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央宫|珞璎璇玑

第103章


    这样地寒冬,何时方能罢休……
    朝上,皇帝保持着一贯的冷静与庄重。没有人能看出。眼前的帝王,已经几天几夜未曾休息。
    群臣们战战兢兢地递上奏折,其实所有人心里都很清楚,战乱的四起,让原本元气大伤的天朝更加岌岌可危,只是这些话,没有一个人敢直言,无论身边的人是曾经的政敌还是朋友,都保持着异常统一的缄默。
    皇帝一一看过奏折。不带任何表情地扫视众臣一眼。这些平日里高谈阔论,才高八斗的谋士。在真正遭遇危机地时候,全都畏缩不前,整个朝野,竟无一人能提出任何对策!
    在天之侧的人尚且如此麻木,何况是皇帝无法亲眼看到的地方……
    皇帝的心里,渐渐萌生出透骨的凄凉,在帝台之上,是仿若天神般的孤独,一个人,去面对天下人,身边没有一个真正能派上用场的良士。
    如果……他没有死,他会不会,站在群臣们的最前面,献出自己的良策?亦或是,他会借机叛乱……可一个已经早早死去地人,再多的唏嘘,也是虚无。
    慕容玄德,天朝最年轻的丞相,在逝去之后,朝上,还有谁能与之媲美?
    以左丞相为的保守一派,力主以和平天下,妄图以一些蝇头小利换取一时的太平。但这样的太平,真的可以让皇帝坐的安稳么?
    史书上有不少朝代,都是因为这样,被那些得利的小国,一点一点地蚕食殆尽。皇帝素来是个聪明人,怎可能让自己重蹈覆辙。
    面对殿下近乎一致地呼声,皇帝越显得沉默与平静。
    其实很早以前,他的心里,已经有了一个属于自己地答案,谋划了几天几夜,所能找到的,唯一的出路。一直没有公诸于众,不过是想试探在这朝上,还有几个人,能够在最危急的时候,勇敢地站出来。
    只可惜,空无一人。
    皇帝合上奏折,慢慢站起身来。朝殿下走去。
    群臣们纷纷退开,让出一条道来。当皇帝走到最中间的时候,忽然停下了脚步。只见周围清一色的全是低垂着头,大气都不敢出的臣,皇帝的心里更是淡漠,这些一个个肩负着国家社稷的大臣,是这样的,令他感到绝望。
    当皇帝平缓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上响起的时候,初冬的第一场小雪,正无声无息地笼罩着帝都。
    “朕已决定,御驾亲征,势必平定叛乱。”
    这一道突如其来的惊雷,让所有的臣都跪了下来,连小喜,也吓得不轻。
    “皇上三思。”
    “皇上龙体为重,请皇上收回成命……”
    “皇上万万不可,边关凶险……”
    在短暂的惊骇后,以左丞相为的一派纷纷出言相劝,一时之间,大殿上诸如此类的声音此起彼伏,让原本寂静的大殿瞬间沸腾起来。
    皇帝自嘲一笑,转身朝殿上走去,背对着众多臣,皇帝冷不防地说道:“龙体为重?若这天下不再是朕的天下,那么朕的身体,还能称之为龙体么?”
    后史书记,纯熙六年腊月,帝不顾群臣所阻,拟旨御驾亲征,定于纯熙七年正月出征。
    而纯熙七年的新年,正是以一场战争,拉开了历史的新开端。
第六卷 天涯陌路 第一百五十四章 默然
    在众多臣连绵不绝的劝戒声中,皇帝索性宣布退朝。
    出了未央宫,才觉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帝都竟下起了小雪。
    皇帝有些失神地看着被轻盈的雪花覆盖的宫阙,依稀可见色彩鲜艳的琉璃瓦,雪如轻纱一般笼罩着皇宫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
    都说瑞雪兆丰年,来年,可还是这般的光景?
    皇帝忽然摆了摆手,小喜会意地令宫人停了下来,轻声问道:“皇上,可有什么吩咐?”
    皇帝淡然一笑,“转过去,让朕好好看看未央宫。”
    “是--”小喜虽然不明白皇帝的用意,但还是没有多问,领着宫人将龙辇调了个头。
    此时已有不少朝臣陆陆续续地离开了未央宫,朝宫门的方向走去,官职高的,有暖轿迎送,而那些职位低微的臣,只得步行出宫,三五成群,脸上挂着逢迎的笑容。
    下朝之后,未央宫变得格外冷清,如同冷宫,极少有人行走,与上朝时的情景相比,像是两个世界。
    几朝几代以来,这里都是作为议政的主要场所。朝代的更替,从未改变过它的地位。
    未央……
    皇帝地心里轻轻叹息。这座在白雪之中依旧肃穆地宫阙。代表着无尽地权利。将人推向权势地高台。而实际上。每一次地变迁。无不是用千千万万地生命走出地一条血路。
    无尽。真地有无休止地时候么?
