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

第49章


第二个问题,怎么样统一?六国的文字不一样,怎么样把天下的文字统一起来?两点,第一,把六国文字一道命令全部废除,然后制定一个全国统一的文字标准。当时没有现在的媒体,主要是靠手写,这里有一个重要的记载,是一部书。这部书在中国文字史上非常有名,这部书叫《说文解字》,它的作者是东汉的许慎,河南人。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间写了一个序非常有名,这个序,我读其中的一段,这段话很重要:“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这段话的意思是,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丞相李斯向秦始皇报告,要统一文字,第一,罢黜了不和秦国文字相同的文字,然后写了三部标准的字书《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然后把这三个标准抄一下,颁布到全国。但是这三部字书都失传了,我们现在看不到。能够看到的就是秦始皇巡游天下的时候,在泰山,在琅琊台,留下的刻石,这个刻石上的字是李斯写的。我这里是现存的李斯的泰山刻石,这叫小篆。这个文字大家看,第一不认识,第二像画画,第三非常漂亮。但是有一个缺点,不好写不好认。我们根据许慎的《说文解字.序》可以断定,秦始皇是用小篆统一了全国的文字。但是现在出现了一个和这个历史记载相反的现象,我们出土的很多秦代的简牍,称为秦简,这些秦简上看到的字不是小篆,而是秦代的隶书,秦隶。学术界就出现一种观点,认为秦始皇统一文字,既使用了小篆,又用了隶书,两种书体统一了文字。
      [画外音]我们来了解一下小篆和隶书的区别,小篆和隶书是两种书写方式,小篆笔画复杂,整齐和谐,写出来的字像图画一样漂亮,但是书写麻烦。隶书笔画比小篆简洁,主要把小篆的圆转笔画改成方折,书写效果略微宽扁,讲究“蚕头燕尾”。
      我认为,秦始皇是用小篆统一了文字,理由有两条。第一,许慎的《说文解字.序》说的很清楚;第二,目前存在的秦始皇在各地的刻石全部是小篆。刻石是秦始皇公布的,由李斯撰写的最有名的这些文字,这些文字都是小篆,只能说明秦始皇是用小篆统一的。既然秦始皇用小篆统一文字,为什么出土的秦简上大部分是秦代的隶书?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目前一些历史学家主张的,说用小篆和隶书统一的,我的看法不同,我觉得,秦始皇用小篆统一文字的做法失败了。我们知道,中国文字大体上发展的顺序,殷商时期是甲骨文,之后是金文,之后是大篆,之后是小篆,小篆之后是隶书,隶书之后是行书,楷书,楷书是西晋出现的。文字的功能是交流,文字有没有生命力,取决于文字是不是便于书写,便于识认。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小篆虽然很漂亮,但是不好写,这样就出现了隶书。谈到隶书,还有四个小问题,第一,什么是隶书;第二,谁创造了隶书;第三,为什么秦始皇不用隶书统一文字;第四,用小篆统一文字的评价。我们先说什么叫隶书,有两种说法,占主导地位的说法是西晋有一个书论家,叫卫恒,他写过一本书叫《四体书势》,卫恒写了这样一个故事,秦代有一个人叫程邈,这个人犯了罪,罚去坐劳役。坐劳役期间,他发现秦代的司法官用小篆写的司法文书非常难写,然后他就发明了一种替代的书写格式,这就是隶书。后来这个事儿被秦始皇知道了,秦始皇就赦免了程邈的罪,让他做御史,专门用隶书写,由于程邈本身是个徒隶,它又是在徒隶中流行,所以叫做隶书。这是目前主导的说法,这个说法没有道理,我不赞成,我主张另外一种说法,隶书的“隶”是隶属的意思,隶书是隶属于某一种书体的简便书写格式,隶书是隶属与大篆的,大篆很混乱,很难写。大篆书写的过程中,有些人就慢慢的改造大篆,创造了一种古代的隶书体。文字也好,书体也好,绝不是一个人能够创造的,只有大家集体创造的,大家才认,才便于交流,所以程邈造隶书的说法不可靠。我举一个例子,秦代李斯用小篆统一文字的时候,其实秦代早就出现隶书了,大家看这个,这个是中国书法界非常有名的三块秦简,是1980年在四川青川县发现的,叫青川木牍。这个木牍是秦武王二年,也就是公元前309年书写的,关于田地管理的一个文告。从中间我抽出两个字来,大家看和我们今天的隶书非常接近。这说明在秦武王时期,秦国已经出现了隶书。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做法,本身是对的,但是秦始皇犯了一个错误,没有用最简便的,最好写的秦隶,而是用最好看,最华丽的小篆去统一。隶书没有小篆好看,但是实用,所以秦始皇依靠他的政令推行小篆的结果,导致小篆实际上没有被老百姓接受,大量出土的秦简用的都是秦隶,不是秦篆。秦始皇使用小篆,表明了秦始皇的爱美心理,连文字都要选择整齐的,漂亮的小篆,出发点很好,手段也很强硬,但是他用政令的方法推行文字失败了,说明文字的流行有自身的规律,就是“从俗,从简”,违背了这个原则,人们就不去用。
