之战初期打得不好,损兵折将。但是廉颇非常有经验,一看到秦军来势很猛,自己连连受挫,就下令高筑壁垒,固守不战,耗上了。廉颇这一耗,就跟秦军耗了三年。
      这个消耗战耗了三年,秦国就吃不消了,秦国就想办法怎样能把廉颇这个人拿掉,就使用了反间计。秦国派人花了很多钱,到赵国散布谣言,说第一,廉颇马上就要投降了,因为他打败仗了,赵王斥责他,所以廉颇想要叛变赵国。第二,秦国不怕廉颇,你看廉颇三年不敢出战,秦国最怕的是打阏与之战的赵奢的儿子赵括,把这个谣言散布出去了。这个话就传到赵孝成王那儿,赵孝成王就召见手下一个重要的谋士,叫虞卿,很有名的一个大臣。赵孝成王开始见见虞卿的时候,就提出来要和秦国决战,但是他手下还有一个大臣反对,认为应当议和。说来说去以后,虞卿就说不能议和,他反问孝成王,说现在战与和的主动权在我们手里,还是在秦国手里?赵孝成王说在秦国手里。第二,秦国和我们打仗,是想得到上党郡呢?还是想彻底打败赵国?这个问题就很有水平了,如果是想彻底打败赵国,那么长平之战就不是一场一般的战争,就是生死决战。赵孝成王就回答,说秦国确实想通过这一仗打败赵国,这问题就明显了,主动权在人家手里,而秦国是想彻底打败赵国。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虞卿就提出一个办法,如果你意识到这是一场决战,应该立即派使者带着最珍贵的宝物到楚国去,到魏国去,这个消息反馈到秦国,秦国就会感到魏楚赵三国要合纵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