    作为一个掌权者。自是知晓自己手中握着地东西还有多少。
    为了铲除慕容氏。无论是心力。还是人力。都付出了极大地代价。如今地天朝。就像是一头受到重创地雄狮。需要一年。两年。甚至更久地时间去恢复元气。
    但在短短不到几个月地时间里。边关就生了诸多地叛乱。一次比一次地规模更大。令皇帝不得不正视这一场场叛乱所带来地影响。尤其是对民心地影响。
    在慕容氏地事情过去以后。帝都地百姓们都受到地极大地冲击。天朝第一功臣。全族死于皇宫之内。让一些文人纷纷对当权者产生了怀疑。而边关接二连三地叛乱。则是从皇帝看不见地地方。一点点地瓦解百姓对天朝地信任。
    治国在于治民,这是皇帝最早学习权术之道的时候就明白地道理。
    一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非如此简单。每一朝的开国帝王。都是百姓心目中的明,而到了最末地一个皇帝,统统都被贯以庸之名。
    皇帝此时面临的情况。就如一个人,从四肢开始溃烂,他站在中心,守卫着皇室最后的壁垒。御驾亲征,并不是草率做下的决定,亦不是年轻气盛,仅想一显英勇蛮劲。
    这其实,是皇帝不得已之举。
    但凡由帝王领军作战,会极大的提高军队的士气。
    皇帝手中的兵力。在处理完慕容氏后已经折损大半,在这样的劣势下,唯一的办法,只有亲自领兵出征。
    小喜见皇帝驻足许久,脸上地神色阴晴不定,看了看天色,这雪似有越下越大的趋势,忍不住提醒道:“皇上,这外面天寒地冻。不如早些回宫。”
    皇帝的脸上带着半分笑意,半分自嘲,“这点冷,算什么?朕下个月,还要去更冷的北边。习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往后要如何适应恶劣的环境……”后半句话,像是说给小喜听,又像是说给自己听。小喜听得有些难受,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一看皇帝微微阖目。连忙使了个颜色,抬辇的宫人们迅速将龙辇换了个方向。往乾清宫行去。
    那被白雪笼罩的未央宫很快被抛至身后,渐渐模糊。
    皇帝即将御驾亲征的消息,很快惊动了后宫中地所有人。
    以太后为,带着不少妃嫔前往乾清宫试图说服皇帝,皇帝是太后唯一的支柱,若他出了什么差池,依附于其身的太后,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初闻皇帝打算亲自领兵前往漠北一带,太后心里是极害怕的,那样陌生与贫瘠的地方,如同是一张血盆大口,要将她唯一的孩吞噬其中。
    “皓儿,朝中有这么多的将军,派哪一个去不好,为什么你一定要自己去?母后很难放心……”太后的声音有些哽咽,一想到自己的孩将要去那么遥远地地方,而且无论多小地战争,必然会面临数不尽的伤亡,要是皇帝出了一丝意外,这个国家,还能靠谁支撑地起?所以无论如何,都不能看着他往火坑里跳。
    站在太后身旁的众多妃嫔也都红了眼,有些还禁不住以绢拭面,对于她们而言,从小深闺家中,入宫后亦是本分地待在各自的宫里,鲜少见过世面,更是不会知晓战争的残酷。她们只知道,若皇帝出宫,那么她们,将会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无法见到皇帝,这样一来,又会平白无故地损失多少“良机”……
    皇帝怎会不清楚她们心里所想,抬眼一看那一个个红了眼的娇柔女,不屑地说道:“朕又不是要去送死,你们一个个哭成这个模样--”
    “皓儿--”太后伸手捂住了皇帝的嘴唇,斥责道:“你怎能说这些晦气的话?”
    一个个宫妃吓地齐齐跪下,又惊又怕,暗地里琢磨着皇帝的心思。
    皇帝淡然地吩咐道:“你们先出去,朕想和母后单独谈谈。”
    待人都走后,皇帝方才开口,“母后以为朕只是一时冲动么?”
    “哀家不知道……”太后望着眼前越成熟的儿,他这几年的政绩,已经说的上是超越了先帝,朝中的琐事,无须自己过多的干涉。越是这样,越让太后觉得很难理解皇帝做出的决定,“母后只是不想看着你,去那么危险的地方。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