      我们应当肯定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功不可没。主观上是为了加强统治,但是客观上,大大便利了思想的统一,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统一帝国的形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维护中国统一的一种无形的力量。中国地方太大,方言众多,我们现在很多地方话听不懂,幸亏我们有统一的文字,一看文字就全懂了。所以文字的统一弥合了方言多样化带来的交流上的障碍。文字成了跨越时空,传承中华文化的一个载体,对形成中华民族统一的心理,统一的文化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也有自己的缺点,就是他采取了华美,整齐的小篆,而没有采取简便易写的隶书,结果导致秦始皇用小篆统一文字失败了,倒是隶书通行天下。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做法在秦代并没有真正完成,到了汉代,汉代通行隶书,秦始皇的“书同文”的愿望才真正实现。所以,小篆成为中国文字书写体中最短命的一种书体,流传的时间最短。隶书能够取代小篆,原因在书写工具,中国的书写工具是毛笔,传说毛笔是秦始皇手下的大将蒙恬发明的,这个我们姑且不论,至少说明秦代已经有了毛笔。毛笔笔头非常柔软,和硬笔书法不同,所以毛笔在写的时候,很容易写成蚕头燕尾的隶书,隶书之所以能取代小篆,起决定作用的其实是书写工具。现在用圆珠笔写隶书也不好写,写硬笔书法好写,书体的流行取决于书写工具。这是我们讲的秦始皇在文化上巩固统一的重大措施,统一文字。
      在经济上,秦始皇也采取措施进行统一,有两个很重要的方面,第一,统一货币;第二,统一度量衡。货币就是钱,战国时期,六国的货币都不同,这张图大家可以看看,这是战国时期六国的货币。布币像一个农具,镈,这是韩赵魏三国使用的货币。刀币是当时齐国,赵国,燕国这一代流行的。秦半两是秦国使用的圆形货币,就是后来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货币,一块钱是半两。金币是楚国的货币。你说货币如果不统一,怎么去交换?货币不统一,经济就不能统一,而且战国时期的货币还有一个弊端,谁都可以造钱。秦始皇实行了两个办法,第一,统一,第二,货币的制造权收归国有。这一条很关键,是国家巩固统一的重要措施。为什么汉代汉景帝时期出现吴楚七国之乱,吴王刘濞可以开铜山自己造钱,当然他就富了。有钱就可以买兵器,招兵买马,就可以造反。秦始皇统一货币,首先只允许国家发行货币,再一个,把全国的货币统一成上币和下币两种,上币是黄金,下币是秦半两,这样一来,全国的货币就统一了,秦始皇就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这是当皇帝必不可少的。秦始皇这一招很灵,把钱袋子管起来了,我们说秦始皇统一文字不太成功,但是统一货币非常成功。大家看这个秦半两,看着这几个货币比较一下,哪个放在口袋里面最方便。秦半两为什么能通行,第一实用,外形是圆的,再一个,外圆内方,符合中国古典哲学道理。中国古典哲学讲究天圆地方,所以秦半两立即通行天下。所以光靠权力去强制推行一个东西不一定能成功,凡是能成功的,必然是符合实际的。文字,一定好好写好认,钱币一定要好用,携带方便。第二条措施,就是统一度量衡。度量衡是三种量具,度,量长短,量,量容器,衡,量重量。战国时期,各国的度量衡也不统一。就拿尺子来说,目前传世的战国铜尺,出土的有四把,分别是22.3厘米,22.5厘米,22.7厘米和23.1厘米,四把尺子都不一样,所以战国时期这个“度”不统一。一个统一的帝国能允许吗?再说量具,量具名称不一样,大小不一样,各国乱七八糟,最后说一说衡,就是称重量的,七国也是各有各的秤,都不一样。度量衡的不统一有两大弊端,第一,交流不方便,再一个,收税不好收,按照什么标准?赋税不公平,所以肯定要统一。一个统一的国家,度量衡都要统一,这样便于交换,便于向国家缴纳赋税,所以,度量衡的统一是必然的。秦国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把度量衡也全部统一了,秦代的尺子,一律都是23.1厘米